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379****7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KB
约8页
文档ID:220482956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_第1页
1/8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一.【摘要】:^p 迷宫实验主要是要探讨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本实验的被试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系专业的男生 1 人,本实验以学习次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盲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误,学会的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而且主试也不能给予被试任何提示或暗示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分析^p 实验数据可知,被试走完迷宫所用时间成下降趋势,错误次数也成下降趋势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错误次数与走完一次迷宫所用的时间开始减少,这表明被试对于迷宫的整体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关键词】:^p 迷宫 学习次数 学习时间 错误次数二.引言 迷宫实验通常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已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个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条盲巷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用迷宫研究学习开始于 19 世纪末,1899 年,斯莫尔(W.S.Small ) 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

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1912 年希克思(V.C.Hicks) 和卡尔把迷宫用于研究人类学习泊金斯(Perkins,1927)最早使用这种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触棒迷宫(pencil maze)近年来,学者们则利用迷宫进行逆反学习能力的研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利用迷宫队正常人和盲人进行了触棒迷宫的对比试验,并得出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的结论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个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条盲巷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集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诸多方面在此迷宫实验中,被试排除视觉条件,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在此过程中,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三.方法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师范 1 班,大二男生一名,20 岁 仪器材料:EP20__4 型心理试验台及 EPT713 型迷宫装置 实验过程:1.完成实验前准备工作,接通电、选择时间或次数显示,被试手捏铁笔,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

2.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走迷宫的实验隔条间的槽是铁笔所走的路,其中有通路和不通路(盲道)两种,实验时我将引你,将笔尖放到起始位,你垂直地握着笔沿槽内行走,碰壁可向左或向右转弯,如无路可走表示为此路不通、亦会听到蜂鸣器响,这时你就得退出来,另换一条路走迷宫总有一条路是通的,沿着这条通路就可走到终点现要求你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走进盲道的情况下,走完全过程直到三遍没进入盲道,才算学会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不允许用手触摸迷宫板3.被试明确指导语后,主试手扶被试握铁笔手,将笔尖引入迷宫的起始位4.被试按指导语所述,进行实验,直至走到终点5.主试按 T/N 键记录实验成绩,再次将笔尖引入迷宫起始位,按复位键,- - -到三次未出错,实验结束6.主试查看并记录数据附:若被试在学习过程内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四. 结果 1 . 学习次数与所用时间 所用时间05010015020__2501 3 5 7 9 11 13 15 17 19所用时间 分析^p :被试所用时间开始呈缓慢减少趋势,之后突然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减少趋势,这表明被试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迷宫的整体路线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并存在着一个顿悟的过程。

在刚开始实验的时候,时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被试在摸索迷宫路线实验最后的几次学习中,所用时间相差不大,说明被试通过多次学习对迷宫的整体路线有了比较清楚而稳定的认识2 . 学习次数与错误次数 犯错次数05520251 3 5 7 9 11 13 15 17 19犯错次数 分析^p :被试的错误次数成总体减少的趋势最初的几次学习中,错误次数相差较大,说明被试在摸索迷宫路线后来错误次数相差不大,说明被试通过多次学习已经对迷宫有了比较稳定而整体的认识五.讨论 1.本实验中被试的完成迷宫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变化? 在最初几次试验中被试完成整个迷宫的时间是一个缓慢减少的过程,但是在其中某一次试验中,被试的完成的时间突然骤减,并且在之后的实验中一次为基础继续减少,在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着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我小组认为该被试在之前的几次实验中,将迷宫的大致形态隐形地记忆在脑中,进而导致在其中一次中出现顿悟的现象2 . 为什么 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 会 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被试在某一个岔路会屡次出现错误,导致提示音产生而被试本人自身也可以感觉到,当行进至某一点时,会“ 不自觉“ 地朝错误的方向行进。

3 .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所用的自变量提出操作上的定义?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因为,很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变量,因为直接的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在实验中对它进行量化的操作是件难事如果不对它进行更明确的定义,那么不但这个实验本身难以进行,而且这个实验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也难以比较,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变量的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同意,可以量化的属于队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只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4 .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走完迷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是因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以反映其自身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实验结果更明显在此实验中,走完迷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是用来反映学习效果的5 . 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p 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在排除视觉条件的时候,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动觉,触觉和记忆,可以在一遍遍的犯错中找到正确的路线,通过对错误的地方的记忆,并运用联想和思维构建,来在脑海中创造一个迷宫的整体图像,通过触觉来记住贴在哪里走可以避免错误,进而慢慢减少错误直至没有错误。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首先能掌握住迷宫首段和尾段的路线,以及中间的一两个部分的路线;随后掌握的部分慢慢变大,直至形成对整体路线的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和犯错误的次数都是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6 . 在学习的中段,第八次左右的时候,被试的时间又有少量的增加,错误也有增加,出现了第二个小峰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情况? 可能原因是被试开始疲劳了此时主试应该给予被试一定的休息时间7 . 根据被试口头报告,分析^p 其是依据什么线索完成练习的,总结迷宫学习的效果,方法被试报告是根据对错误的地方的记忆,如果没有碰到错误则记下是贴着那个边走的,对这些的记忆可以帮助被试在头脑中建造一条没有错误的路最开始不能把所有的路径都记清楚,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便慢慢熟悉起来,虽然没有达到连续三次没有失误这个条件,但是已经基本满足要求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有自以为已经每个方向都尝试过可是都没有出路的不可能情况,这个时候经常就开始往回走,减少往回走的次数可以减少时间,这个时候不要慌乱,冷静再重新试过就会找到出去的路所以除了记忆等能力要求,心平气和不急躁的被试更易完成实验8 . 分析^p 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个体的性格有很大差异,鉴于迷宫实验需要极大的耐心,不烦躁,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所以,性格平和,有耐心的人的学习效果要好于急躁型的人女性通常比男性有耐心,长于记忆,所以,此实验中,女性的学习效果要优于男性9 . 迷宫的学习与被试的性格差异的分析^p 被试的性格的差异也与迷宫学习的快慢有关,在实验中,被试想急于求成,并且想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错误次数完成实验,但是到最后仍是功亏一篑,个人认为被试过于追求完美,并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着极大的自责的情绪,并且影响到了后面的几次实验六.【参考文献】:^p 1,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21,43~45 2,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4,56~65 附录: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