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文言教学的误区一、初中文言教学存在的失误当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过高,难度过大,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违背教学大纲精神老师视之如拦路虎,学生学之味同嚼蜡其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理解过于透彻老师们在文言实词及虚词讲解中,旁征博引,天花乱坠,而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文言虚词虽然是教学的难点,但早已不是教纲规定的重点,完全抛开固然不可,字字落实也不可嘉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呤诵自行体会,培养语感,教师适当讲解,紧扣课文要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表达作用2、翻译生搬硬套,字字落实文言翻译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况且文言与白话之间毕竟难以一一对应初中学生,能理解文句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也就算达到 了教学目标,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准确无误的翻译就失之于枯燥呆板,使一篇生动形象的美文变成一堆死气呆板的文字,而愉悦的欣赏变成了机械的语言操作,最终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望而生畏,此所谓断章取义而支离破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分析变成了语法分析在文言教学中,充斥着大量术语:“通假字”、“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认为不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便花大量时间来介绍语法知识,难怪文言教学时间往往大大超出教学安排,以至侵占现代文教学时间和精力。
二、失误之因1、深入透彻把握教纲要求早在1992年《教学大纲》就规定了:“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些基本课文显而易见,教学大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程度上都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难度,注重了朗读背诵及对基本内容的了解,而对实词、虚词的含义,对文言文句式及翻译不再作要求2、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传授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而照本宣科,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恰似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规律3、死守传统的串讲模式老师在传授中违背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规律,更加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死守传统串讲模式,一个字一个词的挖掘,由字而词,由句而篇,使一篇优美的文言文赏析变成了简单的填鸭式硬灌,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能动性,当然会没有兴趣而导致事倍功半结局三、走出误区纠正以上偏差,关键在于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尽量少涉及文言语法等内容,切忌将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教材中文言文占20%,课时安排和训练比重也应以此为依据不可随意加码此外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训练1、重视朗读呤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呤”叶圣陶老先生也特别强调文言文要呤诵,他说:“呤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2、重视基本内容的整体阅读在朗读呤诵的基础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和情感以及文章章法,这就是常说的整体阅读,这些教学内容是翻译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初中文言教学中各位同仁应予以加强作者:刘翔单位地址: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中心学校联系:138810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