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口变动数据分析(-)建国初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鼓励生育政策1950年,我国卫生部门与军事委员会卫生部门共同颁布了《机关部队干部妇女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了准许施行打胎的6种情况,在规定的6种情况以外的任何私人堕胎都是违法的1952年,卫生部门发布了《婚前健康检查试行办法》与《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规定了堕胎行为的3项要求和施行人工流产手术的3个条件1953年,卫生部还向国家海关发布了禁止避孕药和用具进口的通告鼓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传统的生产愿望,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显著下降的死亡率和高出生率,使我国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在1949-1953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36%-37%的高水平,死亡率从建国前的25%下降到1953年的14%,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53年已达到23%,总和生育率则高达6.05人,人口总数也保持着每年有1000万人以上的增长速度见表 1)[11表1 1949—1953年的人口自然变动年份自耕长打的生群{人}总人口 (万人}1949 年 H35.0025.0010.00■■194936.0020.0016.006.13954167195037.0018.0019.005.8155196195137.0017.0020.005.7056300195237.0017.0020.006.4757482195337.0014.0023.006.0558796资料来源廉新武,尹华.中国常用人口致爵集|町中国人口出版札199J表、表6同(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波动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高层领导人认识到了节育的必要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有效地施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直到70年代,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才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1954年的全国总人口已突破的6亿大关,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78%.1956年,我国人口在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方面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回落现象,出生率在两年内由原先的37.97%急速下降至31.90%;自然增长率在两年内由原先的24.78%也降低到了 20.50%.大跃进与农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由于食品供应的短缺,1958年至1961年的死亡率一路攀升,出生率快速下降1958年的死亡率为11.98%倒1960年已升至25.43%,超过了当年的出生率20.86%,造成该年人口增长出现建国以来首次负增长态势(见表2 )[2]表2 1954—1961年人口自然变动年份出生料肚辄白网好%SAD(H)195437.9713.1824.786.2860266195532.60122820.326.2661465195631.9011.4020.505.8562828195734.0310B023.236.4164653195829.2211.9817.245.6865994195924.78145910.194.3067227I96020.8625.43-4.574.02662271%118.2014243.783.29658591962年开始,出生率迅速增长,1963年达到历史最高值43.60% ,死亡率持续下降,1970年低于8%o年底,我国颁布的《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文件中确切表示在城市与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地区展开节制生育工作,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让生育问题由原先的自由式转化为能够掌握的计划式,这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超过40.00% ,高达43.60% ,自然增长率升至33.50% ,总和生育率为7.50.直到1966年,我国陆续建立了计划生育专职部门,人口出生率降至35.21% ,自然增长率为26.34% ,总和生育率为6.26 (见表3 )[3]表3 1962—1970年人口自然变动年份出*mn(A)林口 (万人)196237.2210.0827.146.0267295196343.6010.1033.507.506917219643931115627.786.187()499196538.069.5528.516.0872538196635.218.&726.346.2674452196734.128.4725.6553176368196835.758.2527.506.4578543196934.258.0626.195.738()671197033.597.6425.955.8182992(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开始快速下降阶段60年代末全国总人口突破8亿大关严峻的人口形势促使计划生育工作恢复1971年,国务院批转的文件《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中指出:要城乡群众自觉实行晚婚和计划生育行为,人口增长率要逐年降低。
在这一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时期,国内逐渐形成了 "晚、稀、少"的全新节制生育政策"晚、稀、少"节制生育工作全面展开,国内计划生育工作获取了明显的佳绩1971-1978年间,人口出生率从30.74%下降为18.34% ,自然增长率从23.40%下降为12.05%,总和生育率从5.44下降为2.72 (见表4 )[4]表4 1971 — 1978年人口自然变动年份出生料自网好%耶找打人)呻万人)197130.747.3423.405.4485229197229.927.6522.27419887177197328.077.0820.9945489211197424.957.3817.574.179()859197523.137.3615.7735792420197620.017.2912.7232493717197719.036.9112.122B494974197818346.9912.052.7296259我国颁发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中把节制生育工作确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长期奋战目标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1979-1984年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稳,年均在12%以下,总和生育率平均在2.6左右,低于70年代的平均总和生育率水平(见表5 )。
5】年份出生料肚旱%自制好%耶辑鸵人)辣万人)197917.906.2411.662.7597M2198016.9863410.(42.2498705198120.9163614.552.6310007219K221.096.6014.492.86101MI198318.627.0811.542.4210249519“17506.6910.812.35103475(四)出现低于更替水平的人口发展阶段在1985-1991年间,各地从中央7号文件出发,以"立足实际、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原则,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出台了适宜本地区发展的计划生育条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总和生育率也一直控制在2.4左右到1991年,人口出生率已降至19.68% ,自然增长率降至12.98% , 1990年到1991年,总和生育率油2.31降低至1.65,是从高于2.1人口更替水平向低水平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表6 )[6]表6 1985—1991年人口自然变动年份心%自毗粮SADiJjA)198517B06.5711.232.20104532198620.776.6914.082.421060()819S723336.7216.612.59109300198822376.6415.732.52111026198921586.6415.W235112704199021.066.6714.39231114333199119.686.7012.981.651158231995年,国务院批转的《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 )》中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计划生育归入法制内容。
国内妇女总体生育比维持在更替标准之下,到1999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低于10% ,为8.18% ,并且还有稳步下降的趋势(见表7)五) 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小幅回升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适当放宽的生育政策阶段,已经从过去单纯注重人口数量状况中摆脱出来,更强调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1世纪,先后有多个地区修改和完善了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育二胎,常见的情形有夫妻均为独生子女、夫妻一方为少数民族、第一胎为残疾儿、夫妻留学归国等等在2000-2009年间,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稳定在平均12%左右,自然增长率降至4.87% ,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的1.22缓慢升至2009年的1.52 (见表8 )六) 人口发展进入超低生育水平阶段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上世纪中期以来一直低于L5,再没有到过1.8,属于超低生育水平在《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显示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110(见表9)o根据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2010年世界总和生育率平均水平为2.5,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发达国家为L7,欠发达国家为2.7,最不发达国家为4.5,我国总和生育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 )》显示,我国2012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10% ,自然增长率为4.95% ,总人口为135404万人⑺表9 2010—2012年人口自然变动年份耶找鸵人H两万人)201011.907.114.791.18134091201111.937.144.791.04134735201212.107.154.95—1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