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育洞小学校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80KB
约8页
文档ID:44335888
育洞小学校史_第1页
1/8

育洞学校校史育洞,坐落在黎平县城正西98 公里黎平与榕江交界之处从前是一个被称为“千家育洞”的侗寨清朝中叶,有来自湖南、广西、浙江、福建等省的汉人迁入,侗民称他们为“客家”民族杂居,导致文化的融合,教育开始萌芽当时的教育情况,已无文字可考民国初期,育洞开始办私塾,塾馆设在局上(今供销社处),吴世亭为塾师,学生人数各年不等,20 人左右,富家子弟居多教材是当时的启蒙读物后来,塾馆迁至牛打坪旁边的“三圣宫”这里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王宪其任塾师民国二十九年( 1940 年),黎平县第八区在育洞设立初级小学,学生31 人,曹鸿礼任校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校名改为“赖洞乡第八保育洞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又改名为 “乃董乡第八保育洞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九年 (1949 年),更名为“爱众乡八保育洞学校”,校长吴宇朝,教员吴槐秀、曹鸿义,学生80 余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洞人民群众集资在牛打坪兴建1幢两层 4 个教室的校舍,并平整操场三圣宫”作为办公室和老师的宿舍 1952 年,为民办初小, 邓衔冸任校长 1955年,由黎平中学毕业的吴家忠任校长,设高小 按上级指示,集中上洋洞、下洋洞、岑埂、美德4 个行政村的高小学生到育洞读书。

学生增多,班级增加,急需教室、宿舍、食堂一时难于解决,只有借用民房和搬迁六郎桥头的土地宫作为校舍这时,教师增至9 人,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艰苦办学在尚重校少先队总员的指导下,育洞民办小学建立少年先锋队1959 年,杨再植任校长, 有教师 8 人,7 个班,学生332 人在“大跃进”那个特殊年代,上课很不正常,片面强调“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搞深耕,种试验田,放“高产卫星”挖坡、种地、养猪,大量的劳动挤掉了学习时间办大食堂,学生的口粮由生产队拨交到学校食堂统一蒸饭,谁不到校,谁就没有饭吃,学生被逼非到学校不可在“大跃进”年代里,生产队的男女青壮年劳动力都调往土高炉“炼钢铁”去了,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每逢栽秧打谷,学校师生便成了生产突击队,由公社统一分配到生产队抢收、抢种,不舍昼夜加之口粮指标低,每天只有 1 斤原粮约 6 两米,搞得人人皮泡脸肿,但也得坚持后来,接到公社转达上级的通知,“因国家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育洞小学暂时停办,教师听候安排”1961 年,落实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停办公共食堂,推行“农业生产大包干”,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农村形势逐渐好转。

这年11 月,育洞小学转为公办学校,校长石树嵩,教师龙光亮、杨相尤、蒋和平蒋和平爱好文体活动,把学校搞得很活跃,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到周边学校进行校际交流1966 年上半年, 学校迁往纪高坪, 集资修建 1 幢有 4 个教室、 2 个办公室、 4 套住房的木质教学楼,460 平方米同时,开辟 1 个 1200 平方米的大操场学生200 多人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石树嵩被当做“走资派”打倒,学校无人管部分教师外出进行“革命大串联”,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中,遵照最高指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由贫下中农、退伍军人接管陆思席、姜光德先后任指导员,实行军事管理, 忽视文化知识教育, 只读《毛主席语录》 ,经常停课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9 年,学校按县革命委员会发出“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公社”的指示,育洞小学开办戴帽初中班1 个,学生 27 人遵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最高指示,初中三年制改为二年当时办初中班,处下“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加上教育资源奇缺,收效甚微,但解决当地农民子女入学问题有一定作用霹雳一声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1976 年 10 月,“四人帮”彻底垮台。

学校转入抓教学质量和建校工作兴建一幢 4个教室的砖木结构教学楼1幢和 1个标准篮球场重建工会、少先队、教研组等组织机构1978 年,增开初三班,学生 100 人左右 1983 年,吴芳仁任校长,师生自己动手建成两栋教师宿舍和1 栋学生宿舍 1984 年到 1986 年戴帽初中班停办育洞乡的小学毕业生,要到45 华里外的尚重中学去读书这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不便在育洞乡5个村的群众强烈反映下,县、区政府及教育局有关领导亲临调查、分析, 1986 年,县人民政府下文恢复育洞小学戴帽初中班,并划定其招生范围为育洞、上洋、下洋、美德、岑埂5 个行政村 在上级支持, 育洞学校蓬勃发展起来1987 年,初中学生增到近200 人,小学生增到300 多人鉴于校舍拥挤、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差别以及初中班不断壮大发展的趋势, 1988 年,育洞乡党委召开育洞村全体村民会议,决定初中部另选校址,选定新校舍于寨脚南端的小牛打坪乡政府贷款资助, 村委会出售公有杉木,群众投工投劳, 1988年底,在小牛打坪建起1 幢 3 层 12 个教室的砖混结构教学楼,造价 38 万元同时修整1 个水泥球场和一幢木质学生食堂。

中学部由此迁入新校区,校长吴芳仁主持全校管理工作, 副校长工陶邦毅负责小学部管理, 初中部教务主任先后是吴德明和周明锋,小学部教务主任是梁光文1995 年,周明锋接任校长,主管小学部, 教务主任先后是彭明和宋古献,初中部由副校长吴胜辉主持工作,教务主任先后为朱守斌和张朝勇小学部从1995 年到 2001 年,连续几年,实施“义教工程项目”、“平四项目”,建成两栋砖混结构教学楼,共12 个教室又自筹资金,把围墙、大操场全部硬化小学占地12480 平方米学校在宽阔的校园里规划绿化区域,分为杨梅岭、樟树林、楠竹林等区域道旁栽种鹅掌楸、桂花、大叶黄杨等树种,绿化成森林式的校园全校教师认真履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宗旨,仅管遇到重重困难,学校工作仍旧迎难而上,经费紧缺,学校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通过上山砍柴火卖给砖瓦厂;下河筛沙卖给建工队;承包4 口砖瓦窑的搬运工作;采杉树种卖给专业户等勤工俭学活动,解决全校几百学生的作业本和资料费的资金1995 年 10 月,镇党委在育洞村召开中、小学领导人会议,着重研究提高戴帽初中班质量的问题,并提出奖励办法1996 年中考,录取中师5 人,中专 1 人,高中 15 人,初中部教学质量算是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

1997 年,镇政府拨款1000 元、向社会募捐和学校自筹5000 元,修建 10 个蹲位的简易厕所 2001 年,初中部又通过自筹资金和向社会募捐的方式建成了一幢教师宿舍,致此初中部的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跟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部2002 年到达 2004 年由宋古献任校长,2004年以后是吴杰任校长,教务主任先后是吴杰、杨玉兰、吴显豪中学部 2003 年到 2006 年杨朝科任校长, 教务主任吴波,2006 年以后吴显辉任校长,吴正林任教务主任虽然这几年学校领导班子更换频繁,但学校工作还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第一,打好“两基”攻艰战;第二,狠抓教学质量;第三,深化教育改革;第四,普及实验教学2003 年,“两基”工作全面启动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育洞村两委积极配合,教师们努力攻艰,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利用双休、节假日,走村入户,逐家走访登记,认真核实文化户口册关于边界交叉入学的学生,经当地学校对接后,作了说明动员入学和劝返工作,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全村7 至 12 周岁儿童 449人全部入学; 13 至 15 周岁少年 205 人,入学 100% ;16 周岁以上的青壮年1943 人,其中丧失学习能力的4 人,非文盲1939 人。

2005 年 10 月,验收合格普九”工作的启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而且为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2003 年以来, 国家为育洞学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共计120 万元,新增教师人数21人,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在此期间,初中部先后建起了一幢教师办公楼,一栋学生公寓楼, 一个食堂和一16个蹲位的厕所, 学校范围全部打了围墙,校园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设备、设施趋于完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3 年以来的中考,录取高中30 人以上, 到 2010 年录取高中已达65 人之多, 同时小学部也连续几年均取得优异的成绩,翻开了育洞办学史上辉煌的一页自安装远程教育设备后,育洞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学习运用电脑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上课,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显著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122 次,村民们学到了实用技术,拿到了打开脱贫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激发了村民科技致富的积极性普实”自2007 年启动,国家下拨6 万元实验器材,12000 套图书学校设置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图书分类标签上架,完善借阅制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008年,学校把可容纳3000 观众的看台、球场修整一新,不但有利于开展体育活动,还可供学校和村民文艺演出,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育洞小学创办以来,毕业小学生3100 多人;毕业戴帽初中班学生1600 多人,录取普通高中500 多人、中专(含技校) 60 多人通过高一级学校的培养,考取专科44 人,本科 45 人,研究生4 人育洞办学的历史虽然不长,又历经坎坷曲折从破败的庙宇到现在的砖混结构教学楼,见证了育洞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育洞学校依托国富民强之太平盛世,凭借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之地利,秉承团结奋进、齐心协力之人和,一定能乘着教育改革的长风,扬帆前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