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正式学习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2.76KB
约8页
文档ID:431353171
非正式学习_第1页
1/8

非正式学习 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摘要】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 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由于非正式学 习在人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是教育技术人 员亟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介绍了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及非正式学习促进和实施的相 斤杜 mA/ AA*关策略等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社会性学习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元认知学习能力 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 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研究表明, 非正式学习广泛的存在着,它满足了大部分学习需要——达到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非正式 学习与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能使人获得很多能够立即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的知识和技能,非正式学习在如 何胜任工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Bischoff 1998)。

一、时代发展呼唤非正式学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思想、信息、创新成为重要资本的时候,终身学习成为首要大事,要么 不断发展自己紧跟时代,要么被淘汰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与人们的生 活整合;学习的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学习意味着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有好的“链接”,包括人力“链接”和网络链接(资源)会不会学习已经成为决 定成功的首要因素,“对成功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know wha t'而是'know who'”(Rob Cross ,IBM white paper,Susan Ko and Steve Rossen,2002)对于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来说,学习主要是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无论对组 织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30年里500强中超过半数的业务或机构都进行了重组或精简(Marsick&Volpe,1999),大部分人职业都有变化,面临新的知识需求企业和员工除了学习、学习、 再学习,没有别的选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越发激烈,业务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企业对员工的知识与学习技能要 求空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正在发生变化——大力提倡依靠员工自己,将员工发展的责任更多的放在 他们自己身上,以前的那种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学习的家长式作风逐渐被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资源所取 代。

员工通过非正式学习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 非正式学习让员工能够持续不断的学习,让员工的技能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非正式学习符合学习本身的 规律,学习内容全面、实用,学习方式灵活,学习结果更容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且非正式学习成本很 低很多人通过非正式学习实现胜任工作、得到晋升或调换工作等目标一)职业培训的不足目前企业或者组织提升员工工作绩效的主要措施是培训,但培训在客观上面临非常多的问题:第一,学习资源的更新速度问题正式的教育培训课程包括学习资源都是长时间专门精心设计开 发的,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与企业要求员工知识转型与学习的紧迫性相矛盾,员工们常常会觉得学习内容是 落后于时代与企业发展的,而不是面向未来的第二,时间问题传统的培训占用太多工作时间,而企业管理者希望他们的员工能够持续工作而不是 频繁的参加培训虽然正规培训不可或缺,但是员工的继续教育不能依赖于培训第三,职业培训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职业培训者缺乏一定的教学技能,培训常常是一种低效的、负面的强化;培训往往把被培训者看作是被动接受的,认为他们缺少某种东西,把培训看作是弥补缺陷,而不是挖 掘潜力,发挥优势;培训往往没有顾及学习的规律,培训不等同于学习;培训多是个体性的,缺少真实情境下团队协作的训练;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境还存在断层。

培训内容不能很好的迁移至实际工作中去,被培训者常常不知 道该怎样运用它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二)非正式学习促进职业发展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景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Charles Handy)非正式学习对个人和组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非正式学习往往是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由潜意识指引的寻求知识的过程,往往涉及很多与绩效相关的知识 和技能;由于实践工作技能往往是隐性的、非结构化的,70~80%的左右的职业技能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 正规培训只对结构比较良好的技能领域较为有效;在帮助员工胜任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formal informal图1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节约了组织和个人的学习投入,产生明显的、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广泛、有效的开展非正式学习有利于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通过正式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只占全部学习所得的10—20%,工作期间在“休息室”里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教室”里多,关于如何做好工作的知识多数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一一与有经验 的人一同工作,观察、请教别人等等二、非正式学习的内涵和特点学习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 后的继续教育(岗位学习、文件学习、听报告讲座、参加培训等这种以单项为主的学习,有的可以取得相 应的结业证书);而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 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 读书、聚会、打球等过去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的学历学习;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性的学习转变成终 身学习学习除了正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都属于正式 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正式学习是由外界发起、组织的,而非正式学习是由学 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图2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发生,当它融入人们的生活、自然的发生时是很有意义的 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的概念有:隐性知识,元认知,社会性学习,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等它具有如下基本 特点:首先,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正式学习是由教学或其他外界组织实 施的,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负责、不依赖他人的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威 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我随时准备投入学习,但是我不喜欢被教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个性 化的学习,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全责,这一点不同于正式学习打个比方,正式学习是“送”上门来的, 而非正式学习是上门去“请”的其次,非正式学习是社会性的。

非正式学习不像正式学习那样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教师,非正式 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元化的,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等等是通 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获取的第三,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非正式学习可 以是员工之间的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使用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 咖啡室聊天等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的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相结合,两者优势形成互补非正式学习发生的场所可能是计算机旁,餐桌上,休息室里,走廊上,电子邮件里第四,非正式学习更强调协作:在努力创造一种自我发展和探究氛围的同时,鼓励团队通过对话、反 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提高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绩效因此,非正式学习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协作性,更强 调交流共享,共享文化是非正式学习的一大特征最后,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有无目的性是另外一种学习形式划分的纬度,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结果都可能是预先期望的也都可能是偶然性的有些非正式学习具有清晰的 目标,如改进一个软件或学习使用一种新工具多数时候非正式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清晰明确的,如理解公 司的文化、对新角色找到“感觉”等。

下表给出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的相关比较,从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时间时间局限时间弹性场所教室、讲堂餐桌上、休息室里、办公室里等主导教师、评价、赏罚学习者过程系统的,有组织的自然发生的,融于工作、生活的主体个人为主社会性表1: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比较三、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一) 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非正式学习实践直接受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划分以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知识 管理从知识的存在形态出发,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 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显性知识比较 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它具有公共性,可以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结构良好,比较容易获 得,其传播和复制的成本较为低廉隐性知识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波兰伊(Michael Polanyi) 首次提出的隐形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 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故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曾提出SECI模型,包括群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 融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如图3) 图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群化£外化融合非正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如何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如何将个人 的经验、灵感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理解的显性知识,如何将个人的知识社会化,并应用于实践中 去,如何学习别人的隐性知识等都是一门学问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非正式学习很好的实践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 习得二)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论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教学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它受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 true tivism)和社会 建构论(social eons true tionism)的直接影响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 结果,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置于首位,他们侧重研究的是微观水平上的社会性相互依赖行动的范型,如协商、协作、 冲突、礼仪、角色、社会场景等,并从内部心理过程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范型维果茨基强调社会过程的重 要性,他研究的中心是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关注儿童通过协作创设的“最近发展区”,即位于现实的认知 发展水平与潜在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空间强调个体发展中自然的与社会的两条线索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论与社会建构主义有些相似,它们都是以社会为取向的,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但它比社会建构主义走得更远,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大社会而不是在心理水平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 习的影响社会建构论关注的既不是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是外部世界已确定的特征,而是人类交互 作用的完整连续的偶发流程杰更(Gergon)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