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课件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7.50KB
约25页
文档ID:584389132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课件_第1页
1/25

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学习认识地质环境背景,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学习认识地质环境背景,第二节了解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以及中国地质灾害第二节了解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以及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空间分布规律重点掌握:重点掌握:v 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环境背景v 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v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环境背景概述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一、地球的演化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结构示意图如下: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隐生宙隐生宙显生宙显生宙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新生代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元古代 1 1、前古生代、前古生代 又称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 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1)(1)太太古古代代:太古代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2 2))元元古古代代::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元古代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③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④古元古代地层和中、新元古代地层有很大区别 2 2、古生代、古生代 又可以分为早古生代(距今5.43~4.1亿年)与晚古生代(4.1~2.5亿年) (1)早古生代可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从早寒武纪开始,世界各地开始了广泛的海侵,奥陶纪以后,各地广泛发生海退,志留纪末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强烈构造运动(称加里东运动),陆地面积扩大,陆表浅海面积减小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从奥陶纪开始,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

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2)晚古生代也可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进入晚古生代时,全球存在四个稳定古陆: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后期,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称海西运动),导致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焊接一起,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北方古陆(又称劳亚古陆),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遥相对应,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联合古陆 晚古生代,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3 3、中生代、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划分为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构造运动频繁而剧烈,在欧洲典型的构造是阿尔卑斯山的形成,在东方主要为印支运动和太平洋运动(我国称燕山运动)中生代地壳演化的总趋势是:联合古陆的分裂解体,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展,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平洋逐渐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成 中生代的晚三叠纪及侏罗纪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是地史上一次重要成煤时期生物界,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盛极一时。

但是,到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是地史中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 4 4、新生代、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最近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其已经历的时间仅相当古生代的一个纪地壳经历了前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至新生代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发展,至第四纪时出现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轮廓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晚期,到早第三纪极度繁盛显花植物和草类的繁盛,给昆虫、哺乳动物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已经衰退,而在中生代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是第四纪生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二、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布差异二、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布差异 在地球形成及其演化的漫长地质时期中,地球物质得到分异,导致地球不同圈层(核、幔、壳层)中各种元素组成差异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内生和外生地质作用下,地壳物质也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分异、重分异过程,导致地壳及地表的岩石、土壤和水中化学元素组成的不均匀分布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地壳岩石的元素含量及元素组合特征相差甚大,就岩浆岩大类来说,Mg、Fe、Cr、Ni、Co、Pd在超基性岩中丰度最高 。

Ca、Ti、V、Zn、Cu、Sc、Nb、Mo、Sb、I、Hg在基性岩中丰度最高;Al、Na、P、Sr、Zr、La、Ga、B、Br、Bi在中性岩中丰度最高 同样地,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变质岩的元素含量和组合也各有特点复杂多次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大地构造运动的作用结果,使地表自然介质中的化学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 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工业化以来,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以及各种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又使化学元素在地表的分布得到叠加改造,突出表现为一些有毒有害重金属在地表大量积聚,地球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三、气候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三、气候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气候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气温、降水、风暴等,其中降水与地质灾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降水量大小、强度、时间长短等均影响地质灾害的形成,尤其是短期内大强度的降水或长时期连阴雨均易诱发严重的地质灾害 例如:安徽省铜陵市小街地区近几年的岩溶塌陷几次大规模暴发都有与暴雨诱发有关,泥石流的发生与降水关系更加密切 (2)地壳运动,它是形成地质灾害最主要内因地质构造不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有时还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大家熟知的地震不少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与地形地貌也有一定关系,高山陡坡沟谷发育,在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地面土层被冲刷、剥蚀、侵蚀,易形成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另外,在工业生产及市政建设过程中,如果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过份的改造,例如:切坡修房、修路、堆放工业品或充填冲沟等形成人工地貌,都不利于斜坡的自然稳定,易诱发地质灾害 一、中国地质灾害现状一、中国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 最新统计,2008年1~12月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6580起,其中滑坡13450起、崩塌8080起、泥石流443起、地面塌陷451起共造成1598人伤亡,其中死亡656人,失踪101人,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

请见图2-1图2-1 2008年我国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4.8%、11.5%和31.9%;与2001年以来的多年同期相比,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低于多年平均值,但仅低于2002年和2006年,排序第三高;造成的死亡人数低于多年平均值,仅高于2005年和2007年,排序倒数第三;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仅高于2007年,排序倒数第二 2001年至2008年,灾情对比,请见表2-1: 年份年份发生数量发生数量( (起起) )死亡死亡( (人人) )失踪失踪( (人人) )受伤受伤( (人人) )经济损失经济损失( (亿亿) )2001200157935793788788120120936936353520022002480004800090790710910947047051512003200313832138327437431251253355335548.748.720042004135551355573473412412428028040.940.920052005177511775157857810410433933936.536.52006200610280410280466366311111145345343.243.2200720072536425364598598818144644624.824.820082008265802658065665610110184184132.732.7表2-1 2001年至2008年 灾情对比统计表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类型划分是灾害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灾害的分类应具有实用性、层次性、关联性等特性。

按不同的原则,地质灾害有多种分类方案 1、按空间分布状况分 地质灾害可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陆地地质灾害又分为地而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又分为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 2、按灾害的成因分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请见表2-2 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划分表 ) (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可再分为内动力亚类、外动力亚类和内外动力复合亚类 (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按人类活动的性质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道路工程地质灾害、农业地质灾害、海岸港口工程地质灾害、核电工程地质灾害等 (3)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分为内外动力复合亚类、人为内动力复合亚类、人为外动力复合亚类以自然成因为主的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砂上液化、岩土膨胀、土壤冻融等;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突水、溃沙等;崩塌、滑坡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则既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也可由人类活动诱发 类型类型亚类亚类灾害举例灾害举例自然动力型内动力亚类地震火山地裂缝等外动力亚类泥石充、滑坡、崩塌、岩岩塌陷荒漠化等人为动力型道路工程滑坡、崩塌、荒漠化、黄土湿陷等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矿山工程地面塌陷、坑道突水、泥石流、诱发地震、煤与瓦斯突出等城镇建设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变异等农林牧活动水土流失、荒漠化、与地质因素有关洪涝灾害等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岸边侵蚀、海水入侵等自然与人为动力复合型内外动人复合亚类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内动力、人为复合亚类岩爆、瓦斯爆炸、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外动力、人为复合亚类泥石流、滑坡、崩塌、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表2-2 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划分表 三、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大行山、武当山、人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采矿业发达,大中城市分布密集人口稠密,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总之,该区是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形成的地质灾害组合类型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 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人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东北部分地区该区地处青藏断块,华南断块的结合部位,地貌上位于中国大地貌区划第二级地势阶梯,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要地貌类型,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灾害严重 ;由于不合理汗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十分产严重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新疆断块并横跨华北断块及东北断块区,位于中国大地貌区划的第二阶梯部位,由高原、沙漠、戈壁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

在本区的西部,名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其余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内陆高原、荒漠地区气候恶劣,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新疆、宁夏、内蒙等地的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天山、昆仑山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总之,中国北部地区是以自然地质营力为主并叠加人为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在青藏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青藏高原地壳抬升强烈,为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接合带,活动性深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20世纪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达10次之多总之,本区主要是由自然地质营力形成的以冻融、地震灾害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v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改善我国的地质环境?v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v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