文档详情

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腾****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2页
文档ID:40369604
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_第1页
1/2

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资料来源于江西贵溪象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国志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又名大杯伞,俗名笋菇、猪肚菇、大漏斗菇,因其子实体形 似漏斗或杯而得名,是一种自然分布较多的木腐性土生菌大杯伞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 伞菌目、口蘑科、杯伞属该属在全世界已发现 250 余种,目前我国已知 30 余种,在我国 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均有野生分布 驯化栽培的大杯伞子实体营养丰富,菇体清脆鲜嫩,蛋白质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菌 盖氨基酸含量为干物质的 16.5%以上,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45%,比一般食药 用菌高,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也冠于一般食药用菌之首菌盖的粗脂肪含量高达 11.4%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如钼、锌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大杯伞在烘 烤或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所以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 大杯蕈发生于夏初至秋末(5~10 月),正是其它栽培食药用菌的生产淡季,生产此菇有 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意义其栽培技术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㈠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 4-25 厘米,幼嫩时中部下凹,成熟时呈漏斗状 (彩图 40),表面光滑,呈浅黄色;菌肉白色,较薄(0.5-1 厘米);菌柄圆柱形,中生, 实心,直径 1.5-2.5 厘米,菌柄地上部分与菌盖同色,长 3-13 厘米,地下部分上粗下细, 长度因覆土层厚度而异;菌褶延生,不等长,担子棒状,上生 4 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 光滑无色; 孢子印白色。

大杯蕈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时,双核菌丝棉絮状,生长迅速,后期可产生球形分生孢子 培养后期紧贴培养基表面长出短密的有粉质感的气生菌丝菌丝较粗,分枝多且密,细胞 粗短出现这种菌丝后很快即形成子实体条件不适时扭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并可产生 分生孢子 ㈡ 生活条件 1.营养 大杯伞属土生木腐菌,野生条件下其营养来源于地下枯枝、枯根及落叶,人工栽 培时,在以木屑、棉壳、稻草及其混合物为主的培养基上都可正常生长实验表明,在木 屑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旺麦麸可提供大杯伞生长所需的氮源,添加量一 般为 20% 2.温度 大杯伞菌丝在 15-30℃温度下均可生长,以 25℃左右生长最快、最健壮,温度超 过 40℃,菌丝会死亡子实体分化及生长温度为 23-32℃,由此可以看出,其菌丝生长温 度与其他食用菌相似,属中温型,其子实体发育分化阶段对温度要求与多数食用菌不同, 需要较高的温度,属高温型所以人工栽培时春栽比秋栽更适应其特性 3.水分和湿度 大杯伞属喜湿性菌类,培养料含水量在 60%-65%才能正常生长,含水量低 低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湿度要求同其他食用菌,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70% 以下,而出菇期应提高到 80%-95%,若低于 80%,菌盖表皮会出现龟裂等异常现象。

4.光照 大杯伞发菌阶段不需要光照,但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与光有密切关系,充 足的散射光是原基正常分化和子实体正常发育的保证,但应避免直射光照射,直射光和较 强的光会抑制原基分化,有使产量降低的趋势同时由于水分蒸发过快,会造成菌盖表皮 龟裂或畸形 5.空气 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积累对大杯伞原基形成是有益的,因此人工栽培时需要在出菇 前进行覆土,一般菜圆土和塘泥均能满足需要,覆土层厚度以 2-3 厘米为宜但大杯伞原 基分化需充足氧气,所以在原基形成后应加强通风,保证覆土层表面有充足的新鲜空气6.酸碱度 大杯伞对培养料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pH4-9 均能正常生长,但以 pH5-6.5 最 好 二、栽培技术 ㈠ 栽培材料 大杯蕈的适应性很广,杂木屑、蔗渣、稻草、棉籽壳、废棉团等均可用来栽 培辅料有糖、麸皮或米糠,必要时可加适量玉米粉等所有材料均需新鲜干燥、无霉变 主要配方: 1.杂木屑 80%,麸皮 20% 2.杂木屑、棉籽壳各 39%,麸皮 20%,糖和碳酸钙各 1% 3.杂木屑、稻草(粉碎或切段)各 40%,麸皮 15%,玉米粉 3%,糖和碳酸钙各 1%以上 配方以第二种配方产量最高 ㈡ 覆土材料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火烧土、泥炭土或干净的田土、山土、菜园土或砂。

沟泥 和近期施过有机肥的土壤不宜使用挖出的泥土在太阳下曝晒数日,杀灭病菌和害虫也 可喷洒 2%福尔马林,用塑料薄膜盖严杀菌,两天后掀开,待药味完全散尽后方可使用 砂只需拣去杂物淘洗干净即可有条件的地方用火烧土或泥炭土覆盖,效果更好 ㈢ 栽培方式 袋式覆土栽培按上述培养料配方制作栽培袋,制法同袋装菌种培养温度 25—28℃菌丝长满后开袋覆土栽培生物学效率可达 80 一 120% ㈣ 栽培季节 大杯蕈子实体的适宜发生温度 23—32℃,栽培袋培养时间约 25—35 天,栽 培袋的制作时间应掌握在气温升到 23℃的 40 天以前一般在 5 月份前制作栽培袋,9 月下 旬前结束生产有调温设备可适当延迟 ㈤ 栽培场所 大杯蕈的栽培是在炎热的夏季栽培室应选择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最好是砖 地或水泥地,以便洗刷和消毒在蘑菇产区,蘑菇栽培后的菇房也可利用,但必须彻底消 毒并增加通风和光照 室外栽培必须搭盖荫棚,要求与香菇棚一样香菇袋栽地区,香菇生产结束后收起排筒横 杆,把菇棚打扫干净即可利用但使用前后均需用药剂彻底消毒和杀虫,以免病虫害繁衍, 互相影响 ㈥ 栽培管理 长满菌丝的栽培袋移入栽培室或菇棚,打开袋口覆上 2~3 厘米厚的泥土(或 砂、泥炭土),把高出土面的塑料薄膜筒往下折,使袋缘与土面平。

排列于床架或地上,室 外栽培排列于畦面上 1.湿度调控: 分数次将覆土喷湿,并保持土壤湿润7~15 天后,土面上冒出棒形原基 随着子实体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喷水次数,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80~95%子实体采收后根 据气候情况停止喷水 1~3 天,降低覆土层含水量,改善通气状况,促使菌丝恢复生长之 后,又保持土壤湿润,直至下一批子实体发生室外栽培需注意勿让雨水灌入栽培袋,可 在畦床上插拱形竹架盖上薄膜遮雨,并把两旁薄膜翻起,以利通风透气 2.温度调控: 初夏或深秋气温偏低时,早晚关闭门窗和盖严畦床薄膜保温,中午打开通风 换气盛夏气温过高时早晚开门窗通风降温,中午关闭门窗避暑,并向地板、墙壁和空间 喷水,通过水分蒸发降温室外栽培可通过畦沟灌水降温使栽培室和畦内的气温保持在 23—32℃ 3.光线调节: 盛夏光照过强,栽培室加挂窗帘,菇棚加厚顶棚覆盖物初夏深秋把菇棚遮 盖物摊稀增加光照,提高气温 ㈦ 采收 鲜销菇在八九成熟时采收,罐藏菇按收购要求采收采收时先用剪刀把土面上的 洁净菇体剪下,按要求整理装袋然后清理留在土中的“菇脚”以免泥砂粘染产品,降低 质量清理时注意勿带出培养料,并补上新土若培养料已松塌,可提起栽培袋轻轻墩实, 使菌丝互相连接。

整个生育期可收 3—4 批菇,每潮菇间隔 20—30 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