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KB
约3页
文档ID:492563516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_第1页
1/3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原文: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因为作亭往优游其间,酌泉而饮之,以庶几得见所谓老翁者,以知其信否然余又闵其老于荒榛岩于其上,又石以御水潦之暴,而往石之间,千岁而莫知也,今乃始遇我而后得传于无穷遂为铭曰:山起东北,翼为南西涓涓斯泉,坌溢以弥敛以为井,可饮万夫汲者告吾,有叟于斯里无斯人,将此谓谁山空寂寥,或啸而嬉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谁其知之,乃讫遇我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译文:丁酉年(1057年),我(请人)为亡妻占卜选择墓地,找到了武阳县安镇乡的山里山势绵延壮伟,最后分为两道,互相弯曲环抱,有泉水分开两山涌了出来,在北侧山的右股下汇成一口大井,每天可供百余户人家饮用风水先生说这里很吉利,这样的地方在风水书上就是风水宝地。

这泉水随山势而走(泉水走向和山脉走势一致),山势交汇的地方泉水也汇积在这里,甘冽宜人这正是山脉的精气能量由远处而来,都蓄积在这里了,所以这里是上好墓地没有不利之处后来有一天问起泉水旁的居民(这泉的名字),大家都说这是老翁井又问这名字的由来,居民说“过去十年间,每当天气晴好,山色空明的时候,就常常有一位苍颜白发的老人家,躺卧泉边,一有人靠近他就隐没到泉水之中,看不到了原来这个传说这样流传已经很久了就这样我在泉上修了座亭子,又用石头重新修砌了井壁以防水势暴涨外溢随后我常常悠游其间,渴了就酌泉水喝,盼着能见到传说的中老翁,以验知传说的真假然而我又怜悯这老翁一直终老在这野树荒岩之间,千百年也无人知晓,直到今天才碰到我才能让他的事流传无限就此作铭记说:山势起于东北,分脉聚在西南这涓涓泉水,在山间流出又汇聚聚汇成井,供千万人饮用打水的人告诉我,泉中有位老翁村里没有此人,这老翁是谁?山野空寂寥落,老翁有时长啸嬉游千年万年,在泉山之际洁身自好有谁知道他呢?直到遇到我只有我和你,结下不朽情谊愿泉水不溢不枯,永远为人所纪念老翁井的故事(作者:心有凯歌)北宋嘉祐二年,苏洵的夫人程氏逝于眉山老家纱穀行(即现今三苏祠),此时正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踌躇满志,名震京师之时,程夫人逝世的噩耗传来,父子三人急忙赶回眉山奔丧,并请来风水先生在眉山城附近占卜择墓地。

这天,苏洵和风水先生来到武阳县安镇乡可龙里柳沟山(即现在的东坡区土地乡永光村苏坟山)察看风水,一登上山脉就看见这座山起势非常高大雄伟,到末端却分成两股,回转环抱在一起,山上郁郁葱葱,绿树成萌,两山之间,三股清泉缓缓流TeacherM翻译Greysky整理出,在山的右股下蓄积成为一口大井,据村民讲周围数百户人家日常用水皆取之于此,面对这青山绿水的怡人景象,风水先生不由的惊叹:“苏老先生恭喜你,这儿真是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啊!苏洵不解的问:“何以见得?”风水先生指着泉水,对苏洵说:“你看,这股山泉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正好一致,并且在山的尽头汇聚积蓄,这就表示精气和神韵都汇聚在了山泉交汇处水吸取了山的精华,山沾染了水的灵气,山水相融,真正是一块最好的墓地啊!将程夫人安葬在泉水旁后,苏洵日日守候在墓旁陪伴之妻一日,口渴的苏洵到泉边掬水喝,发现此泉水不仅清冽无比,而且甘醇芬芳;让人神清气爽,遂问旁边村民,此井何名,村民都说:“叫老翁井”苏洵不解的问:“为何叫老翁井?”村民笑着说:“每到夜静山空,明月高照的夜晚或是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时,都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安然地仰卧在泉边休息,但只要有人走进,他就立即隐没到泉水中,再也看不见了。

苏洵问村民:“你们都见过老翁吗?”村民却说:“没见过,只是听说罢了老翁井的传说勾起了苏洵极大的兴趣,苏洵在井上修了一座六角亭,又用石头重新浆砌了井壁、井台,然后每日悠闲自得地在老翁井旁吟诗游玩,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老翁泉的井水,希望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位传说中的老翁,眼见离开眉山回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苏洵却始终没有见到这位白发老翁,带着遗憾,打点行装回京之时,苏洵写下了一首《老翁井铭》,以纪念这位老翁,视其为可流传不朽的林野隐者老翁井铭山起东北,翼为南西涓涓斯泉,岔溢以弥敛以为井,可饮万夫汲者告我,有叟於斯里无斯人,将此谓谁?山空寂寥,或啸而嘻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谁其知之?乃讫遇我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另有:“出西直门”——明代小品两篇可供大家对照或用作译文练习游西山小记(李流芳)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呆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骞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如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予慨然独行子将挟西湖为已有,眼界则高矣,顾稳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西山十记》(袁中道)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