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霉磁戮缀嘲r彩斧够瑶嚣利用投人产出模型测算外贸对经济的沈利生摘 要 学者们测算出口对经济的贡献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支出法恒等式、经济计量模型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利用时间序列进行测算,得到的结果各不一样,有些结论甚至互相矛盾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在把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12拆分成部门流量后,从需求出发计算由出12引起的总产出,再计算这些总产出产生的GDP在定义了国内产品供给系数以后,可得到供给系数逆矩阵,然后从供给出发计算由进口引起的总投入,再计算这些总投入产生的GDP文中推导了全部计算公式由出口产生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例定义为出口贡献率,单位出12产生的增加值定义为出口贡献系数由进口产生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例定义为进口贡献率,单位进口产生的增加值定义为进口贡献系数出口贡献率是部门出12贡献率的加权和,进1:2贡献率是部门进口贡献率的加权和在得到了相邻两年的出口或进口贡献率后即可计算出口或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根据不同年份出口、进口贡献系数的变化即可判断出口、进口效益的变化在总量计算的同时,也得到了部门的计算结果,即各部门出口、进口的贡献率,部门出口、进口贡献系数。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外贸结构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分析一、引 言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4%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与经济同步高速增长,出口和进口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5.5%和14.7%如何评估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结论甚至是互相对立的(石传玉等,2003)关于出El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人认为作用明显;有人认为作用不明显,或作用不大;还有人认为,短期内出口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长期则不是关于净出口,有人认为对经济有拉动作用,有人认为非强相关谈及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章则不多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外贸顺差连年(1999--2001)出现下降,使得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外贸部门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怀疑外贸是否在拉经济增长的后腿,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评估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定量结果方能打消外贸部门的顾虑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肯定会有新发展,正确地评估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就对制定正确的第二部分 投入产出技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外贸政策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支出法恒等式和经济计量模型测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测算结果,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支出法恒等式测算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支出法核算恒等式、各组成部分的贡献目前最为常见的计算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是利用支出法恒等式令G为国内生产总值,C为消费,工为资本形成,X为出口,M为进口,(X—M)就是净出口,支出法恒等式如下式:G=C+J+X—M (1)在各变量符号前面加上△表示该变量的增量,则有增量恒等式:△G=AC+AI+A(X—M) (2)(2)式各项均除以G并作适当变形可得: 百AG=等·詈+了AI·吉+惴M·皿G型(3)一=…十…十一●一 I‘lG C G’J GX一 ) 、7(3)式表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等于其各组成部分(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增长率的加权和,权数就是各组成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各组成部分的增长率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乘积即是该组成部分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二)用支出法恒等式测算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的问题1.它只能考虑净出口(出口一进E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
只要净出口相同,贡献也相同,但却不能区分在相同的净出口下“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的不同影响;①2.在支出法恒等式中,进口是负值,所以进口总是起着减少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进口越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抵消作用就越大,似乎进口对经济总是超着抵消作用;3.当出口小于进口时,净出口为负值,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就是负值;即使净出口仍为正值,但当净出口下降时,净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也就为负,这给人以外贸在拉经济增长后腿的印象;4.该公式只能从总量上考虑外贸的净效果,不能从外贸产品的结构方面(组成出口或进口的各种产品的比例)去分析外贸对经济的影响,也就不能从外贸产品的结构方面判断外贸的合理性 .①如果把(2)式写成△G=△c+△f+△x一△M.再得到等=百AC·百C十了AI·吉+譬·吾一筹·石M可以分别计算出口、进口对GDP的贡献,但在现有的支出统计数据中,只有(包括了服务在内的)净出口没有单独的(包括服务在内的)出口、进口数据 ,269霪◎◎毋黝麟溯隧『胃洚筒鳓翁三、分析出口、进口对GDP贡献的思路(一)林毅夫和李永军计算外贸贡献的思路(林毅夫、李永军,2001)林、李沿用支出法恒等式的思路,进一步考虑出口对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
首先建立如下小型宏观经济模型,包括一个恒等式和消费、投资、进口函数共四个方程:Yt=C£+f£+X£一MtCf 5 ao+al E+a2CI一1+卢£Jf=po+p1 yf+f12R£+口IA毛=70+7l Ct+721£+y3Xt+y4j王Rf+∞f式中,y是国内生产总值(产出),C是消费,J是投资,X是出口,M是进口,R是利率,ER是汇率口、卢、),分别是待估参数,u、口、cc,分别是随机扰动其中X、R、ER为外生变量估计出结构式联立方程模型中的参数以后,变换成简化式模型:由于dYt/dX艿3,而出13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度为AX一1 X X一1/E—l,则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最终贡献率就是艿3 X AX,/Xt一1 X五一1/Yt一】计算结果是,dYt/锻艿3=0.54据此,林、李关于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定义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其公式为:{(dC/dX+dI/dX)AXl/yf一1,式中的NE为净出口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1999年和2000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是负值按照改进后的测算方法,虽然1999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为负值(一0.43%),但其负面影响的程度则大大小于旧方法所得数值(一0.95%)。
新方法所计算的2000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与传统方法所得数值(一0.19%)相反,为一个正值(1.48%)林、李的计算方法相对于直接用支出法恒等式而言,由于考虑了出口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故有了改进但此法在本质上仍然采用支出法恒等式,故支出法恒等式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如进121对经济增长仍为负贡献;不能分别考虑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焦俊会、任桂仙的思路和结论(焦俊会、任桂仙2002)焦俊会、任桂仙认为:(1)支出法恒等式高估了消费和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严重低估了进出口对GDP及其增长的贡献.叫“一m皿附凰佻蹦泓儿崩Ⅸx满“蹦啪虹龟溅圣;姚∽+++-H¨¨_;=ECeF乱.氕“o粕∥旷如刮《邓:EGo%,_●_-__●_JJ、●___l-l-J_L第二部分 投入产出技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2)若采用生产法GDP公式:GDP=总产出一国内中间使用一进口中间使用假定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完全可替代,进121对GDP的主要负面影响就是进口商品的数量2000年进121对GDP的主要负面影响数量占GDP的比重约为21%,相应其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约为一63%3)假定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完全不可替代,在最终使用方面,无进口不会影响国内最终使用;在国内生产方面,无进El将会造成资源闲置,并影响增加值。
假定进口商品全用于中间投入,单位进12商品所需配套资源与国内商品相同,则2000年进口的主要正面影响数量占GDP的比重约为7%,相应地其增长对GDP的贡献度约为21%我们对焦俊会、任桂仙的思路作一下评价:在完全可替代的假设条件下,进口商品只起负作用,把进口商品占GDP的比重作为进口商品对GDP的负贡献在完全不可替代的假设条件下,进口商品起正向作用把进口商品占全部中间使用商品的比重作为进口商品对GDP的贡献在两种情况下的讨论,被比较的对象(先是GDP,后是中间使用商品)却不同,缺乏同一性进12商品到底是起负作用还是正作用,让人无所适从既没有考虑进口商品对各经济部门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也没有讨论进口商品的结构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三)利用生产函数进行测算陈冬平(2001)的做法是,把国民经济分成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分别设定生产函数,假设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任一要素在不同部门的边际生产力相等经推导得到公式:dY=C+^经×dK+MZ×dL+Mm×dM+Fx×dX式中,C是常数,dY、dK、dL、dM、dX均为增量,分别对应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进口、出口,Mk、Ml、Mm均为边际产出,分别对应资本、劳动力、进口,Fx是非出口部门的出口边际生产力。
利用1978--1998年的中国实际数据,得到回归方程:dY=一79.823—0.447dX+1.281删+0.0875dL+0.243dK然后得出结论如下:“从1978年到1998年,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每增加1亿元的出12,则引起我国GDP增加0.553(=1—0.447)亿元,但扩大出口对我国经济的非出口部门有负效应,每增加1亿元的出12,使非出口部门的产出减少0.447亿元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有的从1978年到1998年,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每增加1亿元的进12,则引起我国GDP增加1.281亿元,这不但说明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作用,而且作用还不小我们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传统的进12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是错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有两点:其一,出口会导致非出口部门的产出减少其二,进口对经济的贡献为正,但贡献系数竟高达1.281,超过了1四)利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测算刘晓鹏(2001)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从总量上来同时分析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模型如下:27l霪◎③8豳黝疆豹r彩芦礤菇翁ALnG‘=0.186715LnM£+0.137115LnXc一0.4810ef一2(3.35) (2.40) (一3.53)R2=0.46,DW=1.61, s.e.=0.0709,LMI=一15.468,LM2=一4.641,ARCH=0.0693.T=40(1954--1993)式中各变量的含义:G—GDP,M一进12,x一出12,已一长期趋势模型的误差,即以下模型中的磊。
LnGt=5.6703+0.0422t+0.2040LnM,+0.0193LnXt+uf(68.74) (14.33) (2.67) (0.23)R2=0.989,S.e.=0.089,T=42(1952--1993)作者的结论是,“进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对数增长0.187%.而出121增长率每增加1%,GDP只增长0.137%刘文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作者本来收集了1952--1998年的数据,但发现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进出口额骤然加大,发生较大波动,“为消除汇率巨变因素”,故只取1993年以前的数据作者对数据的这种取舍让人难于理解,因为只用1993年以前的数据只能说明该年以前的经济规律,而人们更为关注的很可能是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1994年以后我国的外贸发展很快,模型中既然不包括这部分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其意义也就有限了石传玉等(2003)作了一个几乎相同的研究,不同之处是采用的数据是1952--2000年,其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AlnGf=0.2271AInGI一1+0.2416151nXt+0.13451nXt一1+0.1070,5lnMt(1.77) (3.37) (1.72) (1.70)一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