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方式问卷Gen try(1983)曾较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发展一门“应付科学” (Science of Coping)这 种意见是对Pelietier于七十年十代提出的“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 认同的结果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 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 达 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近年来,国内有关应付与应付方式评估与测量工具 的研究较少有人涉足为此,肖计划等1996 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有关应付的 理论研究,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用于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特点该量表包括 62 个条目,分为 6 个因子:1 退避:指逃避问题;2 幻想:指用想象中的美好来安慰自己;3 自责:指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4 求助:指请别人来帮助自己;5合理化: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以便减轻自己的痛苦;6 解决问题:指积极着手解决遇到的问题上述6个因子对应了 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其中前3个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 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该量表为自陈式评定量表,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指受测者近两 年来的情况,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适用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的、 年龄在14 岁以上的个体,包括各种心理障碍患者(痴呆和重性精神病除外)一)问卷如下: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住址编号填表方法:此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每一条目 后选择一个答案,如果选择“是”,则请继续对后面的“有效”、“比较有效”、“无效” 作出评估在每一行的后面对应位置打",表示您的选择是 否 有效 比较有效 无效1.能理智地应付困境2.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3.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4.常希望自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困难5.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6.认为“人生经历就是磨难”7.常感叹生活的艰难8.专心于工作或学习以忘却不快9.常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10.常常喜欢找人聊天以减轻烦恼11.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12.常只按自己想的做,且不考虑后果13.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14.投身其他社会活动,寻找新寄托15.常自暴自弃16.常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感受17.常想“这不是真的就好了”18.认为自己的失败多系外因所致19.对困难采取等待观望任其发展的态度20.与人冲突,常是对方性格怪异引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常向引起问题的人和事发脾气常幻想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超人本领 常自我责备常用睡觉的方式逃避痛苦 常借娱乐活动来消除烦恼 常爱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 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 为不能回避困难而懊恼 常用两种以上的办法解决困难 常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争成败 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借烟或酒消愁常责怪他人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对困难常采用回避的态度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 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 常自卑自怜 常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表现 常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应付困难 常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 为了自尊,常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 常与同事,朋友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常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 常祈祷神灵保佑常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缓解冲突或不快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自己能力有限,只有忍耐常怪自己没出息 常爱幻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来消除烦恼 常抱怨自己无能 常能看到坏事中有好的一面 自感挫折是对自己的考验 向有经验的亲友、师长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平心静气,淡化烦恼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选择职业不当,是自己常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总怪自己不好 经常是看破红尘,不在乎自己的不幸遭遇常自感运气不好60.向他人诉说心中的烦恼61.常自感无所作为而任其自然62.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注意事项:1.“应付方式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付行为评定量表,由被试自己填写。
2.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如果选择“是”,则请继续对后面的“有效”、“比较有效”、“无效”作出评估;如果选择“否”,则请继续下一个条目3.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指受检者近两年来的应付行为状况4.每个条目答案后的单个应付方式的有效评估仅供实用性应付行为指导研究用 (二)计分评定:1.量表分计分方法: “应付方式问卷”有六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只有两个答 案,“是”和“否”计分分两种情况;a.除b所列举的情况外,各个分量表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该分量表的量表分:b在“解决问题”分量表中,条目19,在“求助”分量表中,条目36、39和42,选 择“否”是“1”分,选择“是”得“0”分2.计算各分量表的因子分因子分计算方法如下:分量表因子分= 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三)结果解释应付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与“退避”两应付因子的负相关程度最高以 此作为六个应付因子关系序列的两极,然后根据各因子与“解决问题”应付因子相关系数的 大小排序,可将六个应付因子排出下列关系序列图:退避一-幻想一-自责一-求助一-合理化一-解决问题。
Vaillant(1975)等人研究应付时,认为应付行为可分为自恋型,不成熟型,神经症型和 成熟型如果以“解决问题”表示成熟的应付方式求助”与“合理性”因与“解决问题” 呈正相关也归为成熟应付方式类,而与“解决问题”相反的另一极的“退避”表示不成熟的 应付方式,则该应付行为成熟等次序列的类型与Vaillant等人观点有相似之处该结果提 示,不同类型的应付行为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应付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但每个人的应付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六种应付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与解释为: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这类受试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解决 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 的应付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退避——自责”:不成熟型这类受试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 等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付方式,表现出一种神 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合理化”,混合型:“合理化”应付因子既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付因 子呈正相关,也与“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付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出这类受试的应付 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于一体,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 格特点。
四)应用评价1. 信、效度检验:肖计划等在编制完应付方式问卷之后,曾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作出评估,发现问卷在青少年学生样本中,6个因子间隔1周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rl=0.72; r2 = 0.62; r3=0.69; r4 = 0.72; r5=0.67; r6=0.72,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 或以上在神经症一一对照组中,五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r1 = 0.63; r2 = 0.68; r3=0.65; r4=0.73; r5=0.68;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2. 应付方式问卷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的应付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有 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为不同专业领域选拔及培养人才提供帮助;为心理治疗 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为提高和改善人的应付水平提供帮助3. 存在的问题:①各因子条目组成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②部分条目的因子归属和因子 条目的构成欠稳定;③个别条目的语义有重叠或意义欠清楚;④所能测量的应付行为的形式 和类别还比较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