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老照片

l****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KB
约10页
文档ID:39017064
解读老照片_第1页
1/10

1解读老照片从 1997 年山东画报社首次推出“老照片”,到今天“老房子”、 “老城市”、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老日子”等一系列“照片本”的广泛流行,当今社会兴起了一股以摄影方式“记忆”过去的潮流对于惯以文字记录的社会构成来说,这股潮流标志了一个转折点,人们开始用“读图”的方式重新认识历史从字面上分析,老照片首先是照片,通过影像凝固历史的瞬间,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看的方式”,是图像志;更重要的,老照片又是“老”照片,是区别于当下记忆、对既往历史的真实记载因此,老照片既是一种美学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以其传播和保持社会历史记忆的独特方式更新了人们传统的美学观和历史观本文就将从照片和“老”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作为整体的老照片的社会文化内涵一、老照片与视觉怀旧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怀旧(nostalgia)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因为,一方面,基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需要,任何时候人都无法割裂自身与世界、现实与历史的纽带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这不仅如戴维斯(Davis)所言,是指在物理空间上的一种“迷失家乡”的感觉,或是一种思乡病,而且更确切地渊源于特纳(Turner)理解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人类整体感、道德确定性、真实的社会关系、自发性和表现意味的缺失。

[1]另一方面,从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怀旧也是自十九世纪西方的浪漫主义以来就始终存在的一种“文化情结”这不仅表现在当时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为反抗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社会现实(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在文学上由社会描写转向自然描写、由都市描写转向田园描写,而且整个西方现代派实质上都是浪漫派的余波,即企图以艺术独立和2回归自然来抵御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怀旧情绪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也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渊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有两次西学的高潮:一次是在上个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新开始,批判和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中,以激烈而迅猛的方式中断了中国传统历史在现代的传承,使西学成为文化的主流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中国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再次把寻求帮助的目光投向西方西方的学术思潮、生活观念、价值标准等蜂拥而入,以更强烈的势头遮蔽甚至取代了国人对自身传统的反思和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被排挤和被压抑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到了今天,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怀旧题材的文学创作从未间断的重要原因所在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虽然怀旧一直是中西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只有到了今天,当摄影艺术以影像的方式再次诠释这个并不崭新的概念时,怀旧才有可能、并且真正发展成了一种颇富生命力的文化景观。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怀旧盛行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究竟何在呢?而由老照片所生成的怀旧情结又蕴涵了怎样不同的文化意味呢?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摄影取代绘画正是凭借了人们对摄影能够无限展示真实的力量的信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这种展示却在使人们越来越熟知自然世界的同时,也无限膨胀了对自然世界的把握和占有的欲望一方面,承担和存留人类群体文化信念的传统被颠覆了,这个世界开始强调速度,宣扬欲望,追求在当下现实中的自在生活但对于刚刚经历过世纪转型的现代人来说,传统的迅疾消逝和西学的渐趋强大却越来越值得怀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个过程似乎走得过快,因为失落了传统之根的中国文化不给没有带给国人更多的幸福感,反而使3其陷入了一种迷失、孤独和空虚的状态中现代人所赖以栖居的心灵家园被现代社会遗忘了,人类的情感无处依托,灵魂也毫无遮蔽,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把握连续的历史和完整的生命状态,更不可能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浮上生活的表层,在当下的时间体验中感受这种文化的“断裂感”(丹尼尔·贝尔语)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回转过来,怀念过去并重新审视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罗伯森在《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化》中所指出的,怀旧“是现代化的一种心理后果,而且本身便是促使一个人产生‘对自己在社会中和最终在宇宙中曾有过的某种在家状态的……’的发生器”。

[2]另一方面,在如今这个崇尚电脑制作、数码合成的科学世界面前,一切客观实在都可以被技术复制,传统意义上的“客观世界”变得令人怀疑,古老的“真实”概念也成了一个可以被仿作、被制造的东西,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发展前景越来越难以预料和控制总之,在失去“真实”依据的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无根的,也是焦躁和焦虑的波德里亚说:“当真实不再依旧,怀旧就会承担起真实的全部意义,它表现为源起神话和现实符号的大量增殖,也体现为二手真相、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增加 ”[3]对于怀旧的人来说,“遁入”对过去生活的怀想,就是要借助这种精神上的“回返”排除现实世界对自身的异己感这类怀旧情绪大多表现在“杂耍游戏”、 “童年记事”、 “名城旧景”、 “街景忆往”、 “逝去的时尚”等日常生活题材的老照片里比如《旧社会 1》中收列的一系列民俗照片:题目为“危险的拥抱”和“亭亭玉立”的两幅展示的是过去社会中北方民间艺人舞熊的情景画面上一个小孩正在与站立的熊抱在一起,旁边的一个年长者则手持木棍做出指挥的样子小孩和年长者的瘦弱鲜明地衬托出熊的庞大和威猛,但小孩放松随意的背影、年长者镇定自若的神情又透露出人与熊之间的默契和亲密,不由4让观者在感受危险的同时又得以欣赏到一种由危险而生发出来的痛快感。

另一幅就更突出了这种快适熊非常顺从地前爪着地,后身抬起,呈倒立状,而人则用木棍诱导着熊的行为,显得悠然从容题目为“好戏已经开场”的展示的是一家小人,身短年高,与常人异,正摆开架势要舞戏于市的情景其中有两个小人正在翻筋斗,另两个站在旁边跃跃欲试 (见图 1、图 2、图 3, 《旧社会 2》,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0年版,第 120、122 页 )这类杂耍离今天的生活似乎已经很遥远了,飞速发展的城市和城市人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不仅掠夺了玩杂耍的空间,窒息了玩杂耍人的情趣,也使得现代人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倾向于内缩和封闭,大多数人逐渐习惯于躲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现代建筑里享受种种现代时尚玩的人少了,看的人也少了,现代生活的流水线作业不允许人们滋生太多的闲情逸致玩杂耍时代的那种面对面的观看以及感同身受的游戏冲动在现代人身上几乎消失殆尽看到这样一些展现杂耍马戏的老照片,大多数观者,尤其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中老年人,都要回想到他们天真单纯的童年时代,而今昔对比,又不由得感到伤感、惆怅和失落由此可见,老照片的功效就在于,通过“重演”远离当今现实的影像保存过去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传统意义上的真实存在,并且创造一个维持平衡的契机,使人们能够通过观看老照片占有过去、占有历史,从而使人类心灵游移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形成对这个紧张社会的缓冲。

老照片见证并促成了现代人对传统和历史的认同,反映出人们在一个断裂的时代里试图连贯地表达自身历史所做的努力我们知道,相对于文字表达而言,图像表达首先是直观和简化的,而老照片作为一种影像艺术,在具备图像共性的同时,又由于其特殊的主题就更显现出这一优势就像詹姆逊所认为的那样, “时间在今天是一种速度功能”,[4]老照片正是通过具体形象快捷地把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使观者能够在观看照片的同时,体会到5对时间(也即历史)的占有的快感老照片式的怀旧显然是轻松的,观者可以无须经过太多的想象直接就“看到”老照片所蕴涵的文化意味文学式的怀旧却不同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高度抽象的,因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意义和文学情境的体认就必须要靠想象比如同样都是记录旧上海的读物,在茅盾、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以及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的小说中塑造的“十里洋场”与照片本的《老上海》就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如在穆时英的短篇小说《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请喝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不伤吸者咽喉……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汉密而登旅社……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5]这一段文字已是相当跳跃的,它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众多个分散的景象集中而紧凑地罗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快速变换、眩人眼目的城市风景图。

读者可以通过对红绿蓝紫等多种色彩、烟酒糖鞋等多种事物的想象再现,复活三十年代老上海喧嚣杂乱、纸醉金迷的都市景观当然,这一复活的可能性和程度取决于读者6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多种因素,越对旧上海的日常生活状况有深切体会的人,就越容易被这段文字所“击中”,与作家和作品世界产生共鸣反之则不然可见,文字式的怀旧不是无条件地向任何读者开放的,这在相当程度上约束了大多数读者的审美享受所以,在语言文字占有绝对优势的传统文化中,怀旧情绪只属于少数人所有,它不可能也不会成为一个普遍的、全民性的精神现象而这种精神现象的普适化最终是在老照片这里完成的老照片所呈现给观者的是真实的历史瞬间和真切的历史场景,观者可以通过直截了当地观看眼前的图像而迅速获得对过去的知识,而观者本身的知识储备对于理解老照片的文化意味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反,观者的猎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观看老照片的重要契机老照片大大降低了观者的“阅读”难度,和过去的景观感性化了;而观者希望并且能够从老照片那里捕获到大量的信息,这样,观看行为必然会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行为,艺术也广泛地被大众消费,这既是当代大众文化对艺术的要求,也是艺术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以后,提升大众审美情趣的必经阶段。

老照片正是这一变动过程的产物如果说老照片式的怀旧基于观者眼动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一种“视觉怀旧”,那么文学式的怀旧就是读者心动的经历,是非感官化的“心灵怀旧”当社会高速度发展,并要求人们以感官感受的方式迅捷直观地认识和把握世界时,老照片及老照片式的怀旧就必然比文字及文学式的怀旧更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就像麦当劳、流行音乐、傻瓜相机一样,它是文化、速度、大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选择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老照片以图像为媒介直接震动人的感官感受固然是快捷的,但这种只经过人的眼睛接受而较少经过人的心灵过滤的怀旧,却又比文字式的怀旧更容易趋向于肤浅或表面化文字式的怀7旧是富有韵味的,是可以引导读者无限联想的,更富原创性的;而老照片式的怀旧却是令人震惊的,易使观者停止于图像表面的东西,它象征了现代人对新的文化理想的追求二、从怀旧到消费怀旧苏珊· 桑塔格在《论摄影》里曾说, “照相式的观看方式” 往往又是一种观看标准, “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6]桑塔格的这番话提供给了我们两个紧密相关、互为因果的启示:一、不同主体各有不同的观看方式,而不同的观看方式又源于不同的观看标准;二、受不同的观看方式和标准的影响,不同主体能够看到什么和实际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异。

这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正面意味着“怎么看”,反面意味着“看什么”具体到老照片上来,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归纳,老照片式的观看方式分为四种:原初性的看,即照片的原本场面意义;摄影家的看,即对照片原初意义的个性化复制;观者的看,即对老照片的主观解读和再诠释;编辑的看,即对老照片的商业运作这四种方式既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它们不仅使观看老照片的行为越来越具有了文化消费的特征,而且也更加丰富了看的内容本部分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单从老照片本身来看,它笼统地包括政治和非政治两种题材前者涉及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主题,后者则可分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礼仪习俗、世俗风情等几类,包括休闲、旅行、美容、时装、邮政、街景、手艺、乞丐、猎牧、舟船、码头、风潮、庙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