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谭嗣同传概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2113嗣同加入戊戌变法5261以下是我能学习网我为大家带来的谭嗣同传概括 3篇,梦想能扶助到大家! 谭嗣同传概括1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2113嗣同加入戊戌变法5261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4102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1653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看法中国要强盛,只有进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看法,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轶事典故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大气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好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谭嗣同传概括2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2113嗣同是戊戌5261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4102起者和领导人,1653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那么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勋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抉择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急速逃往日本,打定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持续主持变法。
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冲突呢? 和谭来比,我们可能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可能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假设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由于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拦变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法再次告成,就务必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留存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结果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成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持续他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
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成兼得而不成缺一,不是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强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假设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气力,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裁减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依旧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谭嗣同传概括3 当谭嗣同抉择为中国的进步事业献身的时候,为制止连累家人,他模仿父亲的口气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借以让清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每看到这个细节,我都有说不出的感动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位列一品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置,提前退休回到老家一天,他路过谭嗣同的遗孀李闰的房外,听见李闰因思念死去的丈夫而禁不住在房中哭泣老人家听见哭声便止步劝到:媳妇不必凄怆,别看我是朝廷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读到这里,我为老人家内心雪亮感到欣喜,我更为李闰的痴情而感动。
李闰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柔关怀的好妻子她和丈夫的感情特别好,在丈夫被杀害几年后,李闰也由于惆怅寡欢而去世 李九莲,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女,一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年龄,仅仅在日记里写下了对文,革的不满,就被残忍地杀害了而出卖她的人,竟是她的男友李九莲的绝命书写到:我只是像一只杜鹃似的啼出血来,又有何用?我向冰冷的铁墙咳嗽一声,还能得到一声回音,而向活人呼喊千万遍,恰似呼喊一个死人!!)顾准,一个被出名作家和学者朱学勤先生称为幸亏有了顾准,才挽回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可耻年头的集体耻辱的人,在身遭不幸的时候,他的孩子像躲麻风病人一样来躲避他,他的老母亲,就住在北京城他的妹妹那里为不连累、影响身在官场的妹夫的前程,他们断绝了和顾准的一切来往顾准有多少次想看看孩子,但都被孩子们拒绝了这对顾准这样一个具有大慈、大悲、大爱的人来说是多么无奈和痛楚啊? 一对夫妇和一个一周岁大的孩子被困在云风突起的雪山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泻,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平日极为简朴而现在却无比艰苦的喂奶动作。
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一点点地消逝三天后,那位宏伟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照旧保持着喂奶的模样挺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一个平凡的模样只要倾注了生命的爱,便可以宏伟并且抵达永恒 遭遇失恋之苦的舒伯特决计不再恋爱,一生也不曾结婚他甚至说,他不再作曲了然而有一天,一个挚友拿着一首小诗,去找舒伯特配曲这首小诗是那个挚友为一个姑娘的生日而写的,不知是经不住劝请,还是割舍不了对音乐的爱,舒伯特还是为这首诗谱了曲挚友拿着这份歌谱回到家里,试奏了一遍,感到分外合意就想请舒伯特本人来演奏一下 舒伯特来到挚友的客厅,奏起那首歌曲,同时轻轻地哼唱这原来是一首爱之歌,舒伯特谱曲时并没有很好地去领会此时演奏却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歌声消散了,舒伯特还坐在钢琴前不动,泪水涌上了他的双眼许久之后他说:我没有想到这首歌竟然这么美这就是《小夜曲》 【谭嗣同传概括 3篇】—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