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论文选题1. 北宋真宗朝的造神迷信活动及其影响 2. 北宋后期役法研究 3. 论北宋淮安镇道里及其地位 4. 北宋赴辽使节“辞不行”现象初探 5. 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6. 论北宋元祐时期的保甲法 7. 北宋西南乡兵的设置及作用 8. 论北宋崇道对科举考试的影响 9. 论南宋浙学对宋代道学的批判10. 论南宋孝宗时期的官员荫补制度11. 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 12. 南宋抚州书院的兴盛与心学的发展13. 南宋绍兴和议前后学士院职能的变化及其影响14. 北宋方田法试析 15. 北宋汝窑研究16. 北宋真定府研究 17. 北宋青苗法的实效及其影响 18. 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 19. 论北宋的文字狱 20. 北宋陵寝制度研究 21. 北宋仁宗朝吕夷简集团的组成及其性质22. 论北宋的集权与分权 23. 论北宋时期的中越关系 24. 北宋进士科考试与西昆体的兴衰 25. 论北宋的募兵制度 26. 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 27. 论西北吐蕃与北宋的关系 28. 北宋广州、明州市舶司功能定位探析 29. 北宋中后期保甲乡兵的兴废 30. 北宋熙丰变法时期货币政策探微 31. 北宋三司使在北宋财政制度改革中的角色探析 32. 北宋前期宋夏关系对北宋吐蕃招抚政策的影响33. 浅论北宋吕惠卿变革思想与实践的时代意义 34. 北宋汴梁刻书兴盛的原因 35. 试论北宋科举考试规程的改革与完善 36. 试析北宋官方的河神祭祀活动 37. 略论川渝地区的宋代火葬墓 38. 南宋战时中央统军体制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试探 39. 浅析南宋权相专政与南宋时局 40. 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 41. 宋京湖战区形成史——兼谈岳家军的防区与隐患 42. 南宋都城临安商人的类别及特点 43. 浅探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44. 浅析南宋的医药法律 45. 南宋海防初探 46. 南宋沿江水军制置使司研究 47. 宋蒙(元)战争关系研究 48. 南宋丰储仓研究 49. 南宋的审计司研究 50. 南宋军校教育初探 51. 南宋司法监察制度研究52. 宋金关系研究 53. 浅析北宋的纸币发展与社会影响 54. 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研究55. 南宋相权的发展及其对南宋政权的影响1、宋代文学批评特点: 、宋代文学批评特点: 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上呈现出重文,尚理,崇雅的特点。
宋代实行右文政策, 中央及地方官吏多用文士,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因而造就了一批集学者,官僚,诗人与一 身的人宋人讲“理” ,此理,不仅是哲理,而且包括义理,事理,性理,情理和禅理宋 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范宋人取名、字、号多 以“翁”“老”“居”等自称,文化艺术上也多呈现出雅致化的倾向 , , 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金明馆丛稿二 编》)而宋代的文学理论就诞生和繁盛于宋代登峰造极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宋代文论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数量众多,持帖浩繁,仅以诗话为名者即有数百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它们多用 随谈录的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宋人 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等针砭时 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在资料辑录方面,至今已有何文焕的《历代诗话》 ,丁福保的《历 代诗话续编》《清诗话》 , ,和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等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 ,而以“理”为尚。
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 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 思辨的时代汉代人重“礼” ,以“礼”为人的言行和待人处事的规范;宋人重”理” ,以理 为人的心灵秩序和内在准则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宗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尊杜宗韩是宋代文学批评 的两大支柱宋代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生动局面;黄庭坚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一代宋 诗话,论诗也多以杜甫为宗宋代古文上承韩愈,一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用实际 上就是尊韩文学思潮的表现宋人论文,都以韩愈为宗,故尊韩亦成为了宋代文学批评的学 术尊尚之一 (5)宋代诗论具有鲜明的以禅论诗的倾向受禅宗之影响,宋人论诗多以禅为喻,注重禅 宗之理趣,诗禅之风盛行突出的如严羽之《沧浪诗话》 以禅论诗,是禅学思想和佛教思 想渗透到文学理论领域的产物, 为宋代诗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也为宋人 之尚理增添了一份别致的禅理之理与禅悟之理 金代诗学以王若虚《滹南诗话》和元好问的有关理论最具代表性张炎《词源》 ,钟嗣成《录 鬼簿》是元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品 2、李清照认为,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 、李清照认为,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 (1)其一是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
文中历举李八郎歌惊四座,曹元谦、念奴一时称冠, 形象描述了歌词的风行程度以及对士大夫审美心理的积极影响, 客观上说明了其时人们对词 的音乐演唱功能的重视故开篇“乐府声诗”云云,虽声、诗并举,但主要是由词的音乐感 染力而展开论述的,对于一些著名词人词作反而隐而不彰,从中可以窥见其立论之极低 (2)其二是北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北宋制礼作乐之风渐兴,因而为娱兴佐 欢的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文中历举北宋名家如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 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以明各家体制及发展流变但在李清照看来,北宋词的发展悖离了 正确的方向,或“词语坐下” ,或“破碎何足名家” ,或“不协音律”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苏 轼拭的以诗为词和王安石、曾巩的以文为词,混淆了诗、词、文的文体特点为挽救颓势, 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以纯正词体,为宋词的发展补偏救弊 (3)介于盛唐和北宋之间的晚庸五代,李清照认为是词史中的一个低谷,充斥着“郑卫之 声”和“亡国之音” 虽然词调日繁,语多奇警,但要么乐而至淫,要么哀而极伤,与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颇见异趣,因而是“斯文道熄”时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评论词 人词史,是颇注重词典雅庄重的抒情内质的。
3、别是一家说: 、别是一家说: 在纵论词史的基础上,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要求维护词的本色传 统,规范词的体制,保持词体的独立性,强化词的美学内涵 综合而言,李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约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其一是情志纯正晚唐国运式微,士人精神萎顿,缘情而渐失其正,所以李清照评论 其时填词创作为“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五代兵戈相连,虽江南一地斯文尚存, 但气数已微,故以“亡国之音哀以思”相评可见李清照论词的本色是十分重视情志的醇正 雅洁的,这与儒家中庸适均的审美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2)其二是语言典雅词是一门抒情艺术,它的内质既醇正,因而在语言上自然要求典雅, 以求文质彬彬之效 《词论》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 ,批评南唐君臣追奇逐新,都隐含了对 典雅的语言风格的追求 (3)其三是结构完整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曾以周邦彦词为极则而提 出了“浑化”的理论,其中即包含有强调结构的完整性的要求北宋自柳永开始,慢词创作 日见其盛, 其铺叙婉转之处, 既要合乎情事的自然发展, 又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但从张先、 宋祁、沈唐等人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措意于此,李清照批评他们“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 何足名家” ,就是不满意他们承五代李氏君臣之习,片面追求语言的新奇妙警,以致结构支 离,无法体现出慢词意境风格的浑成之美。
(4)其四是协音合律 《词论》一开始叙述了一个“开宴曲江”的故事,作者通过对李八郎 易服隐姓, “歌一曲,众皆泣下” ,以致众进士前据后恭的描写,说明了歌词的歌唱性、音乐 美的文体特点和艺术魅力 而这种音乐性在北宋时期由于慢词的发展及诗词合流的趋势, 而 逐渐被忽视李清照认为,协音合律是词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标志, “盖诗文分平仄,而 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诗文只须讲究平仄.而歌词的音律则 复杂很多北宋词人的疏于音律.一方面缘于创作的无定规,如《声声馒》《雨中花》《喜 、 、 迁营》《玉楼春》等词调,或押平声韵,或押入声韵,彼此了无定规,音律错舛(chuǎn) 、 之处触目皆是;另一方面则缘于诗文对词的冲击,随着词的发展,一些词人力图通过松解词 的音律,以达到解放词体的目的,所以不协音律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苏轼、王安石、曾巩等 人的词, “不可歌”“不可读”的就不是个别现象,这与他们本身不重视音律有关李清照 、 认为这是有悖于词的体制特点的 (5)其五是合理修辞词是抒发醇正雅洁之情的艺术,在表达上应讲究修辞,使表里如一, 增强词的美感力度但北宋词人非不修辞,而是各有偏胜,缺少多种修辞艺术手段彼此衬合 的均衡之美。
李清照颇致其憾地说:晏苦无铺叙, “ 贺苦少典重, 秦则专主情致, 而少故实, ……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 ”因而或乏富贵气象,或自损其价,造成了词整体风貌的缺撼,使 本应精金美玉的词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之说立足于词的本体意义,要求情志雅正、语言典雅、结构完整、 协音合律、合理修辞,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提出了全面的审美规范,为传统婉约词的 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后人往往因为李清照历评词家而“皆摘其短” ,非议其词论的客观性,似乎未能明察《词论》 的写作意图当然《词论》强调词的本色而过于拘泥于传统,以至于对词的种种新变持反对 态度,也反映出李清照词学观的保守倾向但作为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且是我国妇女作的 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其学术地位是应予特别重视的4、 别材别趣”说: 、 别材别趣” “ 他强调: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别趣”说是针对宋诗 ” 、 的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他整个诗学理论的出发点 (1) “别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将“材”释为“材料”之意,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的 题材,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学问;一是认为“材”与“才”通,即是“才能”之意,指诗歌 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 而不是学了许多书本知识就能写好诗歌的。
前一种说法不太符合严羽 的原意,严羽所说的“别材”不是讲诗歌的创作源泉问题,而是讲诗歌创作不能只靠书本学 问,而是需要诗人有不同于不学者的一种特别的才能学者不一定都能成为诗人,诗人也不 一定都是学者,而宋人往往不懂这一点,遂以议论、才学、文字为诗他说: “孟襄阳学力 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一味妙悟而已 ”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 典型例子 (2)别趣” ,是讲诗歌有和一般的说理、议论文章不同的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 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就要求诗歌必须要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 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而不能只有干巴巴的议论和枯燥无味的说理,这正是针对”以议论为 诗”而提出来的 (3) “别材”“别趣”说重视了诗歌的抒情性特点和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触及到了 、 文艺的形象性这一根本问题严羽批评宋人作诗“不问兴致”即不是抒发审美感受,而是卖 弄才学,议论说理,堆砌典故,自然导致诗歌意境支离破碎,枯燥乏味,不能予人以美感 不难看出, 严羽对诗歌审美特性与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和深刻的 特别是 他在强调诗歌“非关理也”“不涉理路”后,又补充说“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 ,说 明他既认识到诗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