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1KB
约13页
文档ID:416412594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_第1页
1/13

编码: 修订码:HDM-T免维护地中电缆盒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用于铁路信号内屏蔽数字电缆)编制: 日期:审核: 日期:会签: 日期:批准: 日期:实施日期:二OO三年十二月一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天津工程分公司二OO三年十一月1 概述HDM-T免维护地中电缆盒采用多级密封措施,使用性能好、寿命长(可与电缆同寿命)、免维护、操作简单;电缆芯线接续及内屏蔽的连接采用压接工艺,全部接续工艺无需喷灯及焊具,避免了对电缆的热损伤,保证了接续质量及施工速度1.0.1 适用于国内各种地质条件下的电缆接续;1.0.2 采用多级密封防护,可做到免维护;1.0.3 采用压接工艺,接续省时、省力,质量可靠;1.0.4 接续部位与电缆同结构,确保电缆通道的各项电气性能;1.0.5 抗拉机械应力部分采用金属件固定,机械强度大;1.0.6 铝护套及内屏蔽层采用金属屏蔽网,以实现磁屏蔽和电屏蔽;1.0.7 采用可变径密封胶片和变径环,可用于不同外径电缆。

2 基本规定2.0.1 接续人员须经过严格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2.0.2 电缆在距铁路、公路、道口、河流、桥梁、涵洞2m范围内不得进行电缆接续;2.0.3 电缆地下接续地点距热力、煤气、燃料管道不应小于2m;当小于2m时,应有防护措施;2.0.4 雨、雪天气以及环境温度不符合电缆施工要求时,不能进行电缆的地下接续; 2.0.5 同径路的两个接头盒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2.0.6 电缆应A、B端对接,同芯组、同颜色芯线对接; 2.0.7 电缆的地下接头应水平放置,接头两端300mm内不得弯曲; 2.0.8 电缆的备用量应盘成“S”形或“Ω”形(即不得呈闭合圈),并集中放在接头的一端,长度不小于2m2.0.9 接头盒上方应设电缆槽防护,防护长度不得小于1m;2.0.10 接续后,接头盒应密封良好2.0.11 电缆接续后在接头盒正上方埋设电缆接续标,接续标应符合规定;2.0.12 接续工作全部完成后,准确测量电缆接续位置坐标(包括线路里程X及距最近钢轨距离Y),填写电缆接续卡,一式三份,施工单位保留一份,移交电务段及信号工区各一份;卡式见表2.1.1所示;接头编号: 接头位置:X: 电缆型号: 外端朝向:A: 方向外端朝向:B: 方向接续时间: 接头位置:Y: 天气情况: 接 续 者: 记录者: 电 缆 接 续 记 录 卡表2.1.13 电缆接续的工艺流程图准备电缆接续工具和材料电缆测试、复核及确认开挖接头坑接续配件加工及组装加工辅助套管选择变径环组加工密封胶圈组装密封挡环电缆成端制作钢带、铝护套的屏蔽连接准备芯线接续电缆屏蔽连接及接地盒体组装灌注冷封胶和膨胀胶电缆防护埋设接续标测量、记录接头坐标清洁现场4 电缆接续工艺4.1 电缆测试及复核4.1.1 为确认电缆敷设后的符合性,在电缆接续前,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电缆相应技术指标及测试程序进行电缆型号、来去向、外端别的复核及电气性能测试;复核合格方可进行电缆接续工作。

4.1.2 复核程序:根据电缆名牌(标识)及施工设计图确认电缆来、去向→开剥电缆确认电缆型号及外端别→依据电缆电气性能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比照规定的电缆电气性能指标复核其符合性→锯掉开剥的电缆头,准备接续4.1.3 电缆接续必须符合A、B端对接的原则4.1.4 以上经测试、复核后,全部合格方可进行接续工作4.2 开挖接头坑4.2.1 深度:同电缆沟深;4.2.2 宽度:≥1200mm,依据内屏蔽数字电缆最大电缆外径45mm,电缆弯曲半径≥其外径15倍计算而得4.2.3 电缆备用量盘成“S”形或“Ω”形(即不得呈闭合圈),集中放在接头的一端,长度不得小于2m4.3 接续配件加工与组装4.3.1 加工辅助套管4.3.1.1 首先用钢尺测出所接续电缆外径尺寸,然后比照辅助套管上的标线(标线为辅助套管内径尺寸)将辅助套管尾部小于电缆外径的部分切除4.3.1.2 各型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外径参考值见表4.3-1表4.3-1 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成品参考外径序号芯数屏蔽四芯组非屏蔽四芯组加芯数参考外径塑料护套综合护套铝护套非铠装型铠装型非铠装型铠装型非铠装型铠装型112B3×4--182123262429216A2×42×4-202325282631316B4×4--202325282631424B6×4--222527302833528A3×44×4-232628312934628B7×4--242729323035733A3×45×41252830333338833B8×4-1273032353540937A3×46×412831343735401037B9×4-13033363937421142A4×46×422831343735401242B10×4-23033363937424.3.2 选择变径环组:根据电缆外径尺寸,去掉内径小于电缆外径的变环。

4.3.3 加工密封胶圈:将选择好的变径环组平放在密封胶圈上,二者外圆对齐;然后沿变径环组内孔壁用专用切割刀将密封胶圈中心部分切除成圆孔,加工后的密封胶圈中心孔的直径应与电缆外径同4.3.4 组装密封挡环:将变径环组、密封胶圈、外挡片、内挡片用5根M6×35螺栓和一根地线螺栓连接为一体(暂不拧紧),如图4.3-2所示图4.3-2 密封挡环组装示意图4.3.5 电缆盒组装:按顺序依次将辅助套管→密封挡环组(紧固螺母面向辅助套管侧)→钢带固定环套在电缆上(两侧电缆相同),然后将主套管套在一侧电缆上;如图4.3-3、4.3-4所示图4.3-3 密封挡环组、钢带固定环套安装示意图图4.3-4 免维护地中电缆盒组装示意图4.3.6 注意事项4.3.6.1 选择变径环组必须根据接续电缆的直径,严禁随意组合4.3.6.2 密封挡环和钢带固定环在电缆中的位置,要严格按图4.3-3及4.3-4所示组装顺序和零件位置的方向安装4.4 电缆成端制作4.4.1 剥除外护套:在距电缆端头190mm处用电工刀环切电缆外护套一周,并向端头方向纵向切割将其剥除4.4.2 折弯钢带:距外护套切口15mm处用克丝钳将钢带(双层)折弯、展平,与缆身呈90度。

4.4.3 铝护套表面附层绝缘:剥除钢带折弯处向电缆端头方向50mm范围内的铝护套表面绝缘层,并将铝护套擦净4.4.4 切除铝护套:距电缆外护套50mm处,用钢锯环锯铝护套一周,当锯深为铝护套厚度的1/2~2/3时,轻轻折断铝护套并将其抽出4.4.5 打毛:将双层钢带的正、反面及铝护套表面打毛,去掉钢带防锈漆及铝护套氧化层钢带、铝护套打毛要彻底,一方面保证屏蔽连接可靠,另一方面使灌注的胶液充分浸润良好粘合4.4.6 内屏蔽层:距铝护套切口50mm处将屏蔽线组的屏蔽层剪断,除去屏蔽层端口10mm范围的绝缘层,保留芯线;如图4.4-1所示151905050屏蔽四线组的屏蔽层图4.4-1 电缆成端示意图4.5 电缆屏蔽连接单端制作4.5.1 将电缆固定在电缆支架上4.5.2 钢带的屏蔽连接:松开钢带固定环上的螺栓,将钢带放入固定环间,用M6×16将钢带紧固;保留钢带固定环外5mm的钢带,将多余部分剪掉;钢带固定环固定后,其内孔应与电缆在同一轴线上,以方便其后的组装,如图4.4-1所示4.5.3 铝护套的屏蔽连接:将铝护套屏蔽网(大)一端套在保留的50mm铝护套上,用喉箍将屏蔽网(大)与铝护套紧固牢靠,然后将屏蔽网(大)全部推向固定侧,露出电缆芯线。

4.5.4 内屏蔽线组屏蔽层的屏蔽连接:4.5.4.1 电缆内屏蔽组的屏蔽层连接使用金属网压接工艺;4.5.4.2 放置压接管:剥开四芯组内屏蔽层纵缝15mm,将内屏蔽连接内衬管放置在芯线与屏蔽层间,将屏蔽连接压接管放置在内屏蔽层外端,内屏蔽层露出内衬管及压接管1mm,以保证连接牢固、可靠;4.5.4.3 放置小屏蔽网:将小屏蔽网的一端穿入芯线屏蔽层与屏蔽连接压接之间,如图4.5-1所示:压接管芯线屏蔽层内衬管小屏蔽网图4.5-1 内屏蔽四线组屏蔽层制作示意图4.7.3 压接:用专用压接钳(图4.5-2所示)将小屏蔽网压接固定在压接管与芯线屏蔽层间;图4.5-2 专用压接钳压接口4.7.3 将小屏蔽网沿电缆芯线推至电缆根部,露出电缆芯线4.6 芯线接续4.6.1 将两侧电缆芯线分组、编号;4.6.2 将全部芯线开剥6-8mm,露出裸铜线;4.6.3 先将一端电缆的全部芯线用接线端子压接,方法是:将裸铜线穿入压接端子筒,通过检查孔观察裸铜线端头穿至压接端子筒的根部,然后用压线钳压接;4.6.4 一端压接完成后,进行芯线接续工作:将对应的另一端电缆的芯线穿入与其相同组号及芯线序号的压接端子管内,用压线钳压接;端子接线4.6.5 全部芯线压接完成后,检查核对压接的线组、线对,确保芯线接续正确,如图4.6-1所示。

图4.6-1 芯线压接示意图4.6.6 用白布带或脱脂棉将电缆芯线与内屏蔽层之间的缝隙填塞堵牢,防止灌胶时胶液沿电缆芯线与内屏蔽层渗漏4.6.7 注意事项:4.6.7.1 在芯线压接过程中始终保证电缆芯线在压接端子筒内的位置正确,因此必须两人密切配合4.6.7.2 压线钳与压接端子筒及芯线呈垂直状,压接时压接钳不得晃动4.6.7.3 压线应一次压紧,压线钳压紧后,能自动松开,表明压接成功,严禁对压接后的端子进行再次压接4.6.7.4 压线钳与压线筒及芯线的位置必须如图4.6-2所示,不得颠倒图4.6-2 芯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