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析小说《时震》的艺术特色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2KB
约4页
文档ID:486608050
分析小说《时震》的艺术特色_第1页
1/4

分析小说《时震》中的艺术特色刘海霞(哈尔滨师范高校 公共英语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 库尔特·冯尼格的小说《时震》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小说持续以往小说的黑色幽默风格,但将关注的焦点移至文化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时震》中的艺术特色,包括滑稽仿照、互文性特征、拼贴、后现代的叙事法等关键词:滑稽仿照; 互文性; 拼贴; 后现代的叙事法 《时震》是库尔特·冯尼格的最终一部小说,在《时震》中,作者仍旧是通过他所擅长的科幻模式,以黑色幽默的笔触,反映了“挣扎于逆境之中的文化人和艺术家”[1 ]所处的逆境黑色幽默小说旨在表现“黑色”与“幽默”的双重效果,传达深邃而困难的生存体验在《时震》中,为了突出小说荒诞和超脱的内涵,小说实行了种种艺术特色,如滑稽仿照、互文性特征、拼贴、后现代的叙事法等1. 滑稽仿照 滑稽仿照(parody),也被称为戏仿、拙劣仿照、讽刺诗文等这种仿照以现有作品的情节或特色为仿照对象,目的是为了达到滑稽可笑的艺术效果它是一种调侃,一种嬉戏,由此可见作者的玩世不恭滑稽仿照在《时震》中主要有三种形式:借用、颠覆和对文学形式的仿照1)借用,即“将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时间或其他文本的内容或其他语境中的人物、事物干脆搬到现有文本中。

[2]借用历史进行滑稽仿照使曾经被颂扬过、评判过的历史在黑色幽默小说里失去其原来崇高面目这种荒诞不羁传达的是一种滑稽的宣泄,如同历史面前无可奈何的小丑这种借用制造了显明对比,读者更能意识到现代生活的悲剧性和面对如此悲剧只能发出的无可奈何的笑声虽然借用历史或其他作品中的事务或人物,但黑色幽默小说对这种借用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要么极端变形,要么夸张塑造,因而小说更能揭示现实社会的荒诞与凶险,更表现了人在如此凶险的社会前的悲观与无望当冯尼格在《时震》中把英国传奇亚瑟王的的圆桌骑士们用枪武装起来时,这种滑稽让人为之一笑,可细致体会,这种仿照背后的悲伤却也是无奈的,被现代武器武装起来的圆桌骑士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还会做出千古流传的英雄行为吗?高科技武器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唯恐很难让人想到武装起来的圆桌骑士将会有什么英雄行为,现代社会的暴力和凶险一览无余哥伦布发觉美洲大陆和美国内战也被冯尼格借用了一回哥伦布发觉美洲大陆,却使印第安人口从两千多万锐减到二十万左右,这就是为了文明所要付出的代价吗?哥伦布发觉美洲的意义顷刻间让人产生怀疑,正如冯尼格所质疑的,人类对诸如另一个半球的存在、核能利用这类宏大的发觉,是否真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加美妙?美国内战被作者戏称为“臭名昭著的不文明的国内斗争”,因为美国内战英语是Civil War,而civil一词既有“国内的”又有“文明的”意思。

通过这些借用,人类所谓的文明受到读者的质疑,滑稽一笑之后有了深度的思索 (2)颠覆,“这是在借用的基础上突出表现的滑稽仿照的一大特征,即表面上仿照文本的内容,借用文本的人物,主旨却在于颠覆其中的意义和传统,产生‘反英雄’的艺术形象[3]颠覆是一种对已熟知历史或文本的大逆转,因而效果要比单纯借用更加剧烈,给人以超强震撼力西方人对《圣经》是特别虔诚的,创世纪里记载了上帝如何创建万事万物和人,上帝被描绘成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撒旦被描绘成上帝的反面,他狡猾、卑鄙、邪恶《时震》中冯尼格颠覆了《圣经》中对上帝和撒旦的叙述权威他肆意篡改“创世纪”,撒旦被描述成一个和善女人,上帝则傲岸而愚蠢当上帝说‘让天上出现光’而光出现时,撒旦起先对上帝心存忧虑她起先疑心重重,‘他究竟想干什么?他还要走多远?他是不是想让我帮他整理这一副烂摊子?’”当上帝完成了他的创建,冯尼格写到,撒旦无法取消上帝已经完成的事但她至少可以让上帝创建的小玩具少一点苦痛她发觉了上帝未曾察觉的东西:活着意味着要么乏味得要命,要么胆怯 得要死于是她在一个苹果里装入各种想法,至少可以用来解脱郁闷这里撒旦做的事情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罪恶”,她只是想帮忙,正如冯尼格在文中所叙述的,“撒旦用来医治社会病疾的秘方,间或会有严峻的副作用。

但她努力推广的成果,并不比现今声誉最好的药房来得逊色作者对“创世纪”的另类阐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中善与恶的界限,上帝创建了世界和人类,但他对自己的创建物却及其冷漠,毫不关切,关怀着我们的是和善的撒旦,只是她关切的方法有点副作用这样的颠覆和嘲弄不但使读者感到震惊,更能激发读者深化思索,重新思索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积累起来传统的价值观 (3)对文学形式的仿照,“即黑色幽默小说在滑稽仿照人物和事务的同时往往实行了对某一种小说形式的仿照[4]冯尼格的《时震》持续了作者以前作品的形式,即对科幻小说的仿照,只是《时震》中假设的是时间倒退十年的状况二〇〇一年二月十三日下午二点二十七分,宇宙经验了一次自信危机,短暂厌倦了无穷无尽的扩展,确定寻乐子调剂以下,于是时空统一体出现故障,宇宙一下子缩回到十年前的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七日就在时间再次向二〇〇一年运行过程中,全部的人或物,都得将十年的经验重新经验一遍生活逆境在小说中进行着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时震”结束时,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片不堪整理的混乱虽然小说披着科幻的外衣,但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借助科幻模式,作者得以将人类生存逆境夸张表现,更能够使人类意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糟糕透顶和文化的一文不值。

总之,滑稽仿照是《时震》中呈现黑色幽默的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思维模式,在真实的本质里添加了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时震》在滑稽的形式下埋藏了深刻的内涵,以荒诞的内容一举击中社会生活脆弱的神经和命脉2. 拼贴 拼贴一词来源于法语“collage”,原来指粘贴的绘画技巧,文学中的拼贴指“作品中时常被加入各种内容上不甚相关的片断,或者各种具有拼贴效果的内容,如图片、外语、典故、菜单、广告等,使作品呈现出困难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效果”[5]拼贴在《时震》中的运用使小说的内容扩大到文化的范畴,因而作品呈现出的内涵更加丰满,作品更具有张力《时震》由六十三章外加一个序言和后记构成,然而各个章节之间却没有必定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好像也不存在必定的因果关系,人物和事务的发生发展也没有必定的联系,整部小说就是一幅由碎片拼贴而成的拼贴画冯尼格把这种碎片理解为现实的本质:“我们四周的世界没有秩序……相反,我们必需就范于混乱的要求[6]除了上述的拼贴类型外,《时震》中还有一些小幅的拼贴画、一些外语如德语、拉丁语、法语以及歌词、诗歌、笑话等镶嵌在文本中在拼合成《时震》的各个片段中,有不少关于作家、艺术家的故事,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

不管是历史话语,还是小说话语,都在指涉现代社会的无序和人类生存的逆境,由此可见文化危机带来的灾难感小说中最引人留意和深思的拼贴唯恐是作者所讲的五个故事:故事之一: 巨蟹星座布布星上有三姐妹,大姐是画家,二姐是作家,都受人敬重,三妹则受人冷落为了报复,她同隔壁疯人院的疯子一起独创了电视机,节目很吸引人,看节目也不须要动脑从今两个姐姐不再受人崇拜,三妹成了英雄年轻的布布人没有必要接着培育想像力,因为他们只要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喧闹放纵的破烂货”[7]世界颠倒了,原来崇高的事物,被随着科技发展而来的“破烂货”所取代,文化受到科学技术的冲击作家想说的是: 科技时代可能导致“文化瘫痪”,导致文明的崩垮故事在结束时说:“布布人成了当地星系中最冷酷无情的生物”[8]故事之二: 作曲家索尔顿·佩帕隔壁一个五音不全的男孩,借助电脑软件,谱写了一部仿照贝多芬但质量尚可的弦乐四重奏作曲家遭到彻底羞辱,被弄得“哭笑无常”,艺术家被先进科技逼入绝境音乐创作成了机器生产,生活体验和激情都没有意义五音不全”但懂电脑的孩子也可以占据音乐圣殿作者好像在质问: 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故事之三:一个智商不高的中学女生,借助特地电脑软件,设计出可供施工的消遣中心图纸。

建筑设计师弗兰克不信,到电脑商店试验,结果电脑依据他的全部要求,很快设计出一座双层停车库弗兰克回到家里,当着妻子和孩子的面,举枪自杀人不再有用,创建性的劳动已没有意义,艺术家成了多余的人故事之四:作者的哥哥伯尼·冯尼格是试验科学家,从来对艺术嗤之以鼻他以两片瓷砖挤压各色颜料团然后绽开的方式,创作了现代绘画,并举办个人艺术展他的举动不是出于对艺术的酷爱,而是一个试验科学家向艺术界提出的挑战很明显他希望看到那些不行一世的艺术评论家在面对他无趣但又狡猾的问题‘这是不是艺术’时,额头冒汗,一脸傻相,”[9]艺术家被科学家玩弄,什么是艺术?评价艺术的标准早已使得艺术评论家们“额头冒汗”,难以一说,艺术的地位奄奄一息故事之五: 刺杀林肯的凶手约翰·威尔克斯·布思有一个私生子此人的第四代孙子弗兰克·史密斯是个演员,身高不足五尺,长着上方削尖的耳朵——这是传闻中魔鬼的形象他在《林肯在伊利诺斯州》一剧中主演林肯,大获胜利刺客的后代扮演着英雄,魔鬼的脑后出现光环戏剧艺术的存在,结果只是对现实生活的苛刻挖苦这些故事把文学、音乐、建筑设计、绘画、舞台表演这五大艺术门类拼贴在一起,并进行了间接的“评说”虽然大多故事异想天开,但作者的意图精确无误: 艺术与现今世界已难相容。

冯尼格在《时震》中甚至有意不用“绘画”、“音乐”、“小说”等现成词汇,因为它们已经名不正、言不顺了他不怕繁琐,把绘画称作“涂着颜料的平面”,把音乐称作“不同凹凸长短的声音组合”,把小说称作“26个发音符号、10个数字和8个左右标点符号的特殊横向排列”这正是极其科学的定义,但却难掩滑稽之感,艺术的精神内涵被掏空了,披着科技外衣的艺术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冯尼格对拼贴的运用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思索:艺术是什么?失去灵魂的艺术是荒诞的,失去艺术的社会更无法摆脱荒诞3. 互文性特征闻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他的《叙事学词典》中是如此定义互文性的:互文性指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汲取、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简洁的理解,互文性就是一种话语或文本与其他话语或文本的关系依据程锡麟的介绍,互文性在文学作品中大致有如下几种状况:引用语、典故和原型、拼贴、滑稽仿照以及“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10]小说《时震》之所以给人带来“黑色”和“幽默”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对小说中所引用的其它文本的理解,小说中对其他文本的引用扩大了小说本身的内涵,这种明显的对话关系使作家能够完成与阅读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冯尼格在《时震》的开篇就提到了海明威和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他重述了故事梗概并在小说发表时问一个渔民对此有何感想这个渔民说小说的主子公是个白痴,“他应当把鱼身上的好肉割下来,放在舱底,余下的留给鲨鱼”冯尼格很快订正了那个渔民对小说所作的字面上的理解,“出现在海明威脑子里的鲨鱼很可能是那些指责家”我们无法证明海明威是否真有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是在潜意识中,但是把《老人与海》放到冯尼格设定的框架中进行解读,是特别贴切的,而且也使人耳目一新老人”明显是作家,在满是“鲨鱼”的逆境中徒然抗挣他的劳动所获,那条象征艺术成果的马林鱼,被穷凶极恶的“鲨鱼”撕咬得仅存骨头当时海明威已很长时间没有出版像样的作品,引来人们对他的非议和攻击于是他努力推出这样一部具有广袤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的小说,在其中进行了充分的自我表述,小说也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冯尼格在他小说前言中坦言:“我那条臭不行闻的大鱼名叫《时震》”其实,在“臭不行闻”这一修饰中,当然是调侃多于自谦联系海明威与冯尼格的境况,冯尼格以《老人与海》开篇就不难理解了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作者所处的逆境可见一斑文中还有多处互文性的例子,如作者对《红字》《天真汉》的引用,还有对作者自己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