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拼音版《听弹琴》原文翻译赏析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21KB
约5页
文档ID:252054532
古诗词拼音版《听弹琴》原文翻译赏析_第1页
1/5

古诗词拼音版《听弹琴》原文翻译赏析 《听弹琴》拼音版 líng líng qī sī shàng ,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gǔ diào suī zì ài , jīn rén duō bù tán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翻译】 七弦琴奏出凉爽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特别宠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听弹琴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圆满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充满于字里行间的孤独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好像也与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奇妙境地,一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别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奇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假如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地,那么后两句就是谈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有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四周少数民族文化沟通频繁,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内地,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观赏和欢送,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究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欣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斥,人悉冤之——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有,无人赏识,正犹如古调高雅,却不被观赏,人多不弹一样。

有人就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的不合时宜从刘长卿的作品中,确实可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此诗咏听琴,其实是借此寄予一种孤芳自赏、不苟流俗的情操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圆满与清寂 扩展阅读:刘长卿人物生平介绍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非常剧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仆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承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受过刘展之乱,原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由于性格刚毅,得罪了鄂岳观看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

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全都,足消人疑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着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 河间也许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行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始终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受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