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50KB
约3页
文档ID:395115245
【最新】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_第1页
1/3

最新版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1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3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4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5义和团对清廷的警惕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C “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D 从材料中的“清王朝”“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C 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的全面回绝,只是体现出了其对待条约的态度,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解析:D 材料中只评价“义和团事件”,没有涉及八国联军,A项错误;抹杀了愚昧性,与材料中“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反动性,C项错误;材料中“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忽略了爱国性,D项正确。

6.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攻陷涿州前后义和团“对铁路、电线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清军的进剿”,由此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有所防范,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破坏铁路、电线杆客观上排斥了外来文明,A项错误,排除;防范不能等同于转移,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动手破坏铁路不能表明是否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D项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7.(2017·河南郑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

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以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归纳第(2)问,“特点”依据材料及所学可以从目的、进程、手段等角度归纳,表述注意概括性;“原因”依据材料及所学从中日两国的角度分别分析答案:(1)历史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2)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