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蔡敬民笛艺研究

f****u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70.96KB
约31页
文档ID:108488927
蔡敬民笛艺研究_第1页
1/31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蔡敬民笛艺研究 姓名:杨美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乐器演奏 指导教师:蔡敬民;杨易禾 20090415 I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最早的竹笛教授蔡敬民先生,在竹笛创作、表演、教学和乐器改革领域都 卓有影响和深远意义 他还是较早对竹笛演奏符号进行规范化的演奏家之一 目前相关 研究的内容体系尚不够完善, 大多停留在言说、 记事与单一曲式分析层面, 故笔者认为, 探究蔡敬民先生的笛艺,需要涉及演奏风格、创作特点、教学、乐器改革诸多领域,形 成并完善研究的体系 有鉴于此, 本研究选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蔡敬民先生的笛艺做了系统的探究 一是 蔡敬民笛曲的演奏风格蔡敬民的演奏风格基于中原音乐文化,南北兼融,淳朴真挚, 音色甜美,极富表现力又因受江南丝竹的耳濡目染,增添了儒雅优美的气质,其舞台 风格潇洒豪放,技巧高超,极具感染力二是蔡敬民先生的笛曲创作 《上游曲》 、 《到 农村去》 、 《金陵游》 、 《淮河换新装》 、 《水乡赞》 、 《春光协奏曲》等大量的竹笛与新竹笛 独奏曲,题材丰富,个性鲜明三是蔡敬民先生的竹笛教学他培养了不少专业演奏、 教学人才,桃李芳菲,为中国笛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蔡敬民先生的竹 笛改革蔡敬民致力于竹笛十二平均律化的研究,70 年代初期,开始借鉴西洋木管乐 器机械系统原理,成功研制了新竹笛,此后,着手创建新竹笛演奏与教学体系 关键词关键词:蔡敬民;竹笛;新竹笛 II Summary of Content Mr. Cai Jingmin, the pioneer professor of bamboo pipe in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reation,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of bamboo pipe and the innov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He i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performers who has made the perform symbols of bamboo pipe standard.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or is not very perfect, and I think that we should deal with his style of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of creation, teaching of bamboo pipe and innov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fessor’s accomplishment. In this article I will research into the professor’s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style of performance. His style, which is based in the musical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is simple and hearty, rich and colorful. At the same time he plays the bamboo pipe with exquisite technique, and the audiences are always moved by his performance. Seco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reation. His works deal with many kinds of subjects,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hird, the teaching of bamboo pipe. He devotes himself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mboo pipe performance. He has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some of them have become famous in and abroad. Fourth, the innovation of bamboo pipe. He began to study the Equal Temperaments and the woodwind instrument of the west in the early 1970s, and managed to invent the new bamboo pipe. From then on he began to set up the system of performing and teaching of the new bamboo pipe. Key words Cai Jingmin; bamboo pipe; new bamboo pipe 1 蔡敬民笛艺研究蔡敬民笛艺研究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蔡敬民(1939.12.20~ ) ,江苏省沛县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蔡敬民 9 岁学习竹笛,1952 年考入徐州二中1958 年以自己创作演奏的竹笛独奏 曲《上游曲》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张志华、王宗衡学习长笛和江南丝竹(竹 笛)演奏1960 年 5 月~1961 年 10 月,师从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王铁锤学习北派竹 笛,在此期间还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戴宏威、徐源学习作曲技法与音乐理论知识1962 年毕业并留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在教学与演奏实践中, 蔡敬民开始了竹笛十二平均律化的研究 1959 年成功研制了 十孔笛,1964 年,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观摩音乐会,与笛界名家赵松庭同台演出 音乐会上即以十孔笛演奏《上游曲》 、 《到农村去》 70 年代初期,开始借鉴西洋木管乐 器机械系统原理,成功研制了新竹笛,在音乐界乃至学术界迅速引起反响,此后,又着 手创建新竹笛演奏与教学体系, 1974 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笛子与新竹笛演奏法》 , 1977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新竹笛及演奏》 ,发行 85000 册,五年后,由香港三 联书店重印 5000 册,在东南亚和美国等地区发行1978 年获得江苏省科学大会科研奖 及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获中国文化部“科研”奖。

1979 年 4 月 14、15 日蔡敬民竹笛独奏音乐会在南京公演,引起轰动,这是近现代 以来中国竹笛发展历史上第一次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1980 年 7 月 22 日,由中国音乐 家协会、中央乐团联合主办的蔡敬民竹笛独奏音乐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礼堂公演(北 京音乐厅当时正在翻建) ,文化部、中国音协领导及竹笛演奏家冯子存、王铁锤出席了 音乐会, 《人民晚报》 、 《北京晚报》均有报道,蔡敬民的演奏被誉为“南北兼蓄,独创 一格的新流派” ( 《北京晚报》 ) ,此后,蔡敬民又先后在全国各地公演竹笛、新竹笛独奏 音乐会 1982 年, 蔡敬民任南京艺术学院竹笛演奏与教学研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同年 《蔡敬民笛曲选》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1989 年, 《蔡敬民笛曲选续集》亦由人 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 2 1985 年~1990 年间,蔡敬民多次出访亚、欧、非地区数十个国家1990 年,受港 英政府邀请,参加香港艺术节和“大师班”讲学,期间,受到英国总督接见,并获得艺 术节金牌1998 年、2004 年先后在日本神户和大阪举行“蔡敬民蔡爱琴亲子音乐会” , 之后,又应日本政府的邀请参加了日本第五届中国音乐节获奖者音乐会,受到日本民众 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2005 年 8 月,再度赴日本交流演出 蔡敬民的演奏风格基于中原音乐文化,淳朴真挚,又因受江南丝竹的耳濡目染,增 添了儒雅优美的气质,在得到冯子存、王铁锤等北方演奏家的真传后,又添热情奔放的 特点他的演奏音色甜美,极富表现力;其舞台风格潇洒豪放,极具感染力 蔡敬民创作了大量的竹笛与新竹笛独奏曲,如《上游曲》 、 《到农村去》 、 《金陵游》 、 《淮河换新装》 、 《春光协奏曲》 、 《水乡赞》等,这些作品进一步探索了竹笛演奏南北方 风格融合的途径,同时,也更大程度上发掘了竹笛这一乐器的表现力蔡敬民还是较早 对竹笛演奏符号进行规范化的演奏家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的竹笛教授之一, 他也为中国竹笛演奏事业和教学事业培养了不少专 业人才,如杨寰基(江苏省歌舞剧院演奏家) 、叶红旗(现任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 刘强(南京艺术学院讲师) 、王晓俊(南京艺术学院第一位竹笛演奏硕士,现为南京艺 术学院讲师) 、赵宴会(南京师范大学竹笛副教授) 、周楼胜(广西师范大学竹笛教师) 、 吴璇(空政歌舞团一级作曲家、演奏家)等 蔡敬民教授执着、钻研,一生致力于新竹笛的研究与推广虽说音乐界对其褒贬不 一,以至他和其他音乐家们格格不入,但是他对竹笛与新竹笛的研究、改革、创新的精 神,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佩!也正是他的这种执着精神才有了他对“新竹笛”的开 发与研制。

他看到了竹笛这件乐器本身的缺憾与不足,使他萌发了改革传统六孔笛的决 心,并最终研制出“新竹笛” 虽说“新竹笛”至今未能成功推广,但“新竹笛”的出 现给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与发展以极大的启发, 在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上也将会记上浓 墨重彩的一笔 按此笔者想到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性格尖锐, 在当时的音乐界的口碑不佳, 但是他的音乐仍然被当时及后人们所崇敬! 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本文对蔡敬民教授笛艺的研究起到学术与竹笛教学理论的宏观意义, 以及竹笛艺术 发展史上都有一个文献和史料的作用尤其是他的乐器改革,在中国竹笛发展史上有着 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中国的竹笛由最早的骨笛(1987 年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 今大约 8000 年的历史)到现在的六孔笛,其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一是材质的变 3 革,由骨质改为竹质;二是“贴膜变声” ,增大了音量改变了音色20 世纪中叶,中国 音乐快速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大型音乐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竹笛也迎 来了第三次变革众多的演奏家、竹笛制作家们对竹笛进行了改革,但是大多数只是在 竹笛上钻孔或将两只或几只竹笛捆绑在一起以达到转调等演奏的需要。

蔡敬民想到借鉴 西洋长笛的机键装置研制出新竹笛 西洋长笛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9 世纪德国 长笛制作家、演奏家波姆对长笛进行了改革,在 1847 年波姆经过若干次实验制成了更 符合科学原理的长笛,至此,波姆式长笛便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波姆式长笛也促 进了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木管乐器的改进很多人认为“蔡敬民的新竹笛不就是在 竹笛上加上长笛的机键吗”?笔者认为,在许多的竹笛改革家中却只有蔡敬民一人想到 借鉴西洋长笛的机键原理并研制出新竹笛, 这在中国竹笛史上的贡献与意义是非同一般 的,无论新竹笛的推广结果如何,它在中国竹笛史上一定有它的意义在笔者研究蔡敬 民笛艺以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笛艺进行过研究,如黄山学院胡亮的《浅议“新竹笛”的 改良》 、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孙明钰的 《新竹笛改革及其进一步完善的思考》 、 耿涛 《情 景交融赞金陵》 、胡亮、王延泓《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 家蔡敬民》 、苏忆《 “魔笛”蔡敬民二三事》等,这些文章或分析他的乐曲,或介绍他的 经历,或评议他的新竹笛等,却无一人对他的竹笛艺术做到全面梳理笔者经过一年深 入的向蔡老师学习笛艺,在学习与相处的点滴中总结了他在笛艺方面的一些贡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