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活体测量方法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6MB
约131页
文档ID:578529499
活体测量方法_第1页
1/131

活体测量方法 活体测量活体测量(somatometry)n活体测量活体测量(somatometry)是用以研究活体是用以研究活体(包括尸体包括尸体)体质体质特征的一系列测量方法和形态观察方法特征的一系列测量方法和形态观察方法n活体测量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阐明人体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其活体测量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阐明人体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异,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群体间体质特征测量值的变异,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群体间体质特征测量值的比较和长发育规律的探讨比较和长发育规律的探讨n活体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直线测量,弧线测量,角度测活体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直线测量,弧线测量,角度测测量,面积测量,肌力、体重和一些生理常数测量,面积测量,肌力、体重和一些生理常数(如肺活量、如肺活量、血压等血压等)的测定 活体测量的注意事项活体测量的注意事项n(一一)被测者测量时的姿势被测者测量时的姿势 1.活体测量除不能站立的婴儿外,一律采用.活体测量除不能站立的婴儿外,一律采用直立姿势直立姿势2.体部高度测量,除特殊情况须采用直接法.体部高度测量,除特殊情况须采用直接法外,一般采用间接法,即两种垂距相减法外,一般采用间接法,即两种垂距相减法。

3.两侧的测量,除调查的目的是比较左右侧.两侧的测量,除调查的目的是比较左右侧的不对称问题外,一律以采用左侧为宜的不对称问题外,一律以采用左侧为宜4.撰写研究报告时,测量者应将测量方法和.撰写研究报告时,测量者应将测量方法和所用的仪器详加说明所用的仪器详加说明5.人体测量工作者不可仅满足于测量理论的.人体测量工作者不可仅满足于测量理论的理解,而应在实验室内长期练习,掌握技理解,而应在实验室内长期练习,掌握技术,熟练操作方法术,熟练操作方法 (二二) 测量时间测量时间 n身高在一天中变化较大,站久了身高会缩身高在一天中变化较大,站久了身高会缩短因此身高的测量时间最好在早晨,若短因此身高的测量时间最好在早晨,若在中午或下午,则在测量前应令被测者休在中午或下午,则在测量前应令被测者休息息10~~30分钟分钟 (三三)测量误差测量误差n为了保证正确的测量,误差应降至最低限为了保证正确的测量,误差应降至最低限度:一般来说,体部测量误差不可超过度:一般来说,体部测量误差不可超过2~3毫米身高和其他测量值较大的项目毫米身高和其他测量值较大的项目 ,误,误差允许至差允许至4~~5毫米 (四四)测量的注意事项测量的注意事项1. 测量仪器必须保持干净,勿使生锈。

测量仪器必须保持干净,勿使生锈2.测量前需用校准规检验全部测量仪器.测量前需用校准规检验全部测量仪器3.进行体部测量时,被测者应赤足,裸上身,并.进行体部测量时,被测者应赤足,裸上身,并 穿上标准的短裤;穿上标准的短裤;4.活体测量不可和衣服、鞋帽一起测量.活体测量不可和衣服、鞋帽一起测量5.每项测量的测点一定要仔细地确定,有些测点经.每项测量的测点一定要仔细地确定,有些测点经确定后配用皮肤铅笔标记下来确定后配用皮肤铅笔标记下来 n6.用直脚规或弯脚规进行活体测量时,应将直脚.用直脚规或弯脚规进行活体测量时,应将直脚规的两直脚或弯脚规两弯脚的圆端轻轻地靠在皮规的两直脚或弯脚规两弯脚的圆端轻轻地靠在皮肤的测点上,而不可用力压于测点上肤的测点上,而不可用力压于测点上n7.进行围度测量时,需用特制的钢皮卷尺或布卷.进行围度测量时,需用特制的钢皮卷尺或布卷尺卷尺的位置应与被测部位的中轴相垂直,同尺卷尺的位置应与被测部位的中轴相垂直,同时不可施以过大的力时不可施以过大的力n 8.大多数的活体测量应在立姿时进行,但坐高.大多数的活体测量应在立姿时进行,但坐高测量和头部测量则在坐位时进行测量和头部测量则在坐位时进行。

n9 .同一性别组和同一年龄组的被测者应集合在.同一性别组和同一年龄组的被测者应集合在一起测量一起测量 n10.被测者必须是发育正常和健康的个体发育.被测者必须是发育正常和健康的个体发育异常、身本有畸形和患有疾病的个体应除外异常、身本有畸形和患有疾病的个体应除外n11.线性测量的单位应一致,一般以毫米为单位.线性测量的单位应一致,一般以毫米为单位n12.在测量仪器上读数时,测量者的视线应垂直.在测量仪器上读数时,测量者的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尺部分,不可斜视;否则会产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尺部分,不可斜视;否则会产生测量误差,有时误差可占生测量误差,有时误差可占0..5毫米 一、观察项目一、观察项目 1、上眼睑皱褶(、上眼睑皱褶(Eyefold of the upper eyelid):):n上眼睑的皮肤有一横向皱褶为有皱褶型(上眼睑的皮肤有一横向皱褶为有皱褶型(R),无此皱褶),无此皱褶为无皱褶型(为无皱褶型(L)有皱褶对无皱褶为显性性状)有皱褶对无皱褶为显性性状 2、蒙古褶(、蒙古褶(Mongoloid fold))n有些人的眼内角,有一个有些人的眼内角,有一个上眼睑皱褶的延续部,并上眼睑皱褶的延续部,并且多少覆盖着泪阜。

此皱且多少覆盖着泪阜此皱褶叫内眦褶由于这种内褶叫内眦褶由于这种内眦褶多数发现于蒙古人种,眦褶多数发现于蒙古人种,因此也称蒙古褶因此也称蒙古褶 n蒙古褶发达程度有明显的族群差异,最常见于中亚、北亚蒙古褶发达程度有明显的族群差异,最常见于中亚、北亚和东亚等地蒙古人种中一般说来,欧洲人、澳大利亚人、和东亚等地蒙古人种中一般说来,欧洲人、澳大利亚人、美拉尼亚人及非洲人等都没有蒙古褶,但非洲的布须曼人美拉尼亚人及非洲人等都没有蒙古褶,但非洲的布须曼人有蒙古褶有蒙古褶n 蒙古褶有明显的年龄变化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在成年蒙古褶有明显的年龄变化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在成年时期完全没有蒙古褶,但在儿童中却可看到在童年时期时期完全没有蒙古褶,但在儿童中却可看到在童年时期百分之百有蒙古褶的族群,随年龄增长其出现率逐渐减少,百分之百有蒙古褶的族群,随年龄增长其出现率逐渐减少,特别在特别在40岁以上变化非常明显.岁以上变化非常明显.n例如,朝鲜人在例如,朝鲜人在20-26岁的年龄组中,岁的年龄组中,92%具有蒙古褶;具有蒙古褶;在在26-39岁的年龄组中有岁的年龄组中有77%具有蒙古褶;在具有蒙古褶;在40-50岁的年岁的年龄组中只有龄组中只有36%;而在;而在50岁以上只有岁以上只有15%。

n在女性中,蒙古褶比同年龄的男性稍多在女性中,蒙古褶比同年龄的男性稍多 3、眼裂高度(、眼裂高度(Opening height of eyeslits):):n观测时,被测者的眼睛以正常状态向前方注视,观测其上观测时,被测者的眼睛以正常状态向前方注视,观测其上下眼睑之间的距离一般分为三级下眼睑之间的距离一般分为三级¨ⅠⅠ级:细窄;级:细窄;¨ⅡⅡ级:中等;级:中等;¨ⅢⅢ级:高宽级:高宽 4、眼裂倾斜度(、眼裂倾斜度(Direction of eyeslits))n主要看眼睛的内角和外角位置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主要看眼睛的内角和外角位置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n((1)眼内角与外角几乎在同一水平;()眼内角与外角几乎在同一水平;(2)眼内角高于外)眼内角高于外角;(角;(3)眼外角高于内角眼外角高于内角 5、鼻根高度(、鼻根高度(Nasal root height))n主要以鼻根在两眼内角连主要以鼻根在两眼内角连线上的垂直高度来衡量线上的垂直高度来衡量一般分三种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①低平:鼻根微高于两眼内低平:鼻根微高于两眼内角的连线角的连线¨②②较高:鼻根高于两眼内角较高:鼻根高于两眼内角的连线。

的连线¨③③中等:在中等:在(1)与与(3)之间 6、鼻梁侧面观(、鼻梁侧面观(Nasal profile))n从侧面观察鼻梁,可从侧面观察鼻梁,可分为分为3种类型:种类型:n((1):凹形;):凹形;n((2):直形;):直形;n((3):凸形 7、鼻基部(、鼻基部(Nasal base))n可分为三种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1)上翘;()上翘;(2)水平;)水平;((3)下垂 8、鼻翼高度(、鼻翼高度(Height of alae nasi))n指的是从鼻翼下缘到鼻翼沟的最大垂直距指的是从鼻翼下缘到鼻翼沟的最大垂直距离,可分为离,可分为3种类型:种类型:¨((1)低:鼻翼高约占鼻高的)低: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5左右¨((2)中等:鼻翼高约占鼻高的)中等: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4左右¨((3)高:鼻翼高约占鼻高的)高: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3左右 9、鼻翼突度(、鼻翼突度(Projection of alae nasi))n鼻翼与其所在鼻梁侧面的关系分为:鼻翼与其所在鼻梁侧面的关系分为:¨((1):不突出,鼻翼与鼻梁侧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不突出,鼻翼与鼻梁侧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微突出,介于两者之间;):微突出,介于两者之间;¨((3):甚突出,鼻翼较肥大,较鼻梁侧面突出很多。

甚突出,鼻翼较肥大,较鼻梁侧面突出很多 10、鼻孔最大径位置(、鼻孔最大径位置(Maximal diameter of nostrils))n鼻孔最大径的位置可鼻孔最大径的位置可分为分为3种类型:种类型:n((1)横的;)横的;n((2)斜的;)斜的;n((3)纵的或垂直的纵的或垂直的 11、鼻翼宽(、鼻翼宽(Breadth of alae nasi))n鼻宽与眼内角间宽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鼻宽与眼内角间宽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狭窄:鼻宽小于眼内角间宽;)狭窄:鼻宽小于眼内角间宽;¨((2)中等:两者几乎等长;)中等:两者几乎等长;¨((3)宽阔:鼻宽大于眼内角间宽宽阔:鼻宽大于眼内角间宽 12、面部水平观(、面部水平观(Facial horizontal plane))n主要表示沿颧骨与颧弓水平面主要表示沿颧骨与颧弓水平面的突出情况,不考虑鼻的突出的突出情况,不考虑鼻的突出情况可分为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种类型:¨((1)直角型:颧骨前面向侧面)直角型:颧骨前面向侧面转折处几成直角;转折处几成直角;¨((2)中等型:介于直角型与平)中等型:介于直角型与平缓型之间;缓型之间;¨((3)平缓型:颧骨前面逐渐转)平缓型:颧骨前面逐渐转向侧面。

向侧面 13、颧部突出度(、颧部突出度(Zygomatic projection))n指颧骨体的发达程度,是否遮住鼻梁和颊前面的指颧骨体的发达程度,是否遮住鼻梁和颊前面的界限等可分为界限等可分为3级:级:¨((1)扁平:颧骨扁平,颧骨体突出;自侧面观,鼻颊)扁平:颧骨扁平,颧骨体突出;自侧面观,鼻颊间界限为颧骨所盖;间界限为颧骨所盖;¨((2)中等:颧骨体发达适中,鼻颊间界限大部可见中等:颧骨体发达适中,鼻颊间界限大部可见¨((3)微弱:颧骨体不突出,颧骨前面逐渐转为侧面;)微弱:颧骨体不突出,颧骨前面逐渐转为侧面;鼻颊间界限清晰鼻颊间界限清晰 14、耳垂类型(、耳垂类型(Lobe types):):n((1)圆形:耳垂向下悬垂成圆)圆形:耳垂向下悬垂成圆形;形;n((2)方形:耳垂与颊部皮肤连)方形:耳垂与颊部皮肤连接几乎成一水平线;接几乎成一水平线;n((3)三角形:耳垂下部边缘向)三角形:耳垂下部边缘向上吊起,大部分或完全与颊部上吊起,大部分或完全与颊部皮肤相连皮肤相连 15、发色(、发色(Hair color))n发色与肤色一样是区别种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发色与肤色一样是区别种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发色可采用发色表(费休色可采用发色表(费休—萨勒发色表)进行调查萨勒发色表)进行调查¨A 灰金黄色灰金黄色¨B—E 浅金黄色浅金黄色¨F—H,,J—L金黄色金黄色¨M—O 深金黄色深金黄色 ¨P—T 棕色棕色¨U—Y 黑棕色黑棕色¨ I—VI 火红色火红色中国各民族的发色,按费雪氏发色表大多是No.4(黑褐色)及No.27(黑色)本调查分类黑色棕黑棕色 16、眼色(、眼色(Eye color))n指的是虹膜的颜色,它和肤色、发色一样是区别指的是虹膜的颜色,它和肤色、发色一样是区别人种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眼色采用马丁人种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眼色采用马丁-舒尔茨舒尔茨眼色表判定眼色表判定 ¨NO.1 黑褐色黑褐色¨NO.2-6 不同程度的褐色不同程度的褐色¨NO.7-9 不同程度的浅绿色不同程度的浅绿色¨NO.10-16 浅色(灰色、天蓝色及青色)浅色(灰色、天蓝色及青色)¨本调查分类:本调查分类:黑褐、褐色、浅黑褐、褐色、浅 17、肤色(、肤色(Skin color))n肤色观察一般以被衣服遮盖的上臂内侧面或背部为标准肤色观察一般以被衣服遮盖的上臂内侧面或背部为标准。

要在足够明亮的条件下但不是在日光直接照射下观察采要在足够明亮的条件下但不是在日光直接照射下观察采用冯鲁向肤色模型表判定用冯鲁向肤色模型表判定n本调查分类:本调查分类:¨暗黄暗黄¨黄黄¨浅浅 n在各族群中,肤色最浅的是北欧居民,肤色最深的是美拉在各族群中,肤色最浅的是北欧居民,肤色最深的是美拉尼西亚人和非洲的黑色人种尼西亚人和非洲的黑色人种n在蒙古人种中,肤色由北向南逐渐加深;最浅的是西伯利在蒙古人种中,肤色由北向南逐渐加深;最浅的是西伯利亚西部平原地区的居民,几乎和欧洲居民一样;亚洲东北亚西部平原地区的居民,几乎和欧洲居民一样;亚洲东北部及中亚的一些居民则较深,中国人更深一些,最深的是部及中亚的一些居民则较深,中国人更深一些,最深的是印度支那半岛及印度尼西亚居民印度支那半岛及印度尼西亚居民 二、测量项目二、测量项目 1、头长、头长 (Head length,,g-op,马,马丁编号:丁编号:1)n自眉间点至头后点的距离用自眉间点至头后点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弯脚规测量 n眉间点眉间点(glabella,,g):两侧眉:两侧眉弓之间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前弓之间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前突出之点突出之点。

n头后点头后点(opisthocranion,,op):头的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头的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后突出之点,即距离眉间最向后突出之点,即距离眉间最远之点 2、头宽、头宽(Head breadth,,eu-eu,,马丁编号:马丁编号:3))n左右头侧点之间的直左右头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弯脚规测线距离用弯脚规测量 n头侧点头侧点(euryon,,eu):头两侧最向外突出:头两侧最向外突出之点 3、额最小宽、额最小宽(Minimum frontal breadth,,ft-ft,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n两侧额颞点之间的距两侧额颞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离,用弯脚规测量n额颞点额颞点(frontotemporale,,ft):额部两侧颞嵴弧:额部两侧颞嵴弧之间距离最近之点之间距离最近之点 4、面宽、面宽(Face breadth ,,zy-zy,马,马丁编号:丁编号:6)n左右颧点之间的距离左右颧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用弯脚规测量n颧点颧点(zygion,,zy):颧:颧弓最向外侧突出之点弓最向外侧突出之点 5、下颌角间宽、下颌角间宽(Bigonial diameter,,go-go,马丁编号:,马丁编号:8)n左右下颌角点之间的左右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

用弯脚规测量用弯脚规测量 n下颌角点下颌角点(gonion,,go):下颌角最向外侧:下颌角最向外侧突出之点突出之点 6、眼内角间宽、眼内角间宽( Interocular breadth,, en-en,马丁编号:,马丁编号:9)n左右眼内角点之间的距离左右眼内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用直脚规测量 n眼内角点眼内角点(endocanthion,,en):眼在正常开度时,:眼在正常开度时,上下眼睑内侧端相交之点,上下眼睑内侧端相交之点,通常在泪阜的内侧通常在泪阜的内侧 7、眼外角间宽、眼外角间宽(External biocular breadth,, ex-ex,, 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0)n左右眼外角点之间的距离左右眼外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钝脚朝上,用直脚规测量、钝脚朝上,尖脚朝下,避免误刺眼睛尖脚朝下,避免误刺眼睛 n眼外角点眼外角点(ectocanthion,,ex):眼在正常开度时,上:眼在正常开度时,上下眼睑外侧端相交之点下眼睑外侧端相交之点 8、鼻宽、鼻宽(Nasal breadth,,a-a,,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3)n左右鼻翼点之间的距左右鼻翼点之间的距离。

用直脚规测量用直脚规测量n鼻翼点:鼻翼最外侧鼻翼点:鼻翼最外侧点 9、口裂宽、口裂宽(Mouth breadth ,,ch-ch,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4)n口自然松弛状态下,口自然松弛状态下,两侧口角点之间的距两侧口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用直脚规测量n口角点口角点(chelion,,ch):当嘴正常闭合时,:当嘴正常闭合时,口裂两侧末端之点口裂两侧末端之点 10、容貌面高、容貌面高(Physiognomic facial height ,,tr-gnn发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发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要求被测者牙齿咬合,不可松开要求被测者牙齿咬合,不可松开n发缘点发缘点(trichion,,tf):前额发缘与正中矢状面相:前额发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n颏下点颏下点(gnathion ,,gn):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下颌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下之点下颌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下之点 11、容貌上面高(、容貌上面高(Physiognomic upper face height))n鼻根点至口裂点之间的直鼻根点至口裂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用直角规测量用直角规测量n鼻根点(鼻根点(nasion,,n):):额鼻缝与正中矢状平面相额鼻缝与正中矢状平面相交之点 n口裂点口裂点(stoomion,,sto):当上下唇正常闭合时,:当上下唇正常闭合时,其闭合缝与正中矢状面相其闭合缝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 12、形态面高、形态面高(Morphological facial height,,n-gnn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 13、鼻高、鼻高(Nesal height ,,n-sn,马,马丁编号:丁编号:21)n鼻根点至鼻下点的距鼻根点至鼻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用直脚规测量n鼻下点鼻下点(subnasale,,sn):鼻中隔向上唇转: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点 14、鼻长(、鼻长(Nasal length))n鼻根点至鼻尖点之间的直鼻根点至鼻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角规测量用直角规测量 n鼻根点:额鼻缝与正中矢鼻根点:额鼻缝与正中矢状平面相交之点状平面相交之点 n鼻尖点:鼻的软骨部最向鼻尖点:鼻的软骨部最向前突的一点前突的一点 15、鼻深(、鼻深(Nasal depth))n鼻下点至鼻尖点之间鼻下点至鼻尖点之间的投影距离。

用直角的投影距离用直角规测量 16、上唇皮肤高(、上唇皮肤高(Upper lip skin height,,sn-ls))n鼻下点至上唇点的直线距离鼻下点至上唇点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用直脚规测量 n鼻下点: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鼻下点: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点n上唇点(上唇点(labrale superius,,ls):上唇皮肤部和黏膜部):上唇皮肤部和黏膜部(红唇红唇)的交界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界线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相交之点 17、唇高、唇高(Lip height ,,ls-li,马丁,马丁编号:编号:25)n上唇点至下唇点的距离用直上唇点至下唇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脚规测量n下唇点:下唇黏膜部下唇点:下唇黏膜部(红唇红唇)的的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 18、上红唇厚度(、上红唇厚度(Thickness of lips is-sto))n即上唇点至口裂点之间的距离将红唇厚度分为即上唇点至口裂点之间的距离将红唇厚度分为4种类型:(种类型:(1)薄唇)薄唇-上红唇几乎看不见;(上红唇几乎看不见;(2)中)中唇唇-上红唇厚度在上红唇厚度在8-10mm;(;(3)厚唇)厚唇-上红唇厚上红唇厚度在度在10mm以上;(以上;(4)胀肿)胀肿-上下红唇明显鼓胀,上下红唇明显鼓胀,而且明显外翻。

而且明显外翻 19、容貌耳长、容貌耳长(Physiognomic ear length,,sa-sba,马丁编号:,马丁编号:29)n耳上点至耳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耳上点至耳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n耳上点(耳上点(superaurale,,sa):当):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廓上缘最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廓上缘最高之点n耳下点耳下点(subaurale,,sba):当头部: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垂最低点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垂最低点 20、容貌耳宽、容貌耳宽(Physiognomic ear breadth,,pro-pa,马丁编号:,马丁编号:30)::n耳前点至耳后点的距离用直脚耳前点至耳后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n耳后点: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后点: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壳后缘最向后突出之点耳壳后缘最向后突出之点n耳前点:与耳后点同等高度之点,耳前点:与耳后点同等高度之点,位于耳根上点与耳根下点的连线位于耳根上点与耳根下点的连线上 21、耳上头高、耳上头高(Auricular height ,,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5)n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头顶点至眼耳平面的垂直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头顶点至眼耳平面的垂直距离。

用圆杆直脚规带耳针测量;或用间接法测距离用圆杆直脚规带耳针测量;或用间接法测量,即身高减去自耳屏点至地面的差距量,即身高减去自耳屏点至地面的差距n耳屏点耳屏点(tragion,,t):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之点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之点 22、头水平围、头水平围(Horizontal head circumference ,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5)::n经眉间点,绕过头的侧经眉间点,绕过头的侧面和头后点的头周长,面和头后点的头周长,与矢状面垂直用软尺与矢状面垂直用软尺测量包括头发在内,测量包括头发在内,女性需散开发辫女性需散开发辫 23、指距、指距(Span of arms,马丁编号:,马丁编号:7)n两臂向侧方用力平伸时,左右指尖点之间的直线两臂向侧方用力平伸时,左右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24、身高、身高(Stature,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n头顶点头顶点(v)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被测者脱鞋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被测者脱鞋(可穿袜可穿袜)站立在平台上,使头、背、臀、脚站立在平台上,使头、背、臀、脚跟均与身后的垂直板面相触,头保持在眼跟均与身后的垂直板面相触,头保持在眼耳平面。

用马丁测高仪测量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n25、耳屏点高、耳屏点高(Height of tragion above floor,,t-floor,马丁编号:,马丁编号:2):耳屏:耳屏点点(t)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马丁测高仪测量¨耳屏点耳屏点(tragion,,t):耳屏上: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之点缘与前缘相交之点 26、肩峰点高(、肩峰点高(Height of shoulder,马丁编,马丁编号:号:8):肩峰点):肩峰点(ac)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用马丁测高仪测量¨肩峰点肩峰点(acromion,,ac):肩胛骨肩峰上缘:肩胛骨肩峰上缘最向外突出之点最向外突出之点 27、胸上缘高、胸上缘高((Height of the suprasternal notch,马丁编,马丁编号:号:4):胸上点:胸上点(sst)到地面的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胸上点胸上点(suprasternale,,sst)::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与正中矢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状面相交之点 28、桡骨点高、桡骨点高((Height of upper edge of head of radius,马,马丁编号:丁编号:9):桡骨点:桡骨点(r)到地面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用马丁测高仪测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桡骨点桡骨点(radiale,,r):桡骨小头上:桡骨小头上缘最高点上肢下垂,手掌贴附缘最高点上肢下垂,手掌贴附大腿,此点在肘关节外侧面一小大腿,此点在肘关节外侧面一小凹中 29、茎突点高、茎突点高((Height of styloid process of radius,,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0):茎突点:茎突点(sty)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高仪测量 ¨茎突点茎突点(stylion,,sty):桡骨茎:桡骨茎突最尖端之点突最尖端之点 30、中指指尖点高、中指指尖点高( Height of tip of middle flinger,马丁,马丁编号:编号:11):中指指尖:中指指尖点点(da III)到地面的垂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31、髂嵴点高(、髂嵴点高(Height of iliac crest,马丁编马丁编号:号:12):髂嵴点到):髂嵴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马丁测高仪测量 ¨髂嵴点(髂嵴点(iliocristale,,ic):髂嵴最向外侧突):髂嵴最向外侧突出之点。

出之点 32、髂前棘点高、髂前棘点高(Height of tragion superior iliac spine,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3):髂前棘点(:髂前棘点(is))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用马丁测高仪测量¨髂前棘点髂前棘点(iliospinale anterius,,is):髂前上:髂前上棘最向前突出之点棘最向前突出之点 33、胫骨上点高、胫骨上点高(Height of tibiale,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5):: 胫骨上点(胫骨上点(ti))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胫骨上点胫骨上点(tibiale,,ti)::胫骨内侧髁的内侧缘最胫骨内侧髁的内侧缘最高之点 34、内踝下点高、内踝下点高(Height of foot,马丁编号:,马丁编号:16):即足高,内踝下:即足高,内踝下点点(sph)到地面的垂直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 n内踝下点内踝下点(sphyrion,,sph):内踝最下之点内踝最下之点 n35、肩宽、肩宽(Breadth of shoulder,,a-a,马丁编,马丁编号:号:35):两侧肩峰点:两侧肩峰点(a)之间的距离。

用大型直之间的距离用大型直脚规测量脚规测量 n36、肩最大宽、肩最大宽((Maximum breadth of shoulder,马丁编号:马丁编号:35b):左右两侧三角肌):左右两侧三角肌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宽度用圆杆直角规测宽度用圆杆直角规测量 n37、胸宽(、胸宽(Transverse diameter of chest,马丁编号:马丁编号:36):相当于胸中点水平的胸廓):相当于胸中点水平的胸廓左右两侧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左右两侧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距离n胸中点(胸中点(mesosternale,,mst):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中点的连线: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中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 n38、胸深(、胸深(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chest,马丁编号:马丁编号:37):即胸厚平常呼吸状):即胸厚平常呼吸状态下,胸中点到胸椎棘突间的水平距离,与胸态下,胸中点到胸椎棘突间的水平距离,与胸宽相垂直用圆杆直角规测量宽相垂直用圆杆直角规测量 n39、骨盆宽、骨盆宽( Distance between iliac crests,马丁,马丁编号:编号:40):两侧髂嵴点:两侧髂嵴点(ic)间的距离。

用大弯脚规测量间的距离用大弯脚规测量 n40、坐高(、坐高(Sitting height ,马丁编号:,马丁编号:23):被测者躯干挺直,坐在高度适当):被测者躯干挺直,坐在高度适当的板凳上,头、背紧靠身后的垂直板面,的板凳上,头、背紧靠身后的垂直板面,大腿与小腿约成直角,头处于眼耳平面,大腿与小腿约成直角,头处于眼耳平面,测量头顶至凳面的垂直距离用圆杆直测量头顶至凳面的垂直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马丁测高仪测得头顶至脚规测量或用马丁测高仪测得头顶至地面的高度再减去凳面至地面的高度地面的高度再减去凳面至地面的高度 n41、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肱骨内外上髁间径(Biep. Breadth of humerus):肩、肘关节各屈曲呈:肩、肘关节各屈曲呈90°,测,测量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距离(测时紧压皮量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距离(测时紧压皮肤) n42、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Biep. Breadth of femur):取坐位,膝关节屈曲呈:取坐位,膝关节屈曲呈90°,测量,测量股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距离(测时紧压皮肤股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距离(测时紧压皮肤及皮下组织)及皮下组织) n43、足长(、足长(Foot length,pte-ap,马丁编号:马丁编号:58):脚根点到趾尖):脚根点到趾尖点的距离。

用直角规测量点的距离用直角规测量 ¨脚跟点脚跟点(pternion,,pte):脚长轴在:脚长轴在矢状方向时,足跟最向后突出之点矢状方向时,足跟最向后突出之点 ¨趾尖点趾尖点(akropodion,,ap) 脚趾最脚趾最向前突出之点向前突出之点 n44、足宽(、足宽(Foot breadth,mtt-mtf,马马丁编号:丁编号:59):腓侧蹠骨点到胫侧蹠):腓侧蹠骨点到胫侧蹠骨点的距离用直角规测量骨点的距离用直角规测量 ¨胫侧蹠骨点(胫侧蹠骨点(metatarsale tibiale,,mt.t):):足内侧缘第一蹠骨小头最向内侧突出之点足内侧缘第一蹠骨小头最向内侧突出之点¨腓侧蹠骨点腓侧蹠骨点(metatarsale ,,mt .f) 足外侧足外侧缘第五蹠骨小头最向外侧突出之点缘第五蹠骨小头最向外侧突出之点 n45、手宽(、手宽(Hand breadth,mm-ml,马丁编号:马丁编号:52):被测者手掌):被测者手掌向下,手指伸直且并拢,用直角规向下,手指伸直且并拢,用直角规测量内侧掌骨点至外侧掌骨点的距测量内侧掌骨点至外侧掌骨点的距离¨桡侧掌骨点(桡侧掌骨点(metacarpale radiale,,mr):食指掌指关节最向外侧突出之):食指掌指关节最向外侧突出之点。

点¨尺侧掌骨点尺侧掌骨点(metacarpale ulnare,,mu):小指掌指关节尺侧最向外侧突:小指掌指关节尺侧最向外侧突出之点 n46、手长(、手长(Hand length,sty-da,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9):桡侧和尺侧的茎):桡侧和尺侧的茎突点连线的中点至中指指尖点的距突点连线的中点至中指指尖点的距离手心向上,用直角规测量手心向上,用直角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茎突点高减去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茎突点高减去中指指尖点高中指指尖点高 n47、躯干前高、躯干前高(Height of suprasternal notch above sitting plane,马,马丁编号:丁编号:25):胸上点:胸上点(sst)到坐凳面的高度被测者到坐凳面的高度被测者采取的姿势与测量仪器均采取的姿势与测量仪器均与测坐高相同可用间接与测坐高相同可用间接测量法:坐高测量法:坐高-(身高(身高-胸上胸上缘高) n48、上肢全长、上肢全长(Length of upper limb,,a-da,马,马丁编号:丁编号:45):肩峰点:肩峰点(a)至指尖点至指尖点(da)III的距离被测者采取直立姿势,两臂下垂且充分伸直。

用被测者采取直立姿势,两臂下垂且充分伸直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肩峰点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肩峰点高减去中指指尖点高高减去中指指尖点高 n49、下肢全长、下肢全长(Length of lower limb,马,马丁编号:丁编号:53):髂前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髂前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身高身高131—150厘米者减去厘米者减去2厘米;厘米;151一一165厘米者减厘米者减3厘米;厘米;166一一175厘米者减厘米者减4厘米;厘米;176厘米以上者减厘米以上者减5厘米 n50、全臂长、全臂长(Length of upper limb without band,,a-sty,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6)::肩峰点肩峰点(a)至茎突点(至茎突点(sty)的距离用圆杆)的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肩峰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肩峰点高减去茎突点高点高减去茎突点高 n51、上臂长、上臂长(Length of upper arm,,a-r,,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7):肩峰点:肩峰点(a)至桡骨点至桡骨点(r)的距的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

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肩峰点高减去桡骨点高即将肩峰点高减去桡骨点高 n52、前臂长、前臂长(Length of forearm,,r-sty,,马丁编号:马丁编号:48):桡骨点:桡骨点(r)至茎突点至茎突点(sty)的的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或用间接测量法,即将桡骨点高减去茎突点高法,即将桡骨点高减去茎突点高 n53、全腿长、全腿长(Length of thigh and leg,马丁编号:,马丁编号:54):髂前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髂前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n54、大腿长、大腿长(Length of thigh,马丁编号:,马丁编号:55)::髂前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髂前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93%n55、小腿长、小腿长(Length of leg,马丁编号:,马丁编号:56):胫:胫骨上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骨上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 围度测量围度测量n颈围(颈围(Girth of neck,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3):在):在喉结紧下方水平地绕颈一周的长度用软喉结紧下方水平地绕颈一周的长度用软尺测量 n平静胸围平静胸围(Girth of chest,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1):在乳头水平的胸廓周长。

用软尺测量在乳头水平的胸廓周长用软尺测量 n吸气胸围(吸气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at inspiration)):当被测者处于正常姿势时,测深吸当被测者处于正常姿势时,测深吸气(吸至不能再吸)时的胸围气(吸至不能再吸)时的胸围n呼气胸围(呼气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at expiration)):常在测量吸气时胸围后进行软尺常在测量吸气时胸围后进行软尺位置不变,测深呼气(呼至不能在呼)时的胸围位置不变,测深呼气(呼至不能在呼)时的胸围 n腹围腹围(Abdominal circumference):经髂嵴:经髂嵴点(点(ic)的腹部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的腹部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n臀围(臀围(Hip circumference):臀部向后最):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用软尺测量 n上臂围上臂围(Girth of upper arm,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5):被:被测者的上臂自然悬垂,肌肉放松,在肱二头肌最测者的上臂自然悬垂,肌肉放松,在肱二头肌最突出部测得的上臂水平周长用软尺测量突出部测得的上臂水平周长用软尺测量。

n前臂围前臂围(Girth of fore-arm,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6):被:被测者上肢自然悬垂,前臂最粗处的水平周长用测者上肢自然悬垂,前臂最粗处的水平周长用软尺测量软尺测量 n上臂最大围上臂最大围 ((Maximum biceps circumference):):握拳用力屈肘,使肱二头握拳用力屈肘,使肱二头肌作最大收缩时,肱二头肌肌作最大收缩时,肱二头肌最膨隆部的围长用软尺测最膨隆部的围长用软尺测量 n大腿围大腿围(Girth of thigh,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8):大:大腿内侧肌肉最膨隆处腿内侧肌肉最膨隆处的水平周长被测者的水平周长被测者两腿分开,两脚相距两腿分开,两脚相距约约5—10厘米,用软尺厘米,用软尺测量 n小腿围小腿围(Girth of the calf,马丁编号:,马丁编号:69):小腿最粗处,即腓:小腿最粗处,即腓肠肌最向后突出部分肠肌最向后突出部分的水平周长被测者的水平周长被测者两腿分开站立,两脚两腿分开站立,两脚相距约相距约5—10厘米用软尺测量软尺测量 皮褶厚度皮褶厚度n皮褶厚度是反映身体营养状况的一种标皮褶厚度是反映身体营养状况的一种标志。

通过皮褶厚度的测量,可以了解皮志通过皮褶厚度的测量,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进而判断个体的胖瘦和下脂肪的厚度,进而判断个体的胖瘦和推算全身的脂肪含量推算全身的脂肪含量 n面颊皮褶(面颊皮褶(Facia skinfold):拇指固定于被测者):拇指固定于被测者嘴角外侧,食指对着耳垂嘴角外侧,食指对着耳垂n二头肌皮褶(二头肌皮褶(Biceps skinfold):取肩峰点与桡):取肩峰点与桡骨连线中点水平处的二头肌肌腹上,皮褶方向与骨连线中点水平处的二头肌肌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上臂长轴平行n三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Triceps skinfold):取上臂肩峰点):取上臂肩峰点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方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方向平行 n肩胛下皮褶(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取肩胛下角下端,皮褶方向向下偏外取肩胛下角下端,皮褶方向向下偏外45°角 n髂前上棘皮褶(髂前上棘皮褶(Suprailiac skinfold):取):取髂前上棘上方,皮褶方向向下偏内髂前上棘上方,皮褶方向向下偏内45°角 n腓肠肌皮褶(腓肠肌皮褶(Calf skinfold):取小腿最大):取小腿最大水平围内侧,皮褶方向与小腿长轴平行。

水平围内侧,皮褶方向与小腿长轴平行 群体遗传学指标群体遗传学指标n扣手(扣手(Hand clasping):左右手指相互交叉,若右手拇):左右手指相互交叉,若右手拇指在上,且感觉习惯自然则为右型(指在上,且感觉习惯自然则为右型(R);否则为左型);否则为左型((L)n利手(利手(Handedness):又称惯用手、优势手若右手在):又称惯用手、优势手若右手在日常活动时更为灵巧,易从事精细工作,则为日常活动时更为灵巧,易从事精细工作,则为R型;否则型;否则为为L型(受社会传统要求使用右手的习惯,故该项需综合型(受社会传统要求使用右手的习惯,故该项需综合多种活动而判断)利手中多种活动而判断)利手中R型对型对L型为显性性状型为显性性状 n叠臂(叠臂(Arm folding):又称交叉臂左右臂交叉):又称交叉臂左右臂交叉抱于胸前,若右臂在上且比较自然则为抱于胸前,若右臂在上且比较自然则为R型;否型;否则为则为L型n叠腿(叠腿(Leg folding):又称交叉腿被测者端坐):又称交叉腿被测者端坐椅子上,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若右腿在上比较自椅子上,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若右腿在上比较自然则为然则为R型;否则为型;否则为L型。

型 n利足(利足(Foot preference):又称优势足又称优势足被测者假想身体前方有一足球,若习惯使被测者假想身体前方有一足球,若习惯使用右脚踢则为用右脚踢则为R型;否则为型;否则为L型n起步(起步(Stride type):被测者立正,令其):被测者立正,令其前行,若先迈右脚则为前行,若先迈右脚则为R型;否则为型;否则为L型 n优势眼(优势眼(Eye preference):被测者端坐并凝视前方一点,):被测者端坐并凝视前方一点,然后用拇指置于眼与点的视线上,若闭左眼后,该点被拇然后用拇指置于眼与点的视线上,若闭左眼后,该点被拇指挡上则为指挡上则为R型;若该点偏离拇指则为型;若该点偏离拇指则为L型n足趾长(足趾长(Plantar digital formula):拇趾长于第二趾为):拇趾长于第二趾为拇趾长型(拇趾长型(R),拇趾短于第二趾为第二趾长型(),拇趾短于第二趾为第二趾长型(L) n拇指类型(拇指类型(Pollical type):受试者):受试者拇指指间关节尽力后伸,从侧面观察,拇指指间关节尽力后伸,从侧面观察,指间关节线和近节指骨中心线的交点指间关节线和近节指骨中心线的交点((O)与拇指末端()与拇指末端(A)的连线)的连线OA和和近节指骨中心线相交呈一角度。

若该近节指骨中心线相交呈一角度若该角度小于角度小于30°为直型(为直型(R),大于),大于30°为过伸型(为过伸型(L)拇指类型中直型拇指)拇指类型中直型拇指对过伸型拇指为显性性状对过伸型拇指为显性性状 n环食指长(环食指长(Palmar digital fomula):将一纸两次对折呈):将一纸两次对折呈相互垂直的十字线迹,被试者手指并拢,中指压贴于十字相互垂直的十字线迹,被试者手指并拢,中指压贴于十字线下方的垂线,沿此线逐渐上移若食指指尖先触及水平线下方的垂线,沿此线逐渐上移若食指指尖先触及水平线为食指长型(线为食指长型(R),环食指尖先触及水平线则为环指长),环食指尖先触及水平线则为环指长型(型(L)环食指长属于伴性遗传,等位基因位于)环食指长属于伴性遗传,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染色体上,食指长对环指长为显性性状上,食指长对环指长为显性性状 n指甲形状(指甲形状(Nail type):环指、中指、食指的指):环指、中指、食指的指甲根部纵径(平行于手指)较横径长为长型指甲甲根部纵径(平行于手指)较横径长为长型指甲((R),纵径较横径短为扁型指甲,横、纵径均),纵径较横径短为扁型指甲,横、纵径均等者为方型指甲(等者为方型指甲(M),长型指甲与方型指甲合),长型指甲与方型指甲合称为非扁型指甲(称为非扁型指甲(L)。

n门齿类型(门齿类型(Front tooth type):上门齿齿):上门齿齿冠侧面边缘隆起,使齿冠舌侧面出现一个冠侧面边缘隆起,使齿冠舌侧面出现一个明显的窝,而边缘隆起形如铲状,叫铲型明显的窝,而边缘隆起形如铲状,叫铲型门齿(门齿(R),否则为平型门齿(),否则为平型门齿(L) n鼻孔形状(鼻孔形状(Nostril type):):在鼻孔平面,鼻孔最大径呈在鼻孔平面,鼻孔最大径呈纵向位置或两鼻孔最大径形纵向位置或两鼻孔最大径形成的夹角小于成的夹角小于90°为窄鼻孔型为窄鼻孔型((L);鼻孔最大径呈横向位);鼻孔最大径呈横向位置或二者夹角大于置或二者夹角大于90°为宽鼻为宽鼻孔型(孔型(R) n下颏类型(下颏类型(Chin type):下唇皮肤部以下与颏下):下唇皮肤部以下与颏下点之间的下颏轮廓向前突的情况分为三种类型:点之间的下颏轮廓向前突的情况分为三种类型:((1)后缩;()后缩;(2)直;()直;(3)凸:整个轮廓明显前)凸:整个轮廓明显前凸明显前突为凸颏型(凸明显前突为凸颏型(R);否则为非凸颏型);否则为非凸颏型((L)下颏类型中凸型下颏对非凸型下颏为显著)下颏类型中凸型下颏对非凸型下颏为显著性状。

性状 n耳垂类型(耳垂类型(Lobe types):):耳垂与颊部皮肤连接几乎成一耳垂与颊部皮肤连接几乎成一水平线或耳垂向下悬垂呈圆形水平线或耳垂向下悬垂呈圆形为有耳垂型(为有耳垂型(R),否则为无),否则为无耳垂型(耳垂型(L)耳垂类型有耳)耳垂类型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著性状垂对无耳垂为显著性状 n额头发际(额头发际(Forehead hair piont):额头):额头发际中部有一三角形小尖为尖型(发际中部有一三角形小尖为尖型(R),无),无小尖则为无尖型(小尖则为无尖型(L)额头发际中有尖型)额头发际中有尖型发际对无尖型发际为显著性状发际对无尖型发际为显著性状 n头发类型(头发类型(Hair form):):头发先天呈波状或卷状为头发先天呈波状或卷状为卷发型(卷发型(R),先天呈平),先天呈平直状为直发型(直状为直发型(L)头发类型中卷发对直发为显发类型中卷发对直发为显著性状 n卷舌(卷舌(Tongue rolling):舌的两侧边缘能):舌的两侧边缘能够卷起呈筒状为卷舌型(够卷起呈筒状为卷舌型(R);否则为非卷);否则为非卷舌型(舌型(N)卷舌中)卷舌中R型对型对N型为显性性状。

型为显性性状 n叠舌(叠舌(Tongue folding):舌尖能够向上向后返):舌尖能够向上向后返折,紧贴舌面为叠舌型(折,紧贴舌面为叠舌型(F);否则为非叠舌型);否则为非叠舌型((N)叠舌中)叠舌中F型对型对N型为隐性性状型为隐性性状 n翻舌(翻舌(Tongue twisting):仅舌的右侧边缘能够向上,):仅舌的右侧边缘能够向上,同时舌的左侧边缘能够向下,使舌翻转同时舌的左侧边缘能够向下,使舌翻转90°,呈直立状为,呈直立状为右翻舌型;仅舌的左侧边缘能够向上,同时舌的右侧边缘右翻舌型;仅舌的左侧边缘能够向上,同时舌的右侧边缘能够向下,使舌翻转能够向下,使舌翻转90°,呈直立状为左翻舌型;两侧均,呈直立状为左翻舌型;两侧均可翻转为全翻舌型;只要有一侧能翻即为翻舌(可翻转为全翻舌型;只要有一侧能翻即为翻舌(T),不),不可翻转为非翻舌型(可翻转为非翻舌型(N)翻舌中)翻舌中T型对型对N型为隐性性状型为隐性性状 n尖舌(尖舌(Pointed tongue):尽力将舌伸出口腔,舌尖可变):尽力将舌伸出口腔,舌尖可变窄变尖为尖舌(窄变尖为尖舌(P);否则为非尖舌型();否则为非尖舌型(N)。

尖舌中)尖舌中P型型对对N型为显性性状型为显性性状n三叶舌(三叶舌(Clover-leaf tongue):在口腔内,舌前端上抬,):在口腔内,舌前端上抬,舌尖两侧能够回缩,整个舌边缘呈三叶草状为三叶舌型舌尖两侧能够回缩,整个舌边缘呈三叶草状为三叶舌型((C);否则为非三叶舌型();否则为非三叶舌型(N)三叶舌中)三叶舌中C型对型对N型为型为显性性状显性性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