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 20 世纪广东电影史[摘 要]地处沿海的广东,得风气之先,电影制作起步早1924 年广东电影制作开始起步,但整个民国时期,广东电影公司规模小,出品电影数量有限新中国建立后,电影体制改革,1956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多部经典电影,影响力迅速扩大改革开放后,广东电影制作走在全国前列,出品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经典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南国电影风格1992 年以后,广东电影制作步入市场化时代,走向新的转型 [关键词]广东 电影制作 诞生 复苏 电影是 20 世纪新兴的艺术,可雅俗共赏,为大众喜闻乐见,是影响非常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电影诞生于 1895 年 12 月,翌年便传入中国1905 年, 《定军山》在北京拍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萌生但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仅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有少量的电影拍摄活动 广东地处沿海,得风气之前,20 世纪 20 年代,广东电影制作开始起步,但电影公司规模小,出品电影数量有限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广东筹建国营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电影成为意识形态的表达阵地,开创了红色电影时代文革十年,电影制作停滞文革结束后,随着社会的复苏,广东电影制作重新焕发出活力,出品电影在质量、数量上都跃上一个新台阶,留下众多经典的艺术佳作。
1992 年之后,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下,广东电影制作进入市场化时代,出品电影的种类更加多元化 20 世纪里,广东电影一路走来,给观众留下一部部耐人回味、千回百转的故事,而电影发展的路径本身,也是一部动人心弦、曲折起伏的历史故事广东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初步梳理 20 世纪广东电影制作的历史,展现上世纪广东电影的发展轨迹 一、电影的诞生――萌芽时代 1924 年黎民伟、黎北海兄弟成立民新影片公司,在广州西关多宝坊“探花第”拍摄电影《胭脂》 ,这是最早在广东制作的一部电影该片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编导黎北海,在广州拍摄,回香港冲印1925 年于香港黎氏经营的新世界戏院首映,引起轰动1926 年民新公司迁往上海 1925 年梁少坡在广州创办钻石活动画片公司,拍摄《爱河潮》 1926 年 3 月 3 日,宝华影院开业,当日放映《爱河潮》 ,这是广州影院最早放映广州自产的故事片 1925 年 6 月,省港大罢工爆发,香港影业生存环境恶化,大批影人到广州发展,带起广州制片业一度繁荣,1926 年到 1935 年,广州先后有三十家电影公司出现但都是小资本运行,多拍摄一部影片随后,广州政局不稳,经济实力不足,几年之后,广州电影业销声匿迹,不少人又回到香港电影界发展。
1927 年,正当广州电影公司草创之时,韦碧云在广州开设首家广东电影学院,为广州培育了导演、演员等电影方面的人才广东电影学院三个月一期,共办两期,其毕业生为广东电影界增色不少,如邝山笑开办紫薇影片公司,李化在紫薇、合众等影片公司执导影片《璇宫金粉狱》 、 《笔耕》 ,卢敦、李丽莲主演《笔耕》 、 《炮轰五指山》 民国时期,广州电影制作已经起步,电影公司数量不少,但规模小,资金不足,拍摄影片数量有限,影响力也仅限于岭南地区 二、政治挂帅――红色电影时代 1956-1966 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在电影文化领域,改造旧电影体制,塑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银屏形象,辅助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1956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开始筹建后,为配合政治运动,宣扬革命精神,拍摄多部故事片、戏曲片 1958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先后拍摄《渔岛之子》 《南海潮》 《跟踪追击》 《七十二家房客》 《大浪淘沙》等故事片,以及《关汉卿》 《荔镜记》 《红叶题诗》 《山村新曲》等戏曲片这一时期,广东出品的电影故事片及戏曲片,开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如《南海潮》 ,导演蔡楚生、王为一,这是他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
蔡楚生导演避开了当时电影常用的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曲折经历,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把镜头对?嗜粘I?活场景,在表达宏大主题时,对华南渔乡风俗做了充分的展示因其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与深刻的社会内容相融合,1963 年公演时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又如《七十二家房客》 ,导演王为一,讲述广州一栋破旧大院里72 家穷苦房客的悲喜事,开创了讽刺喜剧电影的先河该片艺术水平很高,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杰出作品,其电影表现手法为后来多部电影所借鉴该片也被多次翻拍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制作仍然处于故事片与戏曲片并重的时期珠江电影制片厂在这一时期还制作了多部影响很大的戏曲片,如粤剧《关汉卿》 ,讲述了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名剧《窦娥冤》的历史故事,辛辣抨击封建专制,歌颂关汉卿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该片由田汉编剧,徐韬导演,马师曾、红线女、文觉非等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主演,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粤剧片 三、电影的停滞――灰色时代 1966-1976 年 1966-1976 年间,文艺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前沿阵地,电影首当其冲成为“革命”的对象由于江青有演艺经历,她直接介入电影界的大小活动, “样板戏”被定为电影艺术的典范。
与之对应,众多电影工作者不符合“文化大革命”的革命标准,纷纷被打倒,电影创作中断,全国电影制作一片停滞受此影响,珠影在十年间仅出品三部故事片:《小螺号》 《枫树湾》 《山里红梅》 ,及三部曲戏曲片 1967-1974 年间,广东电影制作一片空白,没有制作出一部故事片,而全国各地的电影制作,除指定的样板戏式的电影外,也大体陷入停顿状态1972 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对电影尤其是故事片产生的状况表示不满为了改变电影制作停滞的状态,各电影厂调回部分下放到农村、工厂的电影从业人员,开始尝试恢复电影创作1975 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小螺号》 ,重新开始了故事片的生产1976 年,又出品《枫树湾》 《山里红梅》 虽然,电影类型僵化,题材单一,但毕竟又开始了故事片的制作 四、电影的复苏:黄金时代 1977-1992 年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渐恢复正轨,电影业随之复苏,并与戏曲脱离广东电影迎来创作高潮,在质量、数量上都进入一个新台阶从电影类型来看,复苏初期,广东出品的电影仍多革命、惊险、反特题材80 年代中叶,电影选题多注意挖掘人性,反映改革开放后普通民众的欲望与追求,而电影类型日益多元化,娱乐片逐渐占据市场。
(一) 、乍暖还寒:徘徊时代(1977-1978) 1976 年 10 月,文革结束,此后两年间,政治、社会、文化开始朝着正常的轨道转向,但这种转变还是小心翼翼的,徘徊观望的,比较缓慢的电影业百废待兴,广东电影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拍摄出六部电影,包括革命历史题材、惊险反特题材,并解禁公映《大浪淘沙》等被禁电影 《大浪淘沙》讲述国民革命运动中风云变幻的历史与知识青年的不同追求、不同命运,1966 年完成制作,但被定调为“严重歪曲革命史实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禁止放映文革结束后,为了缓解电影市场上片源奇缺的状况,解禁一批“文革”中被禁的影片, 《大浪淘沙》被搬上荧幕,成为当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同志,感谢你》 《斗鲨》 《蓝天防线》等是珠江电影制片厂这两年出品电影的精品 《同志,感谢你》讲述大学恢复招生后,知识分子不同的选择,反映了当年的热点问题,紧扣时代主题 《蓝天防线》是一部反特革命题材的影片此时广东电影虽然仍以革命题材为主,但开始关注到现实生活、时代话题 (二) 、春雨潇潇:走进新时代(1979-1983)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中国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新时代,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艺术的大讨论与积极探索。
广东电影人密切关注现实,将电影从政治宣传中解放出来,探索画面、声音等电影语言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春雨潇潇》 、 《乡情》 、《逆光》 、 《乡音》等反应真实生活、关注个体命运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梅岭星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伤痕文学兴起,通过小说等文学创作,反思惨痛的历史,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悲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此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广东电影率先突破思想限制,通过电影反思时代悲剧,表达人文关怀如丁荫楠、胡炳榴导演的《春雨潇潇》 ,通过一名 “四?五”运动的参与者在躲避追捕中发生的故事,透过个人的命运的变迁,去反映国家的历史与时代的伤痛 这一时期,广东电影在电影叙事上摈弃宏大的革命的叙述模式,电影题材开始丰富起来,注重选择关注人性、反映生活的剧本音乐片《海外赤子》通过解放军某文工团招收演员中发生的故事,反映归国华侨生活,电影插曲《我爱你,中国》唱响了大江南北,是80 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歌曲之一艺人片《梅花巾》 ,通过一名老华侨关于评弹“梅花巾”的回忆,在影片结构上探索民族形式,将演唱与影片内容融合爱情伦理片《逆光》构建三种时空结构,采用夹叙夹议的叙事方法,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片《梅岭星火》讲述陈毅同志在长征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革命故事农村题材的故事片《乡音》用自然、朴实的镜头对准民村日常琐事,如实、冷峻地刻画了传统文化束缚民众生活的深刻主题 这一时期,珠影迎来了创作高潮,出品了大量经典优秀影片,连连斩获大奖,广受大众欢迎,风靡大江南北如《春雨潇潇》导演丁荫楠获 1979 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 《海外赤子》获得 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梅花巾》获 1983 年开罗国际电影节“金象荣誉奖” , 《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获 1980 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乡情》获 1981 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 年第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乡音》获 1984 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同时,这一系列电影作品,带有鲜明的南国风情,形成了岭南特色地域风情的电影如《海外赤子》 《乡情》 《乡音》中运用大量的岭南风光镜头,突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细节,表现具有岭南特色的故事 在这改革开放的初期,珠影的创作经营理念也走在全国前列,是国内最早改建公司的电影制片厂,较早地向市场靠近 (三) 、百花齐放:电影多元化(1984-1992) 80 年代中叶,社会上伤痕情绪渐渐淡化,中??电影艺术又开始与世界潮流碰撞,进入多样化探索的新时期。
电影成为大众文化的中心, “成为万人空巷的热门艺术” 珠影出品电影题材更加多元,既有《绝响》 、 《心香》等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 《孙中山》等主旋律电影,也有《暂缓逮捕》等娱乐片1985 年 1 月,深圳电影制片厂成立,佳作连连 这一时期,娱乐片开始占据电影的重心如《暂缓逮捕》等娱乐片受到热捧,极为卖座然而,社会上对娱乐片的发展存在一些争议,电影制作走向开始调整,整体而言,广东电影制作“突出主旋律,坚持多元化” 主旋律电影再度受到重视,珠影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孙中山》取得成功,这是一部风格化的影片,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以孙中山的重大心理转折为结构,凸显了民主革命的曲折,在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上都实现了突破,是主旋律史诗巨片的先导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因市场经济的试行,都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影,得风气之先,率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都市生活,出品了多部具有鲜明的南国特色的电影,逐渐形成“南国都市电影”系列如《雅马哈鱼档》围绕着主人公在菜市场开办卖鱼档的故事,反映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广州生活情境,具有浓郁的广州风味,一股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
此外, 《街市流行曲》 《给咖啡加点糖》 、 《特区打工妹》 、 《商界》 《女人街》等影片,走进喧闹的城市,呈现都市男女在新的市场经济下的百味人生,极具岭南都市风情 1984 年,在特区深圳成立了深圳影业公司深圳影业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拥有影片对外发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