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李格“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下已经失灵n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 效果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此同时,这 个理论也受到了来自理论界和时代发展两方面 的挑战 理论方面n在理论上,学者们针对她的理论提出了一些问 题,比如说对她用人对孤立的恐惧这一单一因 素来解释人的行为提出了异议;此外,这个理 论不太能很好地解释异常思想的迅速传播;而 且,这一理论可能与特定的民族心理相联系,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和不同的议题上,这一假 说在理论和经验性调查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质疑时代发展方面n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特别是互联 网的出现,也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一些学者认为 ,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 所以很难对其施加群体的压力,比如有学者认为:“ 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不存在‘ 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用户对 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 的偏差,因为用户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 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 他人的意见,出现镜式知觉(looking glassperception)和假一致(false consensus) 等认知偏差。
n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 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 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 ,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 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 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己的异议”的情形逐 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匿名性的挑战n因为传播的匿名性,公众往往会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 出的“本我”表现出来,更容易也更愿意展现怀疑和自己的 真实观点,率直地表达自己对华南虎照的看法,而不是随 便接受或者默认别人的观点更多人的表达、众多相同的 看法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另外,个人意见动摇的关键在 于意见来源的非直接性带来的不可靠心理,优势舆论会利 用此不可靠性给受众施加群体的压力,导致“沉默的螺旋” 效应出现在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民通过自己分析照片 获得的是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必担心被孤立、不需要盲从 舆论而坚持自己的独立性,或者说,坚持追求真相,这也 是网民的特点之一对真相的渴求而不是对某种舆论的必 然附和,由于舆论很难对这些网民施压,作为支撑该理论 的假设,即惧怕被孤立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复存在,这让设 置议程、制造舆论的企图失效 n汪碧芬、吴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实践局限初探》一文中 ,提出网 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就直接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 之一——匿名性。
她认为: 1、由于网络上的传播交流载体是打印的文字,既没有面对面人际传播的 表情等直接接触的阻碍,也没有大众传播声音和图像的影响,所以网上 交流使人们无须留名留姓,无须自报家底,无论是你胡言乱语,还是直 抒胸意,都没有人干涉你,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到底他说的 是真是假因此,网上传播带给了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 间,而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中所缺失的条件 2、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 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 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 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己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 甚至完全消失 3、交流对象也都有这样的心理:不知道发表异议的人是真是假,说不准 他是在故弄玄虚,故意要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对异议者的责备也会轻些 ,网上交流人们随意表达意见后所需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变得十分有限 4、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往往容易坦露真实的自我,这会更加促使人们即使 在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仍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继续在旋转n我们常常发现,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得比现实中更为大胆,这并不 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他个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 是因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 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匿名性。
n综上学者所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都将网络的匿名性作为反 驳“沉默的螺旋”的主论调同样的,因为匿名,因而不必担心大 众所施加的群体压力n如果要反驳,则延伸出以下问题:n1,匿名性让网民抛开被孤立的疑虑的背后体现了什么?n2,网络中究竟是否存在群体压力及社会孤立?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匿名性让网民抛开被孤立的疑虑 的背后体现了什么?n匿名性让人们可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至使某些学者认为网 络使得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害怕被孤立”的群体压力消失,因 此就推论出“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时代不再存在但实际上,看似使 得每个人都障蔽起了自己,使别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各种观点,却不能知 道自己的身份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何尝不是更加说明了“ 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对人们的影响之深,才依托于匿名性带给人自我安慰 性的安全感 n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龙在《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一文中 写到:个人在网络中表现得更为大胆,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 他个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 出现了缺失(匿名),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 孤立起来。
n人,除了作为个人,也是社会人在网络中若受到压力排挤即可抛弃掉 他的“ID”,而在社会中却无法用同等的手段(或许说很难)将自己抛弃 ,重新使用一个新的“ID”因而不必背负责任而网络实名制的出现, 毕将会使得网络上的群里压力得到更明显的体现n“匿名性”可以营造宽松自由而没有群体压力的平等的交流空间,但是,“ 假面舞会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种虚假的平等原则在这个缺少‘我与你’的世 界上,一切都是故事”网络中究竟是否存在群体压力及社会 孤立?n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会发展起相应的群 众与群体规范来,或者实际上它已经存在,这种群体 规范必然对其成员产生于现实中类似的压力与社会孤 立恐惧感n “在网络空间内,ID本身就成为人的主体性的载 体,虽然你可以更换ID,但是对同一个ID,其他ID对 它的孤立效果仍然存在只不过与现实空间中个人名 称与人格主体的不同分割相比,在网络空间中两者之 间存在一定的可分离性而已似乎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说明,这种可分离性会导致个人人格的分化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奏效 的原因n根据人们在论坛上争论中表现出的强弱,对大量的旁观者 也会产生“乐队花车效果”,造成处于弱势的一方归于沉默 ,而另一方受到鼓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n且信息的质量值得怀疑,因此这些信息能否引发人们的兴 趣都是造成沉默的原因n相当一部分人就对网络上的种种信息,尤其是论坛当中的 言论抱着“无所谓”或不置可否的态度,并不予以理睬,或 者只是浏览而不屑给以回应,这样也会在“网络中可以畅 所欲言”的假象掩盖下出现一方保持沉默,另一方声音越 来越大的现象发帖者如若没有充分的反驳声音,自己的 观点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个性使然n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conformity),是由于真实的或想 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家认 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 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实际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 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有时候,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 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 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比如有些人的天性就是内向 、不善言辞、或者一直不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缺乏 个人见解,喜欢追随别人的看法,即使是在可以畅谈无阻 的自由环境下在从众这个概念下有这样一个词语——“ 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这种想象,在网络传播中,我们并 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同样没有证据证明那些 本性中缺乏个人见解、喜欢追随别人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中 所谓的匿名交流而改变了自己的本性。
另外,长久的社会 及群体压力带来的个人从众行为,是否会内化成他性格中 的一部分,使这种从众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惯性行为? 如果可以,那么就可以充分证明“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 中依然有效 n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中很著名的一个实 验就是阿希(Asch,1951)的从众实验这个实验显示了它的规律 性:只要是在阿希的实验情境里,人们必然会产生从众行为,这是由 于群体的压力所致许多国家和地区如黎巴嫩、中国香港、巴西、津 巴布韦、挪威、加拿大、日本等,都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出了大致相 似的结果(Myers,1993)因此可以说,人们在临时拼凑的群体中 ,虽然彼此素不相识,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尚且能作为一种压力而使 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在真实的情境中,即在各个个体之间相互熟 悉的情境中,当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发生相同行为时,可能对个体造成 的压力会更大,更会迫使其发生从众行为这个实验中所说的“临时 拼凑的群体”情况不完全等同于网络中不同网民之间的关系,但有一 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彼此素不相识实验已经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依 然会产生从众行为n 对于这种临时拼凑的群体,也就是彼此陌生的交流环境,在纽曼 早期的调查中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有关 对任用共产党员为法官”的舆论调查的火车实验中,她发现,虽然多 数人反对任用共产党员为法官,但是乐于加入讨论这个话题的人的比 例却不多(27%);相反,虽然赞成的人居少数,但是愿意就这个话 题在火车上进行讨论的人的比例却大大超过前者(52%)n 以上两个实验调查已经证明就算是在“临时拼凑的群体”当中,从 众的行为依然会产生因此,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网络交流 中,对于那些相对流动的网民,仍然会有这种从众的行为来自第四方的技术“侵压”q来自第四方(供应商、政府、传播者自身之外的人), 即同在网络中畅游的网民的技术“侵压”q一位加拿大的绝症患者向各BBS发出解除安乐死禁令的 呼吁,而另一位电脑专家因为有不同看法,使用一个程 序就抹掉了他发出的全部呼吁这也是造成“沉默”现象 的一个新因素,即持不同意见的网民采用技术手段的控 制,这与以往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体传播不同,以往的传 播受众之间不存在硬性干扰,只能给彼此造成心理上的 软性压力换言之,网络中“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诱 发因素多了一个“网民之间的硬性压力”q同样的,在博客,贴吧这类交流平台上,也会因言论不 符合主流而被“和谐”掉。
在百度这类搜索引擎上,敏感 词汇的设置项也尤为繁多 n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网络传播本身的数字化、 多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 等传播特点,使网络传播具有比其他传播方式 更即时、更广范围的传播优势,使得其它传播 方式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更多的受众进 行“链接”;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那些网 络上的活跃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甚至因此而不负责任的用极端言语抨击 与自己不同的观点n这两点都可以加剧“沉默的螺旋”现象n发生在2003年的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事件,就是网络传播加剧“沉默 的螺旋”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事件发生以后,国内的很多网站就这一 事件进行了即时转贴、报道和讨论一时间,各大高校也是沸沸扬扬 ,很多网站上都充斥着各类极端的言论,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和中国 的民族主义问题一下子升温对于这个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 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刘小彪认为:“中国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和极 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中国一部分网民真实感受的客观反映,但它绝对 不代表中国青年和中国民众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我称它是一种片 面的真实和虚假的真实他同时分析说,在网上主要是情绪激烈者 在发言,而那些相对温和的人一般是没有特别的愿望去发言的,这也 是为什么在BBS论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