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教材深度使用的“课文重读”·黎炳晨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44.02KB
约23页
文档ID:44511814
基于教材深度使用的“课文重读”·黎炳晨_第1页
1/23

基于教材深度使用的 “课文重读”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备课说起 成都教科院 黎炳晨概要:教材使用o一、教材使用的现状o二、教材使用的本质课文重读o一、何谓“重读”o二、为什么要“重读”o三、“重读”什么o四、怎样“重读”o五、辩证看“重读”教材使用—— 想说爱你不容 易 o王荣生、顾之川等专家不止一次在全国 的研讨会上指出:o我们对教材使用的三个问题o1.忽略编排体系,缺乏单元意识o2.浅层次阅读,一次性使用o3.贪全而不深一、教材使用的现状o 教参式使用——唯教参为标准o 时尚式使用——脱离写作初衷o 个性化使用——强化教师主体o 知识化使用——停留字词层面o 政治化使用——追求情感态度o 泛语文使用——缺乏语文特点二、教材使用的本质o教教材与用教材教o教是为了学o体验过程比获得结果更重要高中诗歌教学的常见问题o1.“吊书袋”多o教师花很多的时间对作者的生平、主要 作品、作品风格、趣闻轶事等进行介绍 o2.“游击战”多o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时,更多地花在零 碎的诗句赏析上,缺乏整体把握与单元 意识。

o3.“坐飞机”多o教师在教学时较少地关注诗歌鉴赏方法 的具体落实,更多的是抛出很多鉴赏术 语o4.“泛朗读”多o诗歌教学中常见反复朗读,但是如何朗 读有效却未得到重视《大堰河,我的保姆》常见教学 思路:o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o朗读诗歌o概括内容o分析语言o归纳特点o体悟情感o分析手法o问题:点多而不深入,探究意识不够o为什么不直接写“大叶荷”,而要用谐音“大 堰河”?o诗歌第八小节是不是表达有问题?o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不可以是其他颜色?o为什么看到白雪就想起了大堰河?o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小时候在大堰河家的表现 以及作者在大堰河生前对大堰河的情感?o…… o举例:奇妙的对联《大堰河,我的保姆》问题收集 :课文重读——熟悉的地方再赏风景一、何谓“重读”o重读,不等于再一次,不等于复习,不 等于耗时费力……o1.换一种眼光o不受传统的拘囿,根据学生的需要,更 经济更有效的使用,促使教师的深度备 课 o2.换一个角度o物尽其用,尽可能地根据教材要求和学 生需求榨干教材的营养,同时交给学生 另一种视角二、为什么要“重读”o现实需求o用得单一(使用形式)o用得浪费(使用效果)o用得表面(使用途径)二、为什么“重读”o目的指向o指向文本(一材多用)o指向学生(尊重学生)o指向教师(深度备课)三、“重读”什么o因错利导o课例:教材质疑课《奇妙的对联》o一材多用o课例:作业利用课《五首诗词与一个伟 人》o强调深化o课例:单元总结课《美丽的邂逅——中 国新诗的古典与传统》四、怎样“重读”o找到教材的可用点o找到学生的欠缺点o结合语文的能力点o追求过程的收获点必修一单元要求o新旧对比o分析意象o品味语言o发挥想象o感受真情o学写新诗o思考:如何整合资源,合理侧重,将上 面要求落实到四首新旧诗词当中?第一单元教学思考: 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 虹桥o《沁园春·长沙》o新旧对比,词语品味,意象把握o《雨巷》o意象把握,手法分析o《再别康桥》o意象把握,语言品味o《大堰河——我的保姆》o意象分析,词语品味,手法分析——情 感第一单元“整合”内容: 找到共性,整合提升o1.《走进诗歌》: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 思路与方法。

o2.《丁香空结雨中愁——诗歌中的意象 》:以“丁香”为例,强化学生对“意 象”的认识o3.《美丽的邂逅——中国新诗的现代与 传统》:比较新旧诗歌的异同,强化意 象o4.《诗路心雨——学生诗歌欣赏》:通 过欣赏学生诗歌,来强化对诗歌的认识 与意象的选择《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重读” 设想:o1.从画家身份来审视其诗歌表达:色彩 、画面、留白o2.抓矛盾:大堰河的矛盾,“我”的矛盾o3.修饰语的品味o4.留白艺术的鉴赏和学习o5.大堰河,我的保姆——她是不是保姆 ?o……o留白艺术的鉴赏和学习o1.诗歌鉴赏手法的深入o2.作者情感表达的进一步理解o3.写作技巧的尝试五、辩证看“重读”o重读不等于复习——它是延展的o重读不等于立异——它是语文的o重读不等于拓展——它是课文的oleebucu@o:36091119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