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禅坊坊主随笔谁是中华农禅之祖?都知炎帝神农氏是华夏农业的鼻祖,谁是“中华农禅之祖”?网上搜不到倒是搜到一条消息:成都、资阳两市拟投资 36 亿元打造中华农禅谷休闲旅游区如此大手笔打造以“中华农禅”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区,是不是该在景区内竖一尊中华农禅之祖的塑像,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知中华农禅谷的策划者是否想到了这一点那么谁是中华农禅之祖呢?当然不是炎帝,也不是六祖惠能,六祖的师父弘忍及师祖道信也算不上励志禅者遍览目前已出版的数部中华禅宗或禅学史,结合自己对中华农禅历史的研究,颇觉六朝时期梁朝的禅僧善慧(497-569 年)堪为中华农禅之祖以“傅大士”之名著称于世的善慧是浙江义乌人,出家前家境不错,有两个儿子后因遇上梵僧嵩头陀,便结庵本地的松山苦行七年,父子同修佛禅之道所谓大士,即菩萨的旧译,是对未来成佛得道者的尊称傅大士一直隐居松山,在山上栽了两棵树,借用释迦牟尼灭度于娑罗双树林间的典故,命名自己的禅修之地为“双林”,到公元 540年时将其建造成双林寺该寺在隋朝号称“天下第一,江浙第三”,在宋朝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第八,香火久盛不衰说傅大士是中华农禅之祖,首先是因为他最先作了一首尔后享誉世界禅林的农禅诗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人流水不流人类的农耕文明起源于江河,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湘江滋养了湖湘文化;水牛、锄头等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并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诗偈中的水、桥、水牛、锄头构勒出一幅中国江南地区迷人的农耕文明图景这首农禅诗偈仅四句、二十个字,但句句不合日常的逻辑,浸透着禅的精神:既然是空手,又何言把着锄头?既说是步行,为什么又说骑着水牛?既然是人从桥上走,为什么反说桥流水中华农禅坊坊主随笔不流?日本 20 世纪初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对这首农禅诗偈非常佩服,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评价,认为“这四句话听起来完全不合理,但事实上禅却充满着这种生动而不合理的话”铃木大拙还说了一句非常经典、颇耐玩味的话:“我们必须说,所有贤明而爱人的人都是宇宙大矛盾的具体表现”曾国藩的“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似乎可为铃木大拙的这句经典名言作注解禅是什么?——看似不合逻辑却更合乎逻辑,更能体悟到事物的本质,这即是禅傅大士在梁武帝时代,在中国禅宗方兴未艾之时,就发出这种石破天惊之论,奉其为中华农禅之祖,可说是姗姗来迟的实至名归其次,傅大士留下了与农禅生活有关的几则故事据说他 24 岁时,有一次与同乡去河边打鱼当打到鱼时,他却把装有鱼的鱼笼沉在水里。
同乡提醒他说:“这样鱼会跑掉的 ”他却说:“要走则走,要留则留,来去自便 ”还有,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躬耕而居,地里瓜果成熟的时候,有人常常去偷取他非但不责怪他们,反而摘下瓜果装进篮里,亲自为他们送去消息传开,没有不说他是傻瓜的其实,几千年以来迄至今日的世俗之人,只知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惟利是图,哪里知道禅机中的“野情闲趣”呢?这样的禅者尊为农禅之祖,也就不会让后人感到乏味第三,傅大士还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某日,傅大士带着道士的帽子、着袈裟、穿着儒家的鞋子去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你是僧?”大士以手指冠帝又问:“你是道?”大士以手指履帝再问:“你是俗?”大士以手指袖衣对这段公案,已仙逝的南怀瑾先生曾评价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中国文化是有机融合了儒释道的文化,而傅大士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最早倡导者中华农禅坊坊主随笔之一,奉其为中华农禅之祖,有助于中华农禅文明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中与时俱进有当代学者写过《农——中国禅的文化品格》的论文,西方学界普遍认为,惟有禅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励志禅者综而概之:“农禅”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根。
基于此种文化认知,在当今文化经济时代,厘清谁是中华农禅之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经营而言,还真不是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励志禅者撰 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