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63.26KB
约21页
文档ID:12921901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_第1页
1/21

1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学术史视野下的考察周书灿(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因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在中国古史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在古史新证、对极端疑古的纠偏及“走出疑古时代”的视野下,中国古史学界在直接继承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和辨伪方法与理论的同时,不断对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完善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层累”说作了新的验证,从而使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的当代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徐唐学派积极倡导并科学实践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路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中国古典学发展道路上,顾氏的“层累”说将会继续得到新的验证和丰富完善关键词: “层累”说;古史新证;纠偏;走出疑古;出土文献;学术价值;古史三重证;1923 年 2 月,顾颉刚先生在致钱玄同先生函中,首次向学术界公布了其一生最著名的古史理论——“古史层累地造成” ① 说 “层累”说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钱玄同先生复函顾氏,赞叹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为“精当绝伦” ② 之学说此后,揭发“层累”说的《古史辨》第一册问世,学术界对顾氏学说的讨论更为激烈。

周予同先生发表文章,评说顾氏《古史辨》 “态度之诚恳与勇敢,及方法之新颖与缜密,给我们以一种诱惑的魅力 ” ③ 胡适先生说: “顾先生‘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④ ,更进一步盛赞顾氏《古史辨》 “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此书可以解放人的思想,可以指示做学问的途径,可以提倡那‘深澈猛烈的真实’的精神 ,, 颉刚的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一个中心学说, 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 ,, 在中国古史学上, 崔述是第一次革命, 顾颉刚是第二次革命, 这是不须辩护的事实 ”⑤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层累”说的质疑和批判浪潮,风起云涌最早对“层累”说进行发难的是刘掞藜 ⑥ 、胡菫人 ⑦ 、柳诒征 ⑧ 等先生 ⑨ 之后,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批判古史辨 “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① 参见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刊于《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九期, 1923 年 5 月6 日② 钱先生复函,刊于《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十期, 1923 年 6 月 10 日③ 周予同: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 《文学周报》第 233 期, 1926 年 7 月 11 日。

④ 胡适: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 《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十八期, 1924 年 2 月 22 日⑤ 胡适: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 《现代评论》第四卷第 91 至 92 期, 1926 年 9 月 4 日至 11 日⑥ 1923 年 7 月 1 日, 《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十一期发表刘掞藜《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 ,文中云: “顾君疑古的精神是我很表同情的;不过他所举的证据和推想,是很使人不能满意的 ”⑦ 1923 年 7 月 1 日, 《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十一期发表胡菫人《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 ,文云: “我以为古史虽然庞杂,但只限在尧舜以前若尧舜以后的史料,似乎比较稍近事实 ”⑧ 柳诒征: 《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 ,东南大学《史地学报》 1925 年第 1、 2 期合刊⑨ 顾颉刚先生 《古史辨》 第一册 《自序》 云: “自从 《读书杂志》 上发表了我和玄同先生两篇文字之后,刘楚贤、胡菫人二先生就来书痛驳 ”又云: “我又非常地感谢刘楚贤、胡菫人、柳翼谋诸先生,他们肯尽情地驳诘我,逼得我愈进愈深,不停歇于浮浅的想象之下就算是满足了。

”2 精神, 不无可取, 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 ① 张荫麟先生批判顾氏 “误用默证” ,“凿空附会” ② 建国后,学术界对顾氏“层累”说的讨论益趋激烈,从徐旭生先生对极端疑古不良学术倾向的纠偏,为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创立“一个新体系” ③ ,到李学勤先生“走出疑古时代” ④ 论点体系的形成及学术界的激烈回应 ⑤ ,学术界对“层累”说的评评价在旷日持久的激烈争鸣过程中, 渐趋理性 随着新出土文献资料的日渐丰富与古典学的空前繁荣,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顾氏“层累”说的学术地位和价值进行新的检讨,对于正确把握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走向,仍显得尤为必要一、 从顾氏有关尧、舜、禹地位问题的论述看“层累”说的科学性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尧、舜、禹的地位问题是顾颉刚先生深入系统考察的重要古史问题之一 为进一步检讨顾氏 “层累” 说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兹首先将“层累”说视野下顾氏有关尧、舜、禹地位问题的若干基本论点,述之如下:早在 1922 年春,顾氏在整理上古史过程中,发现尧、舜、禹之地位问题,乃初孕“古史是层累地造成”之学说:《 尧典》和《皋陶谟》我是向来不信的,但我总以为是春秋时的东西;哪知和《论语》 中的古史观念一比较之下, 竟觉得还在 《论语》 之后。

我就将这三部书 (按: 《诗》 、《书》和《论语》 )中说到禹的语句钞录出来,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知道可以分作四层…… 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 所以在我的意想中觉得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恰是一个反背 ⑥1923 年 2 月,顾氏在致钱玄同先生的复函中,首次系统地公布了其著名的“层累”说:我以为西周以至春秋初年, 那时人对于古代原没有悠久的推测 ……他们只是把本民族形成时的人作为始祖, 并没有很远的始祖存在他们的意想之中 他们只是认定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始祖,并没有许多公认的始祖但他们在始祖之外,还有一个?禹? ……禹是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到鲁僖公时,禹确是人了……商族认为禹为下凡的天神, 周族认禹为最古的人王, 可见他们对于禹的观念, 正与现在的人对于盘古的观念一样 ……至于禹从何而来?禹与桀何以发生关系?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 当时铸鼎象物, 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① 王国维: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② 张荫麟: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 《学衡》第四十期, 1925 年 4 月③ 黄石林: 《徐旭生先生传略》 ,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④ 20 世纪 90 年代初,李学勤先生针对疑古思潮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的观点 1992 年李先生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作了题为《走出疑古时代》的发言,后发表在《中国文化》第 7 期 1995 年,李先生《走出疑古时代》的论文集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 年《论文集》出版修订版,增加了《谈“信古、疑古、释古” 》和《对〈走出疑古时代〉的几个说明》两文十多年来, “ 走出疑古 ” 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⑤ 裘锡圭: 《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 2 辑,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杨春梅: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 《文史哲》 2006年第 2 期;张富祥: 《 “走出疑古”的困惑——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误谈起》 , 《文史哲》 2006 年第 3期;林沄: 《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 , 《史学集刊》 2007 年第 3 期;周书灿: 《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 , 《贵州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6 期;周书灿: 《目前古史研究中的“信古” 、 “复古”倾向评析》 , 《社会科学评论》 2009 年第 2 期。

⑥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第 52 页3 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 ①东周的初年只有禹, 是从 《诗经》 上可以推知的; 东周的末年更有尧、 舜, 是从 《论语》上可以看到的……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上了多少古皇帝 于是春秋初年号为最古的禹, 到这时真是近之又近了 自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 ,祭黄帝,……于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自从许行一辈人抬出了神农,于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 自从 《易〃 系辞》 抬出了疱牺氏, 于是疱牺氏又立在神农之前了 ……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 ②1923 年 8 月,顾氏就古史问题回答刘掞藜、胡菫人二先生的文 ③ 中,具体阐述了以下几个重要观点:西周中期,禹为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祭,又为社神 ( 后土 ) 其神职全在土地上,故其神迹从全体上说,为铺地,陈列山川,治洪水;从农事上说,为治沟洫,事耕稼耕稼与后稷的事业混淆, 而在事实上必先有了土地然后可兴农事, 易引起禹的耕稼先于稷的观念,故《 閟 宫》有后稷缵禹之绪的话又因当时神人的界限不甚分清,禹又与周族的祖先并称,故禹的传说渐渐倾向于 ?人王 ?方面,而与神话脱离。

禹和夏没有关系……我寻求禹和夏,尧和唐,舜和虞所以发生关系之故, 以为这是战国的伪史家维持信用的长技他们觉得尧、舜、 禹都是冥漠中独立的个人,非各装在一个着实的地方不足以使得他们的地位巩固, 于是这些假人经由伪史家的作合, 就招赘到几个真国度里做主人了 ! 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中的人物……商、 周间, 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 酝酿为禹的神话 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 (会稽) ; 越人奉禹为祖先 自越传至群舒 (涂山) ,自群舒传至楚, 自楚传至中原 流播的地域既广, 遂看得禹的平水土是极普遍的; 进而至于说土地是禹铺镇的,山川是禹陈列的,对于禹有了一个 ?地王 ?的观念中原民族自周昭王以后,因封建交战而渐渐与南方民族交通,故穆王以来始有禹名见于《诗》、《书》,又特设后土之祀,得与周人的祖先后稷立于对等的地位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尧、舜是春秋后期起来的, 他们本来没有关系 他们的关系是起于禅让之说上;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戟,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1924 年 2 月,顾氏复函丁文江先生,讨论禹治水故事:禹的故事最有名的两个地方是 塗 山与会稽 塗 山在淮河旁,淮河的水患至今依然。

会稽在浙东,浙东以山多之故, 时发山洪……所以两地尽可都有洪水的传说……禹的故事所以能由越、 舒流传至中原, 亦因中原有黄河的水患, 有求得一水神 (或一个有治水的大神通之人)之需要,恰由越、舒传了一个禹来,于是就十分的信奉了 《周颂》没有禹,决是禹不出于中原的一个重要证据……我以为《禹贡》作于战国,不过是战国时人把当地的地域作一整理而托之于禹迹, 原无意义可循, 不必为之讲通 若导字作溯源讲,讲固讲通了,但禹只是一个地理学家,不是一个治水的伟人了看 ?微禹,吾其鱼乎 ?等话,禹在传说中的不能单单走过一次是甚显明的 ④1925 年 12 月,顾氏为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二章作《跋》云:春秋时期齐、 秦二国的器铭中都说到禹, 而所出的正与宋、 鲁二国的颂诗中所举的词意相同 他们都看禹为最古的人, 都看自己所在的地方是禹的地方, 都看古代的名人(成汤与后稷)是承接着禹的他们都不言尧、舜,仿佛不知道有尧、舜似的可见春① 参见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刊于《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九期, 1923 年 5 月6 日② 参见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刊于《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第九期, 1923 年 5 月6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