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70MB
约95页
文档ID:51222080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_第1页
1/95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与定线Date1第六章 选线Date2第一节 概述选线: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 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和 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综合平、 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 上选定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Date3路网规划总体设计选线Date4选线的任务:①确定道路的走向和总体布局;②具体确定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或实地选线,把路线的平面位置确定下来Date5一、选线原则1、路线基本走向的确定要综合考虑 2、注意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 3、与农业相配合 4、考虑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 5、重视环境保护 6、处理好路与桥的关系 7、选线应注意结合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分离式断面的布设Date6基于环保的设计新理念: 1)节约用地 2)原有生态系统连续性原则 3)路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4)保护自然植被原则 5)生态环境恢复原则Date7二、选线的一般方法1、实地选线 2、纸上选线 3、航测选线 4、3S技术在选线中的运用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公路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公路的遥感卫星测设系统(RS) Date8三、选线的一般步骤一条公路路线的选定是经过由浅入深、由轮 廓到局部、由总体到具体、由面到带到线的过 程。

1、路线基本走向的确定 2、路线走廊带的确定 3、确定路线方案 4、选定具体线位Date9第二节 路线方案比选 一、路线方案比选的重要意义二、路线方案比选考虑的因素三、方案比选的方法四、方案比选的步骤五、实例Date101、社会效益 2、技术上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转角数;最小曲线半径数;最大纵坡;回头曲线数;交叉数目……. 3、经济上 土石方数量;桥涵、隧道、挡墙工程数量;征地、拆迁数量;主要材料数量;主要机械、劳动力数量;程总造价;投资成本效益比;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 4、环境影响历史文物、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噪音、尾气、水资源污染 Date11方案比选的步骤:1、收集资料 2、罗列路线可能的方案 3、每个方案调查、分析、计算 4、不同方案的比较 5、确定最佳方案Date12Date13比选结果,第三、四方案路线过于偏离总方 向,较第一、二方案长100~150km,虽能多联 系两、三个县、市,但对发展地区经济所起的作 用不大而且第三方案线形指标较低,将来改建 难以提高;第四方案又与现有高压电缆线连续干 扰,不易解决因而第三、四方案不宜采用第 二方案虽路线最短,但与铁路严重干扰,且用地 较多,最后推荐路线较短,线形标准较高,用地 最省,造价也较低的第一方案。

Date14表6-1 各方案主要指标比较指标单位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第四方案通过县 (市)个29293231路线长 度km1360134715101476其中:新建km133200187193改建km1227114713231283地形:平原、微丘km567677512615山岭、重丘km793670998861用地km21525191320921928工 程 数 量土方104m3382492528547石方104m31237582121次高级路面km25303558244405645大、中桥m/座1542/161802/201057/131207/15小桥m/座1084/57846/54980/521566/82涵洞道97795910911278挡墙m/处735305333099770111960隧道m/处300/1_290/1_材 料钢材t1539196313411469木材m318237190521822619710水泥t30609391593128833638劳动 力万工日1617177317501920总造价万元5401567451895966比选结 果推荐Date15P145Date16图6-2为某公路在作巴、安渡两点间有南、北线两个方 案。

如路线仅系连接强寨、安渡两地,则南线要近23km, 显然直捷得多但从公路网规划需要考虑从安渡通往某市, 则经南线通往某市反而绕远11km,远不如北线直捷两方 案都有积雪问题南线垭口海拔为3000m,北线垭口海拔为 3300m南线积雪虽较北线薄,且距离短,但越岭地形较 陡,需要展线 6.5km,积雪难以处理同时南线越岭段东侧 有一段线形指标低,工程集中,且有岩堆、崩塌、风积沙等 病害需要处理而北线沿线地形平坦,越岭不需展线,线形 指标较高北线另一有利因素,是全线均有旧路或便道可以 利用,其中作巴至江寨的旧路,略加改善即可达到新建标 准,比南线(几乎都是新建)工程要省些,施工也较方便 综合上述分析,推荐北线方案Date17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平原地区:除指一般平原外,还包括山 间盆地、高原平坦地形等地面起伏不 大,自然坡度3°以下的地区Date18一、平原区特点1、纵坡平缓 2、江河湖泊多 3、城镇密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Date19二、平原区路线特征1、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平、纵、横的几何线形很容易达到标准 2、路线布置主要考虑地物障碍 3、路线特征: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体线形,平曲线半径大,纵断面上坡度平缓,以低路堤为主。

Date20三、平原区布线要点 1、以平面设计为主导 大控制点: 中间控制点: 2、尽量采用较高的线形标准 3、正确处理与农业的关系 4、与城镇居民的联系 5、遇到湖泊、水塘等的处理 6、路与桥的关系Date21Date22如图6-3,某公路通过某河附近时,为了少 占20K附近的高产田和解决路线穿田取土的困 难,将路线移向坡脚,虽里程略有增长,桥 位也略有偏斜,但避开了大片高产田,而且 路线沿坡脚后,路基为半填半挖,既节省了 土方,又避免了填方借土的远运Date23Date24就桥梁而言,乙线较好,但路线较长; 就路线而言,甲线里程最短,但桥梁多, 且都为斜交;丙线则各桥都近于正交,线 形也较舒顺美观三个方案都有可取之 处,因这条路交通量甚大,且有超车需 要,故采用甲线Date25第三节 山岭区选线山岭区:自然横坡20°以上的地区Date26一、山岭区地形特点1、山高坡陡,河深谷窄 2、土层薄、岩层厚 3、暴雨多,山洪急4、气候多变Date27二、山岭区路线特征1、平、纵、横三方面都受限制,技术 指标一般较低2、在所有自然因素中,高差急变是主 导因素,因此路线布设时,一般以 纵面线形为主导安排路线。

Date28三、山岭区路线的形式(一)、沿溪线 (二)、越岭线 (三)、山脊线Date29(一)、沿溪线Date301、沿溪线的特点:路线走向明确、纵坡平缓、线形标准 高、便于为山区居民服务、施工养护方 便、土石方工程少、桥涵防护工程多、水 毁威胁大Date312、沿溪线布线要点:(1)河岸选择(2)线位高低的确定(3)桥位选择Date32如图,乙方案为避让河左岸的两处断续陡崖,跨河利用右岸的较好地形,但过夏村后,右岸出现更 陡更长悬崖,路线又须跨回左岸,在3km内,两次跨河,须建中桥两座甲方案一直走左岸,虽要 集中开挖~段石方,但较建两座中桥经济得多,因此不宜跨河换岸 (1)河岸选 择(1)河岸选择Date33原线为避让沿河1.7km的断续陡崖,采用了高线方案由低线过渡 到高线的升坡段很长,且弯急坡陡,行车不安全,经局部改线,坡度 虽有所改善,但增加了小半径曲线,线形更加弯曲,最后改走低线直 穿陡崖,路线平、纵标准显著改善,还缩短760m,行车顺畅,说明 不应当采用高线2)线位高低的确定Date34(3)桥位选择 跨主河: (a)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 成较大交角。

Date35(b)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但应 注意河弯水流对桥的影响,采取防护措施Date36(c)桥头路线的处理Date37跨支流:Date383、路线在河谷断面上的布置:河谷形式:浅盆型、U型、V型浅盆型:傍山、傍河、中穿U型:临溪、山腰V型:侵河筑路、筑路治河相结合Date394、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1)开阔河谷:这类地形的路线有三种走法 1)沿河岸 2)靠山脚是常采用的一种布线方案 3)直穿田间,线形标准高,但占田最多,在稻田地区 ,为使路基稳定,有时还需换土,一般不宜采用Date40(2)河道弯曲、狭窄的河谷 1)沿河岸自然地形,绕山咀、河弯布线 2)取直路线遇河弯,则两次跨河或改移河道,如图;遇 山咀,采用隧道或深路堑通过Date41(3)陡崖峭壁河段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2)硬开石壁Date42(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Date435、路线遇不良地质情况的处理(1)、岩堆:什么是岩堆?如何辨别?Date44处理方法: a、对处在发展阶段或较大范围的松散的稳 定性差的岩堆;内移设隧道,外移设桥b、对稳定的岩堆;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Date45(2)、滑坡大型滑坡:尽量绕避、换岸中小型滑坡:整治稳定后在下部以 低填方或上部以浅挖方通过。

Date46(3)、泥石流什么是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流Date47泥石流的分区?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漏斗状中游流通区:峡谷,谷底纵坡较大,使泥石流能够迅速直泻下游堆积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Date48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滇西北、滇东北川西陕南秦岭西藏喜马拉雅山甘南Date49处理方法:1)严重的泥石流集中地段,应考虑绕避2)路线跨越泥石流时,首先应考虑从流通 区以桥跨越,但要注意有无转化为堆积 区的趋势3)避免穿过堆积区Date50采用明峒通过泥石流 Date51小桥与过水路面结合穿过泥石流 Date52(二)、越岭线Date531、布线要点(1)垭口的选择:根据位置、标高、两侧山坡的展线条件(2)过岭标高的确定:浅挖过岭、深挖过岭、隧道过岭(3)垭口两侧山坡路线的布设: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Date54Date55路线通过飞来石垭口,由于选用不同的挖 深,出现了两个可能的展线方案甲方案 挖深9米,需两个回头弯;乙方案挖深20米 ,可顺山势布线,不需回头弯。

乙方案线 形好,路线长度比甲方案缩短377米,虽土 石方工程较集中,但总工程量没有增加, 有利于行车和节约运营费用,经比较,采 用了乙方案Date56关于隧道过岭:当挖深在20~25米以上是,隧道往往比明堑更经济临界标高:隧道造价和路线造价总和最小的过岭标高Date57(3)垭口两侧山坡路线的布设展线:采用延长路线的办法,逐渐升坡,克服高差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Date58回头展线:当控制点间的高差大,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 不宜采用自然展线时,路线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 线进行展线Date59螺旋展线: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地 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 形时,可考虑采用螺旋展线Date60展线示例利用山谷展线:图为反复跨主沟的山谷展线Date61利用侧沟的山谷展线:Date62利用山脊展线Date63利用山坡展线Date64(三)、山脊线Date651、路线特点大体沿山脊布设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Date662、布线要点(1)控制垭口的选择 (2)侧坡的选择 (3)试坡布线Date67Date68A、D两垭口是由前后路线所决定的固定控 制点,其间B、C、E等垭口,哪个选为中间 控制点,首先取决于路线布设在分水岭的哪 一侧。

显然,位于左侧的甲线应舍C、E而取 B,位于右侧的乙线应舍B而取C或E至于C 、E的取舍以及甲、乙方案的比选问题,则有 待于试坡布线时解决Date69第四节 丘陵区选线Date70丘陵区地形特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