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卷第4期1982年12月地理研究GE OGR A P H ICALRES E A RCHV011,Dec.,到41 982北宋惠民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盛福尧陈代 光(河南省科学院地理 研究所)摘要惠民河是 北宋东京(开封)“四大运 渠”之一,在航运上曹 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惠民河由三河段组成:l河河、蔡河、自合流镇大流 堰至长平镇入蔡河的运河除蔡河外,其余两河 段均为北宋时开凿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及野外调查,论述惠民河 的几个问题:北 宋开凿惠民河的 目的,是为 了解决水 源不足及西南部地区的航运问题开凿惠民河的工程包括 两部分:一是自颖昌府(今 许昌)凿渠 引撰、消二水 至京城(开封下,以通京城西南之潜,并补给原有运河的水源,二是从合流镇(今西华县逍遥镇)大流堰开渠至长平 镇(今西华县东北)拜在方城 廊道开挖渠道,试图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淮河流域间的交通但因设计不够周密,工程质量低,方城的渠道未能开通北宋开 凿了惠民河,实 现了区域性的南水 北调,对航运及灌溉 起了积极的 作用惠民河的设,计,线路 的选择及其他 方面的经 验教训,对今天 中线南水北调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北宋时 代 的惠民河,是首都东京(开封)“四大 运渠”之 一。
在历史上曹经起过重 要作用近年,历史地理工作者对这条河流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因 文 献 记 载缺略,有关 惠民河的问题还有 待深入惠民河由三河段构成:阂河、蔡河、自合流镇大 流堰至长平镇入蔡河的运河除蔡河外其余两河段均为北宋时 开凿,惠民河的 开凿 是我国古代人 民试图利用淮河水系,开通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间水运 联系的继续和 发展一、惠民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惠民河流经今天 的贾鲁河以西地区纵贯今中牟、开封、新郑、尉氏、长葛、许 昌、通许、太康、淮阳、临颖、西华、邸城、扶沟、郡陵、叶县等县及南阳盆地,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其范围涉及豫东沉降区、豫西地台区及南阳盆地三个 地貌 类 型区豫东沉降区包括开封(宋东京)、通 许(咸平)、扶沟、西华至 商水一线以 西,属冲积平原区惠民 河北段流经本区的北部根据 地貌 类 型,本区又分为三 个亚区:(1 )黄河冲积扇平原,即新郑、尉氏、通许一线以 北 的平原区本亚区为黄河历 次决口泛 滥洪 流区,第四纪堆积物深厚沙丘、沙岗、波状洼地、背河洼地、古河道 洼地等广 泛分布,风蚀洼地 和决口洼地 明显如尉氏“地多蠢泽”,中牟“八 泽 九沟”,“汁河以南 长破广野,多牧放之*木文附 图承我所张天祯同志清绘,郭红玲、赵 明霓及郑州大学的潘全发等同志给子帮助,谨此致谢。
4期盛福尧等:北宋惠民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地〔’〕2)双泊河冲积平 原包括新郑、尉氏一线以南,许 昌(长社)、西 华、淮阳(陈州)一线 以北分 布有 古河道高地、泛 淤平原、岗地及洼地3 )颖河冲 积平原位于颖河 中、下游地区,处 双泊河与颖河间,与双泊河平原 相 迭置泛道带及泛淤平地明显豫西 地台区,是 惠民 河所利用 河 流的发源地及 上游地区,为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洪积平缓平原由一 系列 旗冲洪积裙、局部残留洪积扇、缓倾斜平地 和低平岗地组成河流 多沿断裂带或拗 陷带发育,在山前地带汇 成较大 的河流沿河多形 成河谷平原;河流间有 低 山、丘陵 和岗地;山麓地带有 断续的岗地或台地分布地表组成物质主 要 是 中、上 更新统黄上状亚砂土或亚 粘土夹砂砾石南阳盆 地 为惠民河南段(但没开通)流 经 的地区盆地 的东北部边绿垄岗状倾斜平原,为南襄新生 代拗 陷堆积盆 地之一部地貌 类型为起伏 的岗地和岗间洼地岗地和凹地间无 明显界线,多为平 缓过渡流域 内河流、破塘众多主 要河流有 琵琶 沟、阂水、消 水、漫水、颖水、沙水、石潭河及唐、白河,大都处于 低山与平原 之间,呈 西北东南、西南东北,或 北南向。
破塘有 泊破、蔡泽破等这些 河 流和 破塘大都为惠 民 河所 利用,为惠民河组成部分总之,惠 民 河流域 地貌 类 型除部分低山丘陵外,大部为二百公 尺 以下的平原河流与破塘众多,地表 水 与地下水 流势畅达所有这 些,为惠 民 河的开 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惠民河开凿的原因及经过开封位于汁水之 滨,扼 江、淮 流域 与黄河 流域间交通中枢隋、唐以后,其地 位较长安和洛阳更 为重要;五代 时 竟取代了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政 治中心,北宋立国,“以 大梁(开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故 卜京 邑而定都”〔3〕一)惠 民河开凿的历 史 背景北 宋 时的开封(称东京),是全国政治、军事和 经 济 中心,人口众多,除平民外,还 有庞大 的官僚机构及大 量驻军据估算,北宋初年,东京城人口,多至二 十余万户,一百五十余万人〔们“今带 甲数十万,战骑称是,萃于京师,仍以亡国之 士民集 于擎下,此 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东京所需之粮食及物资,统治阶 级 庞大 的军政费用 及享乐来 源,主要仰给经 济发 达 的江、淮流域宋初,潜粮数量及潜 运意 义,较隋、唐两代 有过之而无不及宋都t卜,无险扼可守,散甸宿卫常用四十万人。
〔6〕“今仰食于 官凛者,不 惟三军,至于京师 士庶,大半 待饱 于军稍之余故国家 于 潜事至急至重〔7〕遭 运成了北 宋政权的“生 命线”尤其汁河,“乃建国之本,非可 与区区沟恤 水利同言也〔8〕因此,北宋政权竭其人 力、物 力,锐意发 展潜 运北宋立国,在 潜运 上面临着两个急需解决的 问题:其一,运河水源不足宋 以 前 的沐河、蔡河及五丈河,为“委别同源”的河流,水源来自黄河但黄河为季节性河流,含沙量高,,流量 变化 大,且主 流“向背不常”,水源无保证遭路断,则京师困因此,开辟新水 源,保证航路杨通,是北 宋政权 面临的一 大 问题其 二,解决 京师西南的航运 问题宋初,通京城嘈路有 三:汁河,“横亘国 中,首承大河,遭引江、淮,利尽南海,半天下之 财地理研究1卷赋,井山泽之百 货,悉 由此路而进”〔的蔡河,与t卜 水同源 异流,“通陈、颖之 潜”〔1 0〕五丈 河(又 名广 济河),通京 城东北 之 嘈周显 德四年(公元95 7年)乙 酉,“沼疏沐水北入五丈 河,由是齐、鲁舟揖替达 于 大梁”〔1 1〕唯西南一 路,即 京师与颖 昌府(今 许 昌)、唐、邓等州(南阳盆 地)之间无潜路 相通。
这些地区的粮盒和物资,或由陆路,或由水路 经沙、颖河绕 道西华、商水、蔡口镇 转蔡 河至 京师稍远的 襄(襄樊)、潭(长沙)等长江中、上游与京师 的联 系同样必经陆 路,或绕水路才能抵达 京师这种运输状况,不 能适 应政治、经 济和军 事 发展的需要二)运 河的开凿由于上 述两方面 的原 因,宋 初除了对 原有 的汁、蔡、五 丈等河 大加疏浚 外,还开凿了阂河和 自合流镇大 流堰 至长平镇入蔡河的运河开凿阂河的主 要 工程是导蔡水 入 消水,合 于 闺水至京 师其过 程分为三 个阶 段:建隆二 年(公元9 61年)春正 月,“沼发京散、陈、许丁夫数万,以右 领军卫 上将军陈承昭督之,导 阂水 自新郑 与蔡水合〔l到阅水,即“漆、淆诸 川 也〔1 3〕同是发 源于 新郑县一带 的河 流建隆 二年,一导阂水东北至 京城 接蔡河因有航运之 利,故于开宝六 年(公元9 73年)赐名惠 民河;又 因其与蔡河相 接,互为上、下,故闺、蔡二 水通称惠民 河〔14〕乾德二 年(公元0 64年)二月,“命右神武统 军陈承昭帅丁 夫 数 千 凿 渠,自长社引 漫 水至 京,合阂 河滇 水出密 之大 魄山,历 许田、会春夏霖雨,则大溢害稼。
这期工 程是在炙社(今许 昌)导 澳水 入消 水合 阂 水(惠民河),至京 师及 渠 成,民 无 水患,阂 河之 潜益通 流焉”印5〕从 长社 北 引 澳水入 消水合 I k j 水,其间相距仪 五十华里,工程量不大,故只 用丁夫数千淳化二 年(公元99 1年),“以 澳水汛溢,浸 许州 民田,诏 自长葛县开小河,导澳 水,分流二十里,合于惠 民河”〔1 4〕乾德二 年导 澳 入消会阂水至 京 师 的 工程(历 时二十年),因 年久失修,已失去除 害兴利的作用因此,二十年 后再度兴工修 治但凿渠 地点由长社改 至长葛县(今长葛县老城)因长葛 地处 澳、消二水上游,便 于分浅洪水,减 少为害;而且在长葛附近,澳、消 二水相 距仅二十华里,引水方便,施 工较易既云“导澳水分 流二十里”,工程当在漫、消二水间不超 过二十华里 的地方今长葛县 西北 之增福 庙至打绳赵之间,澳、淆二水相距不 足二十华里,淳 化二 年 导澳入消,合于惠民河工程,当在增福庙附近开渠时,利用了漫水的支 流金 鱼河〔1 6〕据物探测定,今增福庙至打绳赵之 间,有浅层古 河道,当为宋时引漫入 消之道l)至 此,导澳水 入隋 水合于阂水至京 师的工 程 全部完成。
据研究了解,上述惠 民 河(}阅河)的流经 是 这样的:自今长 葛县 西之增福 庙 引误 水,至打绳 赵入消水,东北流又 折 向东,经宋楼、朱 曲 二 镇《宋史·符 彦卿传》附《符惟忠传》:“惠 民 河 与刁河合流,岁多决溢,害民田,惟忠自宋楼镇碾湾、横陇村置二 斗 门杀水势又杨侃《皇散赋》:“山水观惠 民之 渠乃 有橄师炭商,·一经 宋楼而 关征税薄,历朱曲而市税有常宋代 的宋楼镇,在今 尉 氏县 消川镇南十里”《嘉庆大清一统志》河南开封府古睛:“消川故城,在今消川县(今消川镇)南十里”《金史·地理志》:开封府隋川县,兴 定二年1)长葛县水利局:《长葛县古河道分布图》,1 9 77年一一4期盛福尧等:北宋惠民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公元1 218年)以尉氏县之 宋楼 镇升消川县志(消 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 69年)县令俞延芳以水患迁 今治又 同书关隘载:“朱 曲填,在清川县东十五 里即今 消川镇东朱 曲朱 曲以 下,经今节沟、大 营;西北流,经 中牟 县 西南之矗泽(今矗店附近)明嘉靖《尉氏 县志》卷一;“蔡河(惠 民 河)在县西二十里,南接 消川,北流六十里至祥 符 县界,今 淤”。
县西二十里,约 当今大营附近矗泽,即皇破,在 今矗店附 近,惠 民河南来,注入矗陵〔1 7〕元、明时,惠 民河已湮废,故称“废 河”〔,8〕惠 民河出泽 后,东北 流,至浚仪县(治 所在京城内)十 里 合 琵 琶 沟,入京 城注蔡河琵 琶沟在祥符 西十里,以形似琵琶,因名”〔1 3〕此 河本秦、汉 运路汉代 以 后,“以官嘈 久不 由此,故琪淤不通”〔1 9〕唐建中二年(公元78 1年),“叛将李正已、田悦皆分军守徐州,临涡口,梁崇义阻兵襄、邓,南北 潜引皆绝于是水陆 运使 杜佑 请 改嘈路,自浚仪西十里,疏其(沐水)南涯,引 流入琵琶沟,经蔡河至陈州合颖水”〔1 9〕因此,宋人将琵琶沟、蔡河、惠民河、!祠水视为一水蔡河,盖古琵琶 沟也”〔2 0〕钥三省注《通槛》卷二九 三世宋显德四年:“闰河,本日琵琶沟,今名蔡河”在野外 调 查 中可以了解到,惠民 河 流经 的地 方,如矗店、大营、节沟、朱 曲等地,都先后 发现过船锚这应当为惠民河上 的遗物在上述地点,还 发现多处条带状 沉积物以尉氏县西南节沟村东南处 最为典型沉 积物呈南北 向带状分布,沙层厚约三 公尺,分选性差,磨圆度也较差,略具梭角,呈灰色,为冲积、洪积物。
其 中夹杂有 数层分选性、磨圆 度都较差的 卵石沙层 中含有丰富的地下 水很明显,这是 古代河流 流经 的 地 方这 些 沉积物的特点,与今天 双泊河、颖水 的沉积物大致相 同结合文献分析,可 以认为,这是北宋惠民河古河道群众 中的传说 虽不能尽信,但可供分析研究 问题时作 参考群众将 朱 曲镇西称为“老河身地”,称小寨村西为“蔡 河身 地”;其西稍高 处为“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