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视角下和谐导学关系构建关键要素探析基于学生微博自我表露数据的研究 (五)润物细无声:日常关心与照顾导生关系的核心是学术指导,但是在学术研究之外,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同样重要当然,不同的导师有着不同的指导风格,一部分导师会仅仅将导学关系限定为实验室-办公室之内的职业关系,有的导师则会更多地介入学生的个人生活,与学生发展一种类似于朋友或者长辈-晚辈间的亲密社交关系根据本研究的发现,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一个能够经常在日常生活与中对学生进行照顾与关怀的导师更受欢迎,有24.2%的学生认为这是他们和导师之间发生的最令人感动的事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例如:在一起八年的女朋友在我博二的时候放弃了…我还是忍着巨痛来到实验室,老师走过来对我说,咱们是有“心情假”的,出去走走吧…我们在西南,餐餐米饭导师知道我是北方人,喜欢吃各种面食有次出去和一帮大BOSS坐一桌吃饭,上来一种很好吃的饼,在大家一人一个之后,导师很霸道的说剩下这些全部给你了有一天晚上,导师打来,叮嘱我平时穿外套要把扣子或拉链拉上,说北京冬天比南方冷…中午加班做实验,饥肠辘辘,导师打让我去办公室去了发现导师专程带来的爱心便当,让我全部消灭每年生日都会送我礼物,虽然不贵重,就是一盒甜点之类的,但很暖心。
今年我过生日她去休假了,回来后还发电邮给我补了祝福六)物质基础:经济支持在博士生求学阶段,能否获得充裕的经济支持是学生是否可以专心致志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保障博士生的经济支持主要以助研或者奖学金的形式发放,在此过程中,导师对于资助金额的高低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由于资助资金中有一部分需要由导师承担,因此并非所有导师都会给予学生高额资助,因此,在学生眼中,能够获得来自导师的大力经济支持无疑是判断一位导师是否是“好导师”的标准之一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学生遭遇到暂时的经济困难时,及时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在学生看来也是关心学生的“好导师”的表现例如:老板说,你又很久没有支劳务费了吧?按每个月的自己去补发一下快过年了,趁学校没放假赶紧去支一下劳务费劳务与助研)把唯一的一个奖学金名额给了我……知道我比其他美国学生更穷……(劳务与助研)……我说:“关于助学贷款还款的一个会,本科时四年的助学贷款一直没还款马上毕业了,看怎么还款老师说:“不要因为钱而学不下去习先不要着急,要不我给你还了当时听到这一句都想哭应对经济困难)我弄坏仪器收到邮件要赔好多钱,我老板默默的把账号发给我了……(应对经济困难)(七)应对多样性:鼓励与认可的力量科学研究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博士生的求学生涯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导师能够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学生应对信心缺乏、压力过大与挫折感,从而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渡过难关。
例如:无数次想要放弃博士论文时,老板说,如果过了这个坎,你就能站得更高了……(缺乏信心)文章屡屡被拒,觉得不能按时毕业的时候,老师苦口婆心安慰我(失败与挫折)……研究了一个多月的东西,后来被其他机构率先发布,给我打,像父亲一样安慰了大半天……(失败与挫折)对于博士生而言,导师是其在学术领域的学习的目标和成长的标杆,如果自己的科研努力、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能够得到导师的认可与赞赏,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和科研动力,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短信里曾经对我说:“你是我的骄傲”……当周围的人都否认我的时候,老师却说,我觉得他挺好的!……可最后老师却当着所有人的面至真至情地肯定了我那三年所有的努力五、结论与讨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质量的博士毕业生是提升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既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导学关系对于博士生学术生涯的成功与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1]在本文中,作者使用博士生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我表露的有关导学关系的文本数据,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揭示了对于博士生而言,导师在导学关系互动中的哪些行为会对建立积极而和谐的导学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什么样的导师会被博士生视为一位“好导师”。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导学关系的内涵应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导学关系研究主要关注学生求学期间的导师-学生互动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除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学术与研究指导之外,导师在学生入学选拔和长期职业发展中的支持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导学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入学后到毕业前的时间范围内,而应当从入学选拔开始,并持续到学生毕业之后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应当将学生带入学术研究的大门,还应成为一位“终身导师”,在学生毕业后持续关注学生的学术生涯发展,并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22]第二,个人支持与非正式互动在导学关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和个人支持在和谐的导学关系构建中发挥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Endo和Harpel基于本科生样本的研究发现,在师生关系中,非正式互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学满意度都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23]本文进一步证实,对于关系更为紧密的博士生与导师,非正式互动的积极效应同样显著虽然已有研究已经指出,“实验室之外”的生活交往对于导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但是大多数有关导学关系的研究仅将个人支持与非正式互动视为学术指导的补充,并未将其纳入评价导学关系的模型之中[25]。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学术指导之外,导师对于博士生的个人支持同样是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的关键在这些个人支持中,日常生活中的关心与照顾所起到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对于学生的包容、鼓励与认可作为一名指导者,导师应当充分熟悉自己的科研团队,以便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异常或者变动,并在此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同情、理解与支持,以乐观的态度指导学生面对生活与学术生活中的困难当然,每一位博士生都有其特殊性,与此相对应,每一个导学关系也都应当是独一无二的本文的研究结论只能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出总体性指导,一位优秀的导师不应当拘泥于研究结论,而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风格[26]Murphy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事前征询导师和学生对于指导风格的预期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和导师可以在指导风格上达成一致,从而避免由于指导风格不匹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27]导师应当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获知学生对于指导风格的预期,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这对于导师和学生间建立互相尊重与信任的互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客观观察数据,从博士生的视角对导学关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基于文本分析得出的,其普适性尚需大规模调查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个人支持与非正式互动纳入导学关系模型,开发相关的调查量表,并通过大样本学生调查和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参考文献:[1]Lee,A.,Dennis,C.,Campbell,P. Natures guide for mentors[J]. Nature,2007,447(7146):791-797.[2]Mainhard,T.,Van Der Rijst,R.,Van Tartwijk,J.,Wubbels,T. A model for the supervisor-doctoral student relationship[J]. Higher Education,2009,58(3):359-373.[3]Van Rensburg,H.,Danaher,P.,Malan,R,Erwee,R.,Anteliz,E. A. Agency and identity in the doctoral student-supervisor relation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2012,17(1):42-59.[4]王海林,卢小慧.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文献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60-63.[5]韩琨.“善待博士”的博士生组织[N].中国科学报,2014-07-17(8).[6]韩琨.压力大误解多:博士生的酸甜苦辣咸[N].中国科学报,2014-02-20(8).[7]Jourard,S. M. Self-disclosure: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transparent self[M]. Oxford,UK:John Wiley,1971:2.[8]Sawyer,S.,Griffiths,M.,Light,B.,Lincoln,S.,Bateman,P. J.,Pike,J. C.,Butler,B. S. To disclose or not:Publicnes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11,24(1):78-100.[9]Bazarova,N. N.,Choi,Y. H.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Extending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disclosure moti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64(4):635-657.[10]Cheung,C. M.,Chiu,P.-Y.,Lee,M. K. Online social networks:Why do students use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4):1337-1343.[11]Kabilan,M. K.,Ahmad,N.,Abidin,M. J. Z. Facebook:An online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of english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4):179-187.[12]Schroeder,J.,Greenbowe,T. J. The chemistry of facebook:Us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create an online community for the organic chemistry laboratory[J].Innovate: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2009,5(4):3.[13]Mcalpine,L.,Norton,J. Reframing our approach to doctoral program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action and research[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06,25(1):3-17.[14]I ves,G.,Rowley,G. Supervisor selection or allocation and continuity of supervision:Ph. D. Students’progress and outcome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