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以前云南内地的百越部落江应裸刘小兵(一)“越”是古代 我国南方的一大族系早在商代初年就 与商朝有往来,《逸 周书·伊尹 朝献》载,商汤时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 既、桂等献方物《王会》也说有东越、陇人、于越等入献贩(沤),桂等都是越的别称越族部落众多 而又分布广泛,故而名称也繁多如称“于越”,《春秋》定五年经:“于越入 吴”是分布在 浙江境内的越族部落扬越”,《战 国策·秦策三》:“吴起⋯⋯南攻扬越”,《史记·南越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大 约是指广东,广西 和越南北部的越人南越”,《史记·南越传》载,汉初有“南越国”,或谓国名而非族名,事实上凡“南越 国”境内的 越人,都称“南越”闽越”,《史记·东越列传》:“立无诸为 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东冶为今 福建闽县东阪”’《史记·东越列传》:汉初立 闽君摇为东海王,“都东 欧,一世俗号为东 欧王”东氏在今浙江温 州西颐”,广西西部及越南北部的越人称为西 贩,《山海经》郭璞《注》: “郁林郡为西欧”吼越”,越的另一名也可以 呼为 陇,《史记·赵世 家》:“夫剪 发文身,错臂左汪,威越之民也”。
《索隐》:“刘 氏曰:今珠崖,澹耳谓之欧人,是 有欧越”骆越”,或作“锥越”,也可单称“骆”,是欧与越的另一通称《史记·赵世家·正义》引《舆地 记》:“交趾,周时为骆越”夔越”,居湖北境,《国语》史伯日:“半姓夔越”越人 因名号众名,故又称为“百越”《汉书·地理 志·注》:“臣攒曰:自交 险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按臣珊之说,越人之分布东起会稽,西迄交随,似交险 以西无越人,其实不然《史记·大宛 列传》称昆明之西 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日“滇越”,是交陡 以西也有越人,只是未 为古人所知西汉以前,中原 王朝 虽已开始经营西南地区,但还 未深入到云南 内地汉武 帝元封二年,置益州郡,云南境内的民 族详情始为 内地所知晓并见 于记载《史记·西南夷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共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 最大;自滇以东北,君长 以什数,邓都最大此皆魅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 自同师以东,北至碟榆,名为崔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 长,地方可数千里”,从这段记载看,当时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的居 民是两个不同的族系,但《史记》所载只是西 汉初 年的情况,在此之前情况如何,却无 史料可据。
因此,要论述西 汉 以前的云南民族不得不 依靠考古发掘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春秋战国以前,云南境内的 民族情况与《史记》所载并不 完全 相 同春 秋战国 以前,从滇池地区到洱海地区的整个云南内地,都 曾有百越部落的分布二)i互今为 止,在云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有一 百多处,但大都未经正式发掘从 己 发掘的情况看,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许多百越文化的特征百越新石 器时代文 化 的特征包括:有夹砂粗陶,有拍印绳纹,新石 器时代晚期进入铜器时代 则有印纹软陶及硬 陶;使用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锌;种植水稻等在许多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中都可 以找 到这些 因素目前 云南新石器 时代 文化各遗址所出的陶器,在器 形方 面有较大差 异,但陶质大都以夹砂 陶为 主印纹 陶在各遗址中也都有发现,纹饰 以绳纹、方格纹、点线纹、圆圈纹等最多与华南印纹陶相比,云南所发现的 印纹陶占全部出土陶器的比例较小,器形 比较 单调,且大都是 印纹软陶,印纹 硬陶比较少见迄今在云南所发现 的有肩石斧和有段 石镑集中在滇东北、滇池地区和滇南,滇西 还比较少 见但是,从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普遍存在夹砂陶—印纹软陶-—印纹硬陶的三叠文 化层,有 肩石斧和有段石锌则是与印纹硬陶共 存。
滇西新石器遗址如元谋大墩子、宾川 白羊村等相当 于夹砂陶—印纹软陶前两层,而早 于 印纹硬 陶与有肩石斧、有段 石镑共存的新石器 时代 晚期文化,这可能就是滇西没有出土有肩 石斧和有段石镑的原因从 剑 川海门日、大理金梭岛、五指山和祥云检村石撑墓出土 的空首械来看,其造型与有肩石斧几乎完全相同,明显地 是受了有肩石斧的影响,因此,尽管滇西 出土的有肩石斧极少,但从滇西 出土的铜钱仍可以看到有肩石斧的痕迹在云南新石器 时代文化遗址中,白羊村曾出土 了稻谷和稻杆痕迹,大墩子出土 了炭化梗稻和储藏谷糠与禾 草类粉末的窖穴,在滇池周围出土 的泥质红 陶的 内外以及胎子中 也 夹 有 谷壳、谷穗芒 的痕迹,有 的还可 以看到 谷壳的遗留此 外,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也 发现了稻穗痕迹说明新石器时 期云南内地 的居民是种稻民族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共有三十余处,大都分布在汉水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淮河流域和珠 江流域,属 于黄河流域的仅有一两处关于水稻起源 于什么地方还有一些争论,但基本上都认为是在长江 以南新石器时 代 长江 以南是百越民族的分布地区,越人最早种稻的看法 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因此,新石器时代云南内地的种稻 民族也应是百越民族三)云南所出土的铜器时代的器物比较丰富从1 95 5年以来,从滇池地区到洱海地区都发掘出 了许多墓葬和遗址,出土 了大批铜器其中重要的有剑川海门口、祥云大波那、楚雄万家坝、晋宁石寨山、江川李 家 山以及安宁太极山等在出土器物中,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典型器物有铜钱、铜锄、铜鼓、铜 铃、铜葫芦笙和铜房屋模型等并且这些器物无论在滇池地区还 是洱海地区都有发现,其造型、纹饰等都完全是一种风格,仅有发展阶段上的不 同说 明滇池地区与洱海地区的铜器时代 文化 是属于 同一考古文化共 同体的这 一文化的创造者应该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两个从文献方 面看,《通典》卷一七 六州郡六说:“姚 州,今姚安县,古滇王国”唐代姚州包括今姚安 以至大理一带《旧唐书·地理志》姚 州说:“武德四年置⋯ ⋯汉益州 郡之云南县,古滇王国”汉云南县在今祥云 县一带《太平御览》卷 一六六剑南道姚州 引《十 道志》也 说:“姚州云南郡,盖夷越之地,亦为滇王国”明代 志书亦曾叙 述滇国之西界,《大明一统志》卷八六 姚安军 民府说:“本滇国地”武定 军 民府说:“战 国时为滇国地”天启《滇志》卷 二楚雄府说:“战 国为滇国地”。
正 德《云南通志》卷 七蒙化府说:“战国时为滇国地”可见滇西楚雄、姚安、武定、祥云、巍山一带战 国时是滇国的一部分滇西楚雄万家坝、祥云 大 波那 等遗址的年 代 正相 当于 春秋战国时 期,因此也 是滇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滇是什么族呢?《史 记·货殖列传》说:“(巴蜀)南御滇焚焚憧,西近邓榨榨马髦牛”一般认为滇即焚族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汉书·地理 志》抄《史记》此文作“南 贾 滇、焚憧、西近 邓、榨马、旎牛”少 一焚字王先谦《补注》于上句说:“官本重,滇焚二字,引宋祁日:正 文 滇焚二 字 当删”于下句说:“官本 重‘榨’字,引宋祁日:正文 榨榨当删一榨字”宋祁 为北宋人,北宋 时《汉书》亦重“滇焚”、“花”三字,作“南贾滇焚滇英憧,西 近邓非榨马”宋 祁云当删,应 是以《史记》为据,否 则,若《史记》亦重 此三字,恐宋祁不致如此武断今所 能 见到 的最早的《史记》版本是南宋宁宗 时黄善夫刻本,即上海涵芬楼一百纳本 的影本,是宋祁所见 的《史记》与今本不同疑宋祁所见 的《史记》原文 是“南御滇焚憧西近邓摧髦牛”《史 记·西 南夷传》说“巴蜀民或 窃 出,取其榨马、焚憧、髦 牛”据此,上 文 当断作“南御滇、英憧,西近邓、荞马、髦 牛”。
《华阳 国志·蜀志》说:“(蜀)有⋯⋯滇、僚、岌、焚憧六 百之富”此滇就不与英憧并称又 说“焚道县·一本有焚人,故《秦纪》言焚童之富”《水 经注·江 水》说:(焚道)县 本有芡人居 之··⋯《秦纪》所谓英童之富也”《太平 寰 宇记》卷七九焚道 县 引《郡 国志》说:“焚憧,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焚憧之富”史书皆以焚憧指焚道县 的焚人,可 见英憧与滇无 关,则滇亦非焚族从滇文化诸墓葬的 出土器 物看,滇应该是越族滇文化所 出土 的青铜器,数量达七 千余件,器型达九十余种,包括生产工具、生 活用 具、兵器、乐 器和装饰品等各个方 面,可见滇人 的冶铸业是十分 发达 的在铸造技术方 面,也有很高的 水平如大 波那铜棺,重约 三百公斤,上 面铸满了各种精美的纹饰,这在全国也 是少见 的晋宁 石寨山出土 的青铜器,其铸造水平更是有了很 大的 发展,如薄壁铸造、大型铸件、分铸熔 接、表 面集金、错金法、失 腊 法以及青 铜合 金配方比例的掌握等工艺,都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青铜冶铸业 相比美据史书记载,在我 国南方 民族中,吴越是以善于铸造而闻名的《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二 说:“扁诸之剑三千,方 圆之口三千,时耗、鱼 肠之 剑在焉,千万 人筑冶之”。
可见其冶铸规模之大同书外传记宝剑十 一又 说,越王勾践使欧 冶子铸剑,“虽复倾城量 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 物有市之乡二二,骏马 千匹,千 户之都二,何足言哉‘,!此 语虽属夸张,但也 说明其铸造技术之精绝因此 之故,吴越所铸 的剑 最为一世人所称道《庄子·刻意篇》说:“夫 吴干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 也”《战国策·赵策》说:“夫吴干之剑,肉试 之则断牛马、金 试之 则 断盘随薄之柱上 而击之则折为二二,质之石 上而击之则碎为 百”越人之善铸甚至见 于 地名《太平寰宇记》卷一 0 0 说:“福 州古 闽越之地⋯⋯(汉武帝)立为 冶县以理之,其道盖 以越王善铸为名”郭沫若先生甚至 认为,殷代 的青铜冶铸技术,是受了吴 越 的影 响的郭老 认为:“中国南方 江 淮流域 下游在古 代 则是认为青铜器的名产 地《考工记》云:吴越之金 锡李 斯《谏逐客书》云:江南之 金锡都是证据金锡的合 金 即是青铜在春秋战 国时,江南吴越既为青铜名 产地,则其冶铸之术必 渊源甚古殷代末年与江淮流域的东南夷时发生战事,或者 即在当 时将冶铸技术输入北方”郭沫若:《青铜时代》)云南滇文化所出土的青铜器数量、种类之多,铸造之精美,与越人善铸的情况十分相 同。
南方 民族除越人外,未闻其他 民族善于铸造,故疑滇文 化应为越人 文化滇人是使用铜鼓的 民族铜鼓是我国古 代南方 民族地区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一种典型器物从 目前出土 的情况看,以我国 云南、贵州、川南、湘 西、广东北江 以西,)’‘西南部以及越南北部最为集中此 外,在缅甸掸邦、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 和 印 度 尼西亚也有卜 一些零星 发现关于铜鼓起源于何地,由哪个民族最先创制等问题,历来颇多争论从十九世纪末叶起,先后有起源于柬埔寨、越南等说 法近儿十年来,随着我国铜鼓出土数量的增多,尤其是云南中西部地区大批原始铜鼓的 出土,上述说 法都 被证明是错误的铜鼓起源于我国云南中部偏西地区已被我国广大学者所承认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铜鼓是在楚雄万家坝、大海波以及祥云 大波那,相 当于春秋 战国时期因此,最早 创制铜鼓的民族就应在这一地区据《史记·西南夷传》载,西汉初年云南内地有滇和 昆明两种昆明的范围“西自伺师以东,北至碟榆”同师在今保山一带,碟榆在今 大理一带昆明之东界在什么地方,《史记》未 说据前所述,春秋战 国时,滇之西界达 于洱海之东,包括 今巍山、祥云、姚安、楚雄,可见 出土原始铜鼓的地区不在昆明族所居之地,而 是在滇国 的范 围内。
因此,创 制这些原始铜鼓的应 当是滇人铜鼓的出现并 不是孤立 的,与铜鼓共存的还有许多其他 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着较 高的铸造水平而《史记·西南夷传》载,西汉初年,滇西 昆明族还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一 毋君长”的游牧状 态,《大 宛列传》也说;“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可 见 昆明族还比较落后,不具备创造万家坝、大波那等青铜文化的水平《史记·自序》说:“迁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