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解答中常见的失误分析西工大附中 罗毅问答题常见的失误• 审题不慎 • 知识残缺 • 能力薄弱 • 表达不当第一、审题不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这是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的关键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表述越来越精确,每道题的知识考查重点、能力考查方向都指定得十分明确;与之相适应的是题目中的限制词语大量增加,指向清晰具体按理说,这的确为审题减少了障碍,可实际上,许多学生仍然在审题上频频失误细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粗心大意,未看清题目要求少数学生平时没有细心审题的习惯,考场上自然改变不了粗心大意的毛病,故常将题目要求看错例1: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结局怎样?其其原因是什么?又分别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分析:一些学生在回答此题时,总容易忽视第二问的“其”字,把出现如此结局的原因答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从而造成答案的天壤之别例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不同时期,毛泽东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阐述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与同时期“左”右倾错误理论相比,毛泽东的阐述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一些粗心的学生,一见此题,自以为十分熟悉,于是详写了毛泽东在十年内战时期开辟井冈山道路的丰功伟绩,却忽视了题目中“不同时期”的要求,答案自然很不全面。
2、理解偏颇,弄错了题目要求审题中的失误,并不全是粗心有些学生,审题是很细心的,但由于对题目的理解发生了偏差,结果还是出现了失误例3:为什么当历史步入历史步入2020世纪的时候世纪的时候,西方科学技术已经牢牢地站在了世界前列,而曾经辉煌了几千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却远远的落在了后面?试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实的原因?分析:要答好此题,必须正确理解两个问题:一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含义,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不能只就科技本身而言许多学生回答此题,正是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出了偏差一是分析原因时只就科技本身的发展而言,未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二是把“现实的原因”理解为当代的原因,于是大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其实,此题中的“现实的原因”指的是“历史步入20世纪的时候”的原因,而不是指当今时代的原因;由此推断,题中的“历史的原因”,当然就是指19世纪末以前的一段时间——从中国科技领先变为西方科技领先的时候开始,即明朝后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出现的原因:封建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封建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例4:结合史实说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并指出二战前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分析:答好此题的关键,在正确理解“影响”的内涵有的学生受不正确思维定势的约束,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相当片面,因而只看到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史实,而忽视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等积极影响这种片面的理解,显然偏离了题目设计预定的能力考查方向 3、阅读受阻,看不懂题目要求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材料问答题中即使是非材料式问答题,也有学生看不懂题目要求的情况例5: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我国于公元401至公元1000年在世界重大科技项目中所占的比例是71%请分析这一比例形成的原因分析:此题的问题很明确:分析这一比例形成的原因可是从检验的情况看,很多学生却答成了我国科技在公元401(南北朝)年至公元1000年(宋朝)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显然,这种失误是没有都懂“这一比例”所包含的内容:它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别的国家和地区与当时的中国相比,明显落后明确了“这一比例”的内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就不能只看中国同时必须看到全世界。
也就是说,解答此题必须从全世界的情况考虑西方东罗马、奥斯曼帝国的战乱)例6:第一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是怎样被打破的?分析原因说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对策,并指出由此导致这些国家之间关系变化及后果分析:有些考生看不懂题目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是什么意思(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过这一概念这是命题设计中的问题)有的将其理解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统治秩序),有的则将其理解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更多的将其理解为“一战”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或它们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变化能够根据全题的设问联系课本内容归纳题中的“经济秩序”就是指本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的相对稳定秩序的,人数极少,只有一批学生根据题意,回避了这个“经济秩序”问题,直接回答“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经济秩序”综观全题不难发现,此题第一问若弄错了,后面的几问会连着都错 4、生搬硬套,不区别限制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们大多数用强化训练方式,让学生接触过大量检测题部分学生对于对于这种“强化训练”采取死记硬背方式予以接受,希望在应试中能碰中一二这些抱着侥幸心理的学生,在考场上,偶然遇到内容或形式与平时练习有相似之处的试题,往往喜形于色,最容易忽视仔细审题他们解答这类试题,也最容易采用迁移原练习题答案的方式,不能按试题所限定的条件组织材料。
第二、知识残缺认真审题是很重要的,但它解决的毕竟只是个明确题目要求的问题,而要能够正确的回答问题,首要条件乃在于全面地掌握知识,因为全面系统而扎扎实实的历史知识才是解答历史问题的基础如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说明前者成功后者失败的原因如果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时中日两国的社会经济基础、改革政治势力、改革方式和内容、所处时代特点等等缺乏全面的知识,那么,即使对试题的要求审查得十分准确,也是答不出或答不好的从历年的高考答卷看,因审题不慎而失误的固然不少,而由于知识残缺导致丢分的实际上更多、更严重答题过程中的所谓知识残缺,主要是指下面四种情形: 1、概念不准确,常常张冠李戴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本质的、全体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的反映每个历史概念的内涵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一般都包含着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学习历史,必须准确的掌握课本中的历史概念但从历年的高考答卷看,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例7: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重大意义?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台湾进军并设置台湾府?分析:郑成功率军打败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大功伟业。
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但郑成功收复台湾还有一个目的,是将此地建成一个反清基地,所以他和他的儿子郑经在台湾所建立的郑氏政权,实际上是个反清政权这个政权在清政府统一了大陆之后,妨碍了全国的统一,不利于祖国海防的巩固正因为这样,所以清政府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之一有些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容易将“郑成功收复台湾”误答成“是清政府的一项巩固统一的措施”的 2、要点不齐全,忽视隐性联系与其他题型相比,问答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答案容量特别大,包含的知识点相当多,而且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十分严密而学生解答问答题的失误正好大量表现在要点难以齐全上特别是知识结构中的隐性联系,更是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 3、记忆不牢固,知识严重错位历史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机械记忆的东西相当多,而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这反映在问答题的解答中,就难免不出现记错的情况部分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如果平时不注意掌握些牢记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不重视知识的分类整理,就更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知识错位的情况 4、思路较狭窄,不会迁移知识这里讲的“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与挖掘知识的隐性联系相比,它是较为容易掌握的技能,因为这种迁移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变动归类。
只要思路灵活一点,具有一定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如“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这一知识,在“工农武装割据”这一知识结构中,它是创建红色政权的标志;但到了“中国近代革命探索史”这一知识结构中,它又变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例8:有人说:“近代中国的探索史实际是向西方的学习史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向西方学习的胜利向西方学习的胜利这种看法正确吗?试用中国近代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分析:解答此题,必然要回答“中国革命究竟是如何赢得胜利的?”这个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势必把井冈山的革命道路“迁移”进来如果学得死板,思路狭窄,那是很容易忽视这种迁移的第三、能力薄弱这是学生解答历史问答题失误的主要原因历史高考问答题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实现了由考查知识为主到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大转变,使历史学科能力薄弱的考生纷纷败下阵来在这种正确导向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师虽然加大了能力培养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毕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它至今仍是学生的最大薄弱环节这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喜欢罗列史实,缺乏归纳概括能力2、忽视要害问题,比较异同只看现象例9:试从目的、内容、特点目的、内容、特点三方面,比较我国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改革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
分析:解答此题除了要善于由管仲改革推及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改革”、由商鞅变法推及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去概括两者的不同目的和特点而恰恰在这个要害问题上,许多学生把握不住,因而也就看不到: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虽在进行改革,却没有一国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化则都在积极发展封建经济、坚持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这个最大特点至于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当然只能从战国时期封建剥削关系已经建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已经强大去进行分析这就抓住了要害 3、分析问题片面,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仍然相当薄弱,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或观点的时候,不是绝对化、一点论,就是苛求于人例如对儒家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评价,就存在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强调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而看不到它的消极影响;另一种是只强调其被披上君权天授的外衣,排斥其他各家学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而看不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例10、分析傅仪三次“称帝”的原因及其结果,并谈谈你的认识分析:此题第一问不难回答,只要注意紧扣“分析”这一提示要求,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而第二问的情况就不同了。
学生感到最头痛的试题就是这类认识的分析题,因为它要求有理论,有观点,而且要求分析既全面,又深刻,很不容易达到要求目标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片面性:大多只看到傅仪三次“称帝”失败的结果,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不能从傅仪一而再、再而三的而不能从傅仪一而再、再而三的“ “称称帝帝” ”中看到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帝中看到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帝国主义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必然扶持自己的走狗的本质国主义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必然扶持自己的走狗的本质有的即使从傅仪三次“称帝”的原因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这一特点,却又不能再深入一步,得出中国的革命必须把反封却又不能再深入一步,得出中国的革命必须把反封建斗争和反帝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要结论建斗争和反帝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要结论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大多只能理解其表层,而看不到这是中国历而看不到这是中国历史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的一大进步史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的一大进步 4、不重视历史理论教学,史学理论贫乏上述例题中学生对傅仪三次“称帝”的认识所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除了思维方法的片面性外,也还有一个基本的史学理论根底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