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17页
文档ID:398283072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_第1页
1/17

《学记》中蕴含的典型教育思想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国内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 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重要有如下几种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觉得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种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原则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的,又拟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原则和规定,并且逐渐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原则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规定,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本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措施,这是《学记》的精髓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规定,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纯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有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觉得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互相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涉及四条原则豫”是避免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规定事先估计到也许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用避免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互相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避免“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严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措施作了较全面的理论论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觉得:“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陷,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陷在每个人身上体现不同,产生的因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陷可以转化为长处4、教学措施: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合适,详略得当第二,解说法教师的解说要简要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第三,练习法《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阐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朴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本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浮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注重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论述教育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本性、第一位的作用,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由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这就把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学体系设想,编制出了中国最古老的教学筹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社会每一层级均有学校教育机构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教育环节方面,人们每年入学校学习,隔一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有不同原则,其中可以触类旁通和有独立见解且不违背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人,即为“学业大成”,可以胜任“化民易俗”职责,使“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学记》主张的教学内容是:入学时,要进行“释菜礼”祭典先贤,之后通过学习《诗经·小雅》的三首诗,树立致仕为官的志向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学的内在品格,也要注重外在典礼,以使学生恭敬看待自己的学业;既涉及和风细雨、谆谆善诱的教化,也涉及考核、批评、惩罚、惩戒和整顿等硬性措施《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命题人通过学习才干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教育别人之后,才干懂得自己的困惑之处;懂得局限性,方能反省自己;懂得困顿之处,然后能自强不息,提高自我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增进,即为“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先秦儒家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对的揭示,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了鼓励学生倾听体悟、独立思考的教育措施它看重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觉得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因此应当时时观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不容易开口解说相应地,它也不主张学生随时发问,而觉得应当存疑于心,观摩聆听年长的学生发问,独立思考显然,从教学规律来说,倾听体悟、独立观测、静心思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逐渐进一步的教育措施有其合理性思考重在内心体悟、领略,而发问在于谋求师友的协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记》继承了孔子问题教学法的老式,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予以赞许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教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同步有助于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解说,有不同的措施,可以在学生提问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说,也可以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局限性以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加以解析教师对问题的解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有些问题通过解说后,学生仍不能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学记》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下列规定:一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具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泥于一官之任,掌握真理的人不偏于一器之用,遵守信用的人不必签订盟约,把握核心时机的人不规定一切行动都整洁划一。

简言之,为学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二是要掌握对的的学习措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要善于提问,沉着易处着手,抓住主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增进学识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应当常怀学习之志,不断进取,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休憩游玩时,都不忘学习,“退息必有居学”恭敬看待学问,时刻不忘学习,将学过的道理努力付诸实践,学业就会获得成功《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备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这四点是教育昌盛的成功之道与此同步,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互相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规定一是要具有深厚的学养可以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仅靠“记问之学,局限性觉得人师”二是明确“长善救失”的职责作为教师,应当理解学生常常容易犯的四种过错,即失于贪多,失于过狭,失于见异思迁,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错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只有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干协助她们改正过错。

从事教育的人,就应当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其过错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觉得人师也三是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进取而不克制她们的积极性,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满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教导而又勤于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育了四是要善于体现,语言精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教育的人,可以使人继承她的治学志向教师的语言简约而明白顺达,含蓄而精妙,不用什么比方就能使道理令人明白易晓,这样就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学记》提出了谨慎择师的问题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本,能为人师表,方能主政一方,乃至治国安邦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因此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君子懂得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理解学生天资的高下差别,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胜任教师一职,然后能胜任官吏,然后能为君治国因此学生选择教师不可不谨慎这或许也是后世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称“天地君亲师”的重要因素尊敬教师是《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因此尊师也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看待学习由于按照大学的礼,虽然向天子讲授,教师也不面朝北,以此来体现尊敬教师在先秦儒家看来,既然至高无上的天子看待教师尚且如此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都要尊重教师教师受到尊重,教师解说的道德和学术也就会受到尊重,学生就会去认真学习道德和学术,进而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请输入标题【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局限性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局限性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可以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协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可以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也许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通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可以懂得道理因此,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局限性,教然后知困译文】虽然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懂得它的美味的;虽然有了最佳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懂得它的好处的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懂得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原文】知局限性,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懂得不够,才干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干不断努力钻研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增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