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柞蚕的人工饲养和发展初期1清乾隆年间,经过地方官的倡导,XX省柞蚕放养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蚕工的出现即是明证,柞蚕放养已经成为河XX县区一项新兴的农村副业随后,XX省放养柞蚕发展迅速,以南召发展速度最快XX县区,“山茧,召邑山皆放蚕,食栎叶,每岁春秋二季[10]县境四周有养蚕之坡五六十处,呈现出“槎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的景象[11]当地村民还利用柞蚕茧进行缫丝织绸,以朴实而著称南召“茧绸,无花,不及____兖、沂等处,惟朴实可取[10]后来,XX县区的放养柞蚕之法传入XX县区、泌阳等地乾隆年间,XX县区不仅生产家蚕(bombyxmori)茧,而且还出现柞蚕茧(山茧)茧,饲桑叶曰茧,饲槲叶者又名山茧[12]当时XX县区有数个集镇以经营柞蚕丝而出名孙店,县南160里,山坡多槲,放蚕收茧,皆东省人经营;东村,孙店东10里,南山民务本勤农,放山蚕,织白茧紬,生计颇裕,紬子村有延师读书者[12]道光年间(1821—1850年),XX县区也出现放养柞蚕,缫织为绸的现象山茧绸:山蚕食栎叶、橡叶结茧荒陂,取丝为紬,其质坚韧[13]农民知道放养柞蚕有利,以致出现为了放蚕而各自争利引起诉讼的现象。
民各争伐木,侨居者又欲私占,遂致争讼不休”[14]的放蚕高潮道光年间,当地蚕民开始规范蚕坡的发展和利用道光十二年(1832年),XX县区邑候令公号召蚕民修建蚕姑祠于齐家堂,并贴出告示,对放养柞蚕进行管理和保护清朝中期,柞蚕放养才开始取代家蚕成为XX省蚕业经营的重点[15]为了更好地规范和鼓励柞蚕放养,XX省地方官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同治十三年(1874年),XX县区邑候丁公,在南石庙兴建先蚕宫,并议定《蚕坡章程》光绪十年(1884年),XX县区邑候在合乡齐家堂制订蚕坡章程刻诸于石,其内容为“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丰、撙节草木”等5条[11]另外,当时____布政使还晓谕山民,督促凡有山场荒地而无树木的,今后要多种橡树、槲树、栎树等,使家家有柞蚕可以放养,如有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槲叶宜蚕,既有成效,豫各属近山之处颇多,自宜一律督饬考求以兴民利,一年以内,能育出茧至百斤以上者,官给红花,以资奖励[11]2柞蚕业的兴盛与衰落2.1柞蚕业的兴盛期33XX省柞蚕业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和豫南的山地及丘陵,大体在京汉铁路以西的各县,以伏牛山区汝州府的鲁山和____府的镇平、南召、舞阳、方城等县为最。
山阳之镇平、南召、____、内乡,山阴之鲁山、XX县区、伊阳皆产山丝或茧[16]据1929年《____新志》云:“伏牛山脉以南各县,山多田少,如南召、鲁山、镇平、____、内乡、淅川、方城、伊阳、临汝、密县、泌阳、确山、商城及____(黄河以北)之林、涉二县,居民多植栎饲蚕[17]当时____柞蚕放养区域大多位于山多地少拥有柞树资源的地区,“因各县山岭起伏,耕田减少,农民多于山坡植柞,以饲养柞蚕为业[18]清末民初,XX省柞蚕业发展比较迅速,主要表现为柞蚕生产逐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模式XX省柞蚕蚕坡数量逐渐增多,柞蚕放养的户数和人员十分庞大,柞蚕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7年,豫西南地区柞坡数量日见增多,其中以方城、____、镇平为最1904年,与____接壤的南河店、陡岭、三岔口、石门、北官寺、状元川等不生五谷之地皆多种柞树,叶量增加数倍1925—1926年,宛属地区年产柞蚕茧达5000t之多[11]从乾隆年间至____年间(1736—1936年),XX县区柞蚕放养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乾隆年间,XX县区有专用蚕坡56处,槎坡(柞树和杂树混交)30处咸丰年间(1850—1861年),XX县区境内柞蚕丰收利大,山民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光绪二年(1876年),全县放养柞蚕达3万筐(0.5~0.6kg柞蚕卵孵化的蚕为1筐)以上,产丝100余t;1921—1931年是XX县区柞蚕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年均放养量为6万筐,产茧近4000t……蚕农达17230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65%[19]。
1924年左右,____柞蚕放养户数位居全国第1,有接近3.5万户放养柞蚕[20]清末民初是XX省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柞蚕丝产量也说明了这一点光绪末年,柞蚕丝产量已经相当丰富以来增长更快,以1921—1931年为柞蚕丝生产和出口的最盛时期柞蚕丝以鲁山、南召两县产丝量为最多,光绪初年,鲁山、南召柞蚕丝产量各100t;1921—1931年,鲁山年产丝250余t,南召亦约产丝200余t[21]其次为镇平、____,光绪初年均柞蚕丝产量约为25t,1921—1931年最盛时期分别为30~35t、25~30t内乡柞蚕丝产地为所属北部山地,光绪初年柞蚕丝产量20t,最盛时期亦不过20余t方城、临汝、XX县区、宜阳等县柞蚕丝产量均甚少,光绪初年,方城约有7.5t,临汝、宜阳、XX县区合计为25t;最盛时期方城为10t,临汝等3县计约30t全省柞蚕丝产量,于光绪初年间,年约300t,迄1921—1931年间,曾达年产柞蚕丝650t的最高额[21]清末民初,XX省柞蚕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柞蚕茧和柞丝绸产量都十分可观,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当时XX省平均年产柞蚕茧约15亿粒,仅次于XX省和XX省,居全国第3位[22]。
清朝末期,XX省柞蚕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柞蚕茧收获量大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柞蚕缫丝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三年(____7年),____县“今年春异常丰收,上等者收茧每筐在两万粒以上……今岁一年所收,可抵往岁四年,故山中居民踊跃争先,无不比户蚕缫[23]”XX县区“以山丝产为大宗”[24],1921—1931年,XX县区利用上百万亩蚕坡,每年养柞蚕2.5万筐左右,全县年产茧2000t,年产丝120t[25]有学者研究指出:1926年前后,整个豫西南地区的柞蚕茧产量多达8000t左右,其中南召和鲁山两县的产量占据豫西南地区总产量的80%以上[26]就____全省而言,1920—1931年间,XX省年产茧约达30亿粒,产丝1000余t,产柞绸25万匹,经____输出,价值____年达500余万两,占全国柞蚕丝的65%[27]XX省柞丝绸物美价廉,被国际市场誉为“珠光宝石”,大量销于英、美、法等国,每年的销售额约值____400万两,占出口总数的65%[26]20世纪初叶,柞蚕丝价格不仅低于家蚕丝的价格,也低于毛呢绒等纤维织物的价格据1934年《____大学学报》记载[28]:“当时野蚕丝(柞蚕丝)每50kg价值约200~400元,家蚕丝每50kg价值约800~1000元,毛呢绒每50kg价值约600~1500元”。
据《XX省____年刊》云[29]:“____一带,及豫西鲁山等县,山岭重叠,居民多植柞养蚕,每年丝绸之行销国外及各埠者,为数甚多20世纪20年代,“XX省共有柞丝绸织机2000多架,每年产柞绸30万~40万匹柞蚕丝交易最盛时,鲁山丝行多至300余家,每年输出柞蚕丝达100万金南召的李青店,方城的拐河镇,镇平的石佛寺,均为柞蚕丝交易中心,输出价值均在50万~60万两左右民初尚有丝行100余家,银号70~80家;____,1926—1927年,有丝行70余家[30]“____所产茧绸无浆粉而光泽充足,较____产者为佳,全省织机约2500架,年产柞绸在40万匹左右,每年出口约150t(柞丝绸),其重要生产地为汝州、鲁山、南召、镇平等处[31]XX省柞丝绸比较优势比较明显,丝绸质量要比XX省柞丝绸为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豫产府绸,因有色泽光亮,丝质柔韧之特点,加之内地工价较贱,成本较轻,故颇得外洋之欢迎,运销地点,遍及欧美及地中海各口岸[32]2.2柞蚕业的衰落期7“受抗战影响,损失颇钜,生产大减……豫省西南各县,则去年所产,除运销西北外,已有数千匹运销出口;因蚕种缺乏,织工久疏,故数量既少,品质亦较战前所生产者低劣。
[32]____战争爆发之后,XX省柞蚕业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很大清末民初时期,XX省拐河县一带有织绸机器3000余台,可是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略XX省之后,拐河县的织绸机器仅剩200余台[33]1912年“____XX县区从事织绸生产有8000多人,织绸机器3万多架”,“九X;一八”事变后逐渐减少,到1932—1934年仅剩织绸机器300余架,织绸工匠1000余人,丝绸输出由以前的3万余匹减少至1万余匹;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XX县区每年“仅产丝绸4000余匹,衰落已达极点”[34]1938年日军直接侵略XX省后,交通运输中断,XX省柞蚕业既不能向外购买优良蚕种,又不能向外销售柞蚕丝制品,XX省柞蚕业遂衰落不振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内地的交通线而发动豫湘桂战役,使得XX省几乎全境沦陷,柞蚕丝产地也落入日军之手,蚕农大量逃亡,导致柞蚕丝产量急剧下降2年之后,国民____破坏____和平谈判会议精神发动内战,使得中原各地又成为内战重要争夺区域,柞蚕丝产量不仅没有恢复,反而跌入低谷至1946年XX省柞蚕丝总产量约为84.3t,只有1921—1931年年均产量(650t)的,约占1941年总产量(198.6t)的不到[32]。
战争胜利之后,XX省柞蚕丝业衰落程度可见一斑63柞蚕业发展对XX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增加了劳动就业率6首先,近代柞蚕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XX省农村中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对天灾人祸的抵抗能力据光绪二十三年(____7年)《农学报》记载:____汝州之XX县区一带,向产土蚕,自能成茧,居民取以缫丝,售与行户,行户售与外来商人,其每年得丝之数,自400~500t不等[35]西南伏牛山、嵩山和崤山互相蟠结,五谷的出产很少,而且当地气候土壤都适于柞树的栽植,所以当地的人民都以栽植柞树以及桐树、漆树等为收入来源,柞蚕事业也因此特别繁荣[36]XX省南召、鲁山等县,均为产山丝区域,镇平之家庭劳工,赖织山绸得以活者,全境每年约有5000人左右,收入利息,每年亦约有20万~30万元不等,周转金融扶助其他商业,裨益民生,实非浅鲜也[37]XX县区“在那里有家庭式的小作场集中经营,颇足为地方自豪,机户有4000~5000家以上……从事织染业的人数估计有7万~8万,相当于全县人口的”[37]“查豫(XX省)西南各县之丝绸工业,在战前曾作为出口物资,已于国际市场建立基础,在抗战期间,又曾替国家生产抗战物资,充实力量。
更忆1929年,____大旱,灾民流徙,产绸区域,因有工业之维持,得度巨厄由此可见该省该项工业之重要[32]3.2带动了农村市场的繁荣8近代XX省柞蚕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专业化集镇的出现,推动了农村市场地位的提升,同时增强了____农村的经济实力乃柞蚕丝重要生产省区,年产价值达600万~700万两(20世纪30年代)以上,其影响____经济,俾益____农村之大,尤非鲜浅[38]正如彭南生所言:“乡村半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出现了与手工业生产相关的专门交易市场[39]石佛寺是XX省XX县区一个以寺得名的集镇,以出产柞丝绸而兴盛1906年石佛寺设立了邮政代办所,因开展丝绸对外贸易,邮局业务量逐渐增加,1918年升格为二等邮局,而该镇所属的XX县区城仍为三等邮局鉴于当时国内以石佛寺为名的地方较多,为了更好地发展柞丝绸业,扩大其社会影响与知名度,在异地外商与本地绅商的共同努力下,从石佛寺邮局开始,逐级上报,后于1930年经国民____批准,石佛寺改称“XX县区”,邮政地图与邮戳同时施行[40]因此,近代柞蚕业对于XX省农村集镇发展的作用至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