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叙事治疗讲义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80KB
约14页
文档ID:547075977
叙事治疗讲义_第1页
1/14

叙事治疗模式一、发展背景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 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正式提出1979年, 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 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 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 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 生了叙事治疗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 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 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 tive Means to Therapeu tic Ends )—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二、理论基础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 为 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 贝特森认为, 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 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 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 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 的人认为是鸭蛋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 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 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 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 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布鲁 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 发展以及结束 1总之,叙事提供一个框架和意义来帮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1童敏:《个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和文化环境关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个体的自我或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发 展(英雄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超速是一件英勇的事情;倒霉鬼的故事作为支 配故事,只超速一次就被抓了,很倒霉) 。

2戈夫曼(拟剧论)在其名著《日常 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描述了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常识推理的逻辑建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并凸现出现实的建构 特征(人们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女人在一个豪华舞会上做 出一些优雅的动作,是期望他人认为她是一个得体、有修养的贵妇粉色西服 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福柯的作品则在解构或重构(Reconstruetion)疯癫、 监狱、医疗和性的文本中全面展现知识与权力的活生生的关系,即将知识和权力 放在一起讨论,凸显出现代权力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知识、话语的产生, 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被控制、选择和再传播,我党与马克思主义) 换言之,叙 事不是人为强加的“空洞的”描述,而是“丰富的”描述,是个人的、历史的、 政治的以及文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的(单薄的故事和丰富的故事)三、基本理念(一) 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叙事治疗认为,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现 实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在个案工作过程中,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 念的改变,都源自于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对话充 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通过发展新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把有问 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发展出新的意义,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西游记的不同解读,有人认为主题是弘扬正义压倒邪恶,有人认为主题是如 何取得成功,有人认为是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是传道宏佛,还有万道归 宗的哲学主题等等)(二) 问题外在于人而存在叙事治疗认为,所谓的病症、困境与问题都是 种族、阶级、性别等充满权力与主流标准的文化环境营造出来的当这样的环境 被消解、被解构,它们就会消失因此,问题是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人不等 于问题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 能力掌控自己和生活 (对于一个在工作中个性较为张显的人,在美国的个人英 雄主义文化中十分推崇,而在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下可能会出现问题)(三) 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主流文化的影响,经常使服务对象认为自 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弱能、甚至是完全无能(的因为按支配故事的框架诠释2 Cooper &Lesser著,库少雄译:《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200页建构自己的生活)叙事治疗的中心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对问题进行外化与 解构(弱化支配故事的力量),并在发现例外的过程中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 强化其作为自己问题的专家感与主人感,重新建构一个服务对象真正希求的、具 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也是叙事治疗的主要原理四、工作过程总体来说,叙事治疗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 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 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 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 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 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 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 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 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 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1. 外化对话的基本概念:叙事治疗最广为人知的策略:问题外化(extematizing of problems)是由 Michael Whi te and David Epson 二人发展出来的.(1) 问题会运作冲击或渗透人的生活,是独立於人的东西,化外是此信念的实 践.(2) 问题外可以打开空间,让当事人做自己故事的作者.(3) 外化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4) 问题外化不是要消灭,铲除,杀死问题.透过外化是要创造一种语言的和 关系的情境空间,让原本被问题给挤压,压迫,和控制的个人满能够想像并活化个 人如何与问题有不同的关系或较偏好的关系.(5) 外化对话已渐替代问题外化,其意义在於外化的态度与使用,是在谘商关 系中不断持续开展的.2. 如何进行外化:(1) 客观化 : 将问题和当事人分开,使当事人有一空间来省视问题和自己的 关系.谘商师可以透过修饰当事人使用的语言,使问题客观化,例如「他的误解是 如何让你感到难受」,「内向是怎样让你无法和人形成朋友关系」(2) 命名 : 在经过一段谈话后,谘商师可以请当事人对其描述的困扰或经验 给个名字,例如「后已谈了不少有关你在学校里的一些事情,不晓得如果要为你在 学校里碰到的讨厌的事,取个名字的话,你会叫它做什麼」在谘商的初期,当事人的叙述仍不充分时,命名可能会有困难,此时可暂时以 「它」或「这个困扰」来指称,等资讯较多时再请当事人命名较妥适.发掘独特结果和重新编写故事 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 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 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 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 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 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 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 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 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给老师,结果却 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 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 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通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 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巩固新故事根据Carr3、Freeman & Couchonnah与丁惠芳5的介绍,笔者认为,叙事治疗 的具体工作步骤应该包括:3 Carr.Michael White's narrative therap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Vol.20(4),1998.485-503.4 Freeman & Couchonnal,Narrativeand culturallbyased approachesin practicewsith families[J].Familieisn Society, Vol.87(2):198-208,2005.198-2085丁惠芳主编:《叙事治疗与外展青年工作》,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 部,2006年(1)倾听和了解服务对象的故事,与其就所困扰的问题达成共同定义;(2)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3)与当事人一起讨论问题为何及如何压迫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如何干扰、 支配或阻挠当事人与家庭完成他们的意愿;(4)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服务对象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5)以行动图景和意识图景技术浓化服务对象对独特结果的叙事:(6)将独特结果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件联系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 我的新叙事;(7)邀请重要他人进入,见证新的自我叙事;(8)用文字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叙事的知识和实践;(9)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摆脱同样的压制性叙事。

五、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我们都知道,传统个案社会工作(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心理社会模式、以人 为中心模式等等)的工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的步骤是“界定问题—问题归因—运用 相关理论模式解决问题”,而后现代个案工作模式则改变了传统个案工作以“问 题”为焦点的习惯,一切工作都以改变服务对象目前的生活状况为中心在前面 的理论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以及服务对象面对 的困境与问题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他们在与其他个体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出 来的,(例如肥胖问题)所以大家在理解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时站到这个角度上 去思考,这些技巧可能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其实叙事心理治疗并不是一个可以清楚界定的治疗体系,它也没有一套公认 的或者相对固定的技术程序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从事叙事治疗的临床工作者 已经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在比较经典的治疗情景中切实 可行的操作技术和策略性原则一.解构(片段节选然后提问)祥林嫂反复不停地逢人便说相同的几句话,她的这种 叙事的结构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困扰呢?其实很明显,这种叙事的作用正好强化了她对伤痛事件的专注,使她完全沉 浸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