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道德经-老子的智慧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50KB
约47页
文档ID:421658721
解读道德经-老子的智慧_第1页
1/47

第一章做事智慧 曲则全者 原文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 不自觉得有见识,才干见识分明不自觉得是,才干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才干大功告成不自高自大,才干得以长进 正由于与世无争,因此天下没有能与之竞争的 古人说“委屈反能保全”,怎么能是空话呢!的确能使人得到保全 注释 ①“不自见,故明自见”是自我体现明”是显露出来句谓,不自己显露才干显露 “不自是,故彰是”是对的、对的的意思彰”是明理句谓,不自觉得是才干明理 “不自伐,故有功伐”是夸耀,“功”是功绩句谓,自己不吹嘘,人家才会觉得你有功绩 “不自矜,故长矜”是骄傲自大长”是人们以你为长句谓,不自高自大,人们才乐意听你的,让你为长 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句是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总括,意思是说,这些例子足以阐明,自己去争就都争丢了,自己不争反而均有了可见,正是由于不争,因此天下没有哪个人能与你争。

解析 老子觉得“自我”的体现全在“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一种人只有做到不自夸,也不损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一种人如果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也就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一切都能做到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她们不会与人进行残酷的你争我夺,始终和大道合为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知大道的人也就拥有了宇宙万物,尚有什么要争夺的呢? 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不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 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这是不与人争夺的成果 委曲求全是一条智慧的处世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 故事 萧何委屈保全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她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她可以佩剑沉着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高为相国,封地增长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她的警卫 朝中大臣无不向她表达祝贺,只有一种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因此给你增长封地、设立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赂,并非是对你的宠信。

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快乐 萧何觉得她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快乐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多次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觉得皇帝出征在外,她便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办粮草,输送前线,犹如她近年来所作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紧张足下名声太大,对她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牢骚?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 萧何听从了她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快乐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她说:“你自己解决去吧!” 低头无妨 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她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她一边不住地用手揉,一边看着比正常原则低矮的门 出来迎接她的前辈看到她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种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

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作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谦逊列入她毕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在厚重结实的“门框”前面,临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减少人格,更不表白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措施和智者的体现 能屈能伸,刚柔兼济,历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期的昂首,正如临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的迈进《解读道德经-老子的智慧》 做事智慧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② 图难于其易,为不小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③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译文 做那些别人还没察觉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看待她人的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筹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沉着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因此可以成就大的功业容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某些,因此最后不会遇到困难 注释 ①为无为,以“无为”为“为”事无事,以“无事”为“事”味无味,以“无味”为“味这三句都是未雨绸缪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等闹大了才去解决无为”是还没有做此前无事”是还没有发生事此前无味”是还没有散发出气味此前全章都是在论证这个观点,全章要阐明的内容就是这三句的内涵 ②大小多少,大其小,多其少;换言之,即对小者少者,要当作大者多者看待,不能掉以轻心 “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德指恩德,是用给人恩德的做法去回报别人的怨恨这也是提前清除大祸的做法 ③图,谋作,起也,始也 解析 老子觉得:无为的含意,其实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掺杂进自身的主观意志在内,不要妄图用自身的主观意志去变化事物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什么事也不做可以不把自身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行为之中,也就做到了自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在讲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

老子在这里主张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以德报怨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妥协和调和的世界观,老子的哲学实际就是一种调和的哲学,老子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的但老子也看到世间之事客观上永远无法逃避矛盾与斗争的存在,因此她但愿把矛盾与斗争从剧烈的对抗拉回到相对平和,但愿矛盾与斗争在其刚刚萌生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小心的做事而不产生新的矛盾与斗争 “为无为味无味”,说的是处世的一种境界每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你只要找到客观规律,不需要你在主观上强加什么,你只需要去“发现”和“明白”,然后找出恰当的解决措施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实现事业要从细微入手天下的难事,必须沉着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入手,因此善于做事的人历来不自觉得大,因此能成就大事容易的允诺是局限性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因此聪颖人碰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因此最后反而没困难 老子这种解决困难要从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的要着眼于细微的措施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问题太多困难太大,那么,不仅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还会丧失诸多发展机会。

最佳的措施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着手,这样大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 故事 王剪谨言慎行 秦始皇将要攻打楚国,先询问年少气盛的将军李信:“我想要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人?” 李信问答:“最多但是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你真的老了,怎么这样胆怯?李将军果然年轻勇敢,她的话很有道理 秦始皇任命李信为统帅,派给她十万军队;王翦因不被信任,称病辞职,退休于频阳 不料李信勇而无谋,导致秦军全军覆没秦始皇万般无奈,亲自骑马来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由于没有采用将军的意见,李信果然辱没了秦军据说目前楚军日渐向国内进逼,将军虽然有病,难道忍心置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推辞道:“老臣既衰且病,请大王另择贤将 秦始皇说:“你别推脱,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王翦说:“大王如果迫不得已而一定要使用老臣,臣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这一回答应得十分痛快:“一定按将军的意见办 于是,王翦统率了六十万大军,秦始皇亲自送至咸阳郊外王翦在出发前,向秦始皇祈求大量田园房宅的赏赐秦始皇说:“将军快出发吧,你还怕会受穷吗?” 王翦说:“为大王统兵打仗,有再大的功绩也不会封侯,因此趁着目前大王还用得着臣,臣也好及时求得田园等赏赐以传给子孙。

秦始皇大笑王翦出发已走到了潼关,还先后五次派使臣回来祈求赏赐有人不解地问道:“将军求赏也未免太急了点!” 王翦说:“你们哪里明白,秦王心地狭窄而又多疑,如今她倾全国的兵力交付于我,我若不为子孙祈求田宅,岂不令秦王怀疑我吗?” 应聘的成果 有两个大学生前去同一种公司应聘同样的业务经理职位,老板看了两人的简历,她们都非常优秀,名牌大学毕业,专业也对口,因此一时难以取舍转念之间,老板问了个问题:如果你被录取,一年可为公司带来多少销售额?有多少利润?” 第一种人拍着胸脯回答:“我有信心每年为公司带来1000万元的销售,利润率在50%以上 第二个人则回答:“本人估计能给公司发明200万元的销售,至于赚钱嘛,大概在20%左右吧,但也不也许亏本,亏本保证不超过5% 成果第二个人被录取了老板这样解释:两人都算得上是高才生,笔试的成绩也差不多,但是第二个求职者的回答简朴明确,数据相对比较实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也许性比较大,而前者明显在自我炫耀,夸张其辞,几千万的销售额难以达到不说,目前这市场行情哪能保证50%利润空间,而没有亏本的风险呢?《解读道德经-老子的智慧》 做事智慧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②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 局面安全的时候容易控制,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之前预先做好解决,在没有形成动乱之前加以治理 注释 ①安,稳定,指末乱之时持,维持兆,始,萌发谋,筹划,指对付而言脆,柔脆,指细微之时泮,散,消除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