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48KB
约8页
文档ID:438188187
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1页
1/8

篇一: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哲学是什么?有人从字面上来理解哲学“philosophia”,拆开来看就是爱智慧由此看来,一切有关智慧的思考似乎都与哲学有着或多 或少的联系字典里的定义也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 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并寻求其一般规律亚里士多德曾说, 求知是人的天性,而作为“爱智慧”之学的哲学是这种天性中最高的 体现,因为这种天性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为求之而求之可见哲 学研究是无所不包的,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体现本书共分为十二讲,其中介绍了一些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让读者能够对哲学的基本内涵、对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有所了解, 也让读者体会到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在第一讲“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中说到,古代哲学家主要以本 体论、近代哲学家主要以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这让我 联想到了孙正聿在《哲学通论》里说到的哲学的本体论包括三个层 次,第一是终极存在,即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第二是终极解释,即 寻求知识的统一性;第三是终极价值,即寻求意义的统一性所以 哲学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认识哲学本身,即哲学的本质柏拉图对哲 学本质进行了双重规定:一是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哲学认识的 对象,关于它的认识就是人能够拥有智慧;二是哲学源于灵魂对理 念世界的爱。

这种爱不是感官之爱、情欲之爱,二是纯粹的精神之 爱,因为只有精神之爱才能让人独立于感官世界并拥抱理念世界 所以,只有真正纯粹爱思考,爱智慧,敢于不断挑战的人,才能去 追寻到哲学的真 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哲学精神”,即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 又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以及对人的经验加以刨根究底,这样 以后,我们会发现,哲学本身拥有很多的奥秘,它就像一束光线, 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第二讲“万物的本源和统一:巴门尼德的‘存在'”中,作者将巴门尼 德与同时代的老子关于存在于非存在的问题作对比,在老子看来, 作为“非存在”(无), “道”是“存在”(有)的源泉, “存在”(有) 从一化为二、从二化为三,再化为万物,从而是变化的;在巴门尼 德看来, “有”不能从“无”中生成,或者说, “有”只能生成“有”,而“无”只能生成“无”,“存在”是不动和不变的将老子与巴门尼德的 学说作比较,我们会发现老子的学说建立在通过感官而给予我们的 世界的基础上,而巴门尼德的学说建立在通过理智洞察而被我们把 握的世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老子通过感性观察发现,世界是由 各种不同的持续变化的事物组成的,它们变化与生成的原因也就是 “道”,与此同时,巴门尼德通过理性却发现,从本质上讲,由不同 事物组成的世界其实是唯一者,那就是“存在”本身。

从中我们便可 发现,老子的哲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即“格物致知”或“天 人合一”,而巴门尼德哲学体现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即以获得知 识和真理为思想目的更为准确的说法也就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 式更侧重于“求善”,而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求真” 在第三讲“用语言创造善的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作者对柏拉 图的《理想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柏拉图要用语 言创造一个善的国家,他用语言所创造的这个国家在现实中或许并 不存在,但却可以作为国家的样板供现实的国家参考,或作为其衡 量自己是否正义,是否合法,自己的人民是否幸福的标准所以柏 拉图不仅对理想国家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探讨,而且还就国家的方方 面面,如生育、教育、道德、民主、宗教、性别、共产、独裁、专 政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设想其中有些设想在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他所讲的老有所福的问题,但他的有些设想却让人觉得可笑或 不人道,例如他的妇女儿童共有的想法,是大多数人所不赞成的在本讲最后,作者还将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作比较,他认为柏拉图 和孔子都强调社会的和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本分不过,从 中也可发现两者的差别,那就是,柏拉图从社会分工出发,更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孔子则从人际关系出发,更强调人的人伦角色。

由 此可见二人的在强调社会和谐时所看的角度不同在第四讲“存在的根据及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提到黑格尔 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很高,他说:“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 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领域有所 成就,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文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靠个人天赋,另一方面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培育也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敢于对老师的理论进行批判的人,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他挖苦他的老师像一个不会计算少的 数目而只会计算大的数目的人,因为本来存在的只是现象界的事 物,柏拉图偏要用与这些事物相对应的理念来解释这些事物存在的 根据通过在这些事物上增加理念的数目,柏拉图就把简单的问题 复杂化了不过亚里士多德受到他老师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他 在形势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说明他和自己老师的思想仍有一种藕断丝 连的关系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念是既有 批判也有继承的对于西方哲学十二讲的阅读我想我现在也仅仅只是在管中窥豹,只 是很局限的了解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一些思想,至于对这些思 想的影响我认为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整体的思想把西方 哲学的长河和它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结合,用西方思维的去了解, 也许才能更好的认识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智慧。

对于《西方哲 学十二讲》这本书我还会继续去研读,发现更多的疑惑并丰富自己 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发展 自己的意识,更好的去指导实践篇二:读书报告】读一本与本课程有关的课外书 并写 一 篇 读 书 报告一、具体要求:1、 介绍著作基本概况:著作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姓名、出版社以及出版年月)以及主要观点等(20%)=J2、 你认为该著作中最有价值的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不少于三处, 要注明页码)及其原因30%)3、 对该著作的总体评价以及读后启示(50%)4、 文末必须注明姓名、专业、学号,上课的具体时间5、 全文不少于800字完成以后可以传到老师邮箱:yujiand@ 截止时间为 6月 5日5、该读书报告成绩为本学期总成绩的 25%二、阅 读书目及范围(举例)(1)原著选读: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哲学著作选读》、《马列哲学著作选读》(2)名人传记:如《马克思传》、《列宁传》、《毛泽东传》、 哲学家毛泽东》、《黑格尔传》、《康德传》《论培根》等名人传记(3)哲学史:如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西方认识论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如黑格 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4)世界各国哲学:如法国哲学、英国哲学、印度哲学、英美哲学 康德哲学、尼采哲学;(5)应用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艺术哲学、科学 哲学、宗教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语言哲学、生态哲学、发 展哲学、历史哲学、人的哲学、哲学与人生、心灵哲学、批判哲学、 生物学与哲学、物理学与哲学等。

1. 《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2. 《听大师讲哲学—活着究竟为什么?》吴光远 著 中国民航出版社 2006 年版3.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欧阳谦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4.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陶德麟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5. 《生态哲学》余谋昌 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6. 《文化哲学》许为民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7. 《哲学与人生》(台)傅佩荣 著 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8.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本是编写组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9. 《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冯之浚 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10. 《全球化的悖论》 俞可平 黄卫平 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11. 《全球化与中国》胡元梓 薛晓源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rLrt版12.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 .贾德 著,萧宝森 译 作家出版社(欧 洲畅销书)课 程讨 论 一、基本要求: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2. 小组长负责讨论,确定讨论时间、地点,并通知小组成员参加讨论。

在讨论中做好点名登记工作3. 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并把发言的原始记录送交老 师记录稿包括:讨论会的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和每位 参与讨论者的发言要点推荐一位同学负责在课堂上作汇报发言4. 老师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各小组的准备情况,安排各小组在课堂上 发言的时间5. 每次小组汇报发言结束后,由全体同学为这个小组现场打分然 后,下课后,由各小组长(或有小组长指定一位代表)一起统计总 分,并计算出平均分这个平均分,就是该小组每一位同学该学期 课程讨论的最终成绩6. 课程讨论的总成绩为本学期总成绩的 15%,即 15 分不参加讨论 的该成绩为零分二、讨论题目:1. 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 (对立统一规律理论说明)2. 是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还是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 (对立统一规律理论说明)3. 是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 客观世界及其各种事物如何才能被人类正确认识?(认识论原理 说明)5. 非理性因素与科学创造的关系如何?(哲学与心理学原理说明)6. 如何理解“企业家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 ”对于企业家来说,是 经济利润第一,还是社会责任第一?(哲学的价值理论)7. 创新的哲学内涵及其我们的选择8. 互联网的利弊风险与我们的选择(主体与客体、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原理说明)9. 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哲学价值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说明)10. 如何看待并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 存在、经济全球化理论说明)【篇三:关于暑假读书】关于在全市广大教师中开展暑假读书活动的通知锦教办〔2011〕63号关于在全市广大教师中开展暑假读书活动的通知为引导教师学习经典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提 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养成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好习惯,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各学校教师中开展暑假读书活动,现将有关事 宜通知如下: 一、读书活动目的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人类进步的 阶梯。

读书,是教师人文素养修炼的方式,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的重要途径,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知识,还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和 生活品质,读书应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此次读书活动目的主要是:1、在全体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教师探求知识、崇尚科 学的精神,鼓励教师不断拓宽知识 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 师专业化发展和师生共同成长在读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研 究氛围,引导教师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提高 教师探究能力和文化素养2、引导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为培 养创新型、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在读书活动中,实现教师有效积 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 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营造教师精神文化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学习之本,立教之根, 生存之道,引导教师在读书中增长智慧,修炼人格,为追求事业成 功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在读书活动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 的氛围,使教师朝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