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概览文化卷(湖州部分相关材料)一、历史文化湖州历史悠久,早期人类活动现已追溯至十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丰富、序列最完整的城市之一湖州的发展沿革自有文字记载的吴越争霸至今,也已有 2500 年的历史公元前 248 年,楚春申君黄歇徒封于此,置菰城县湖州行政建制自此开始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 222) , 秦置乌程县 三国五宝鼎元年 ( 266) ,置吴兴郡隋仁寿二年( 602) ,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 ,沿用至今自唐以来,湖州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成为浙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湖州素有“丝绸之府” 、 “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最早的丝绸文化发源地之一钱山漾出土了约 4700 年前、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物随着湖州经济的不断发展,至宋代已有“苏湖熟,天下足” 、 “湖丝遍天下”之说明中叶以后,湖州更成为全国蚕丝集中产销地,沿河市镇因此兴起,并由此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最早萌芽的地区之一发达的经济、富饶的人群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是湖州历史发展的显著特征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又促进了这一地区总体水平的提高,有形无形地促进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湖州文化的发展起步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仰武扬文的社会风气,以及王谢大族的仕宦此地,中原的礼乐教化得以移植,使湖州成为南方文化中心之2 一,涌现了陆修静、沈约、丘迟、吴均等一批著名的文化人物,开启了湖州文化名人鼓涌代兴的历史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收明清时期 43 个学科人物来统计,在人才最多的32 个城市中,湖州居第五位湖州文脉,流传有序,历代人才勃发于书画、藏书、考据、纂辑、教育、水利、文学、地理、地质等众多领域,有统计显示,我国先秦至当代杰出人才最多的 51 座城市中湖州名列第十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湖州的文脉昌盛, 实赖教育之功 湖州教育家代不乏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胡瑗,他在湖主持州学, 首创因材施教、 明体达用的教学法, 提倡既要明德立志,也要注重培养实际能力,世称“湖学” ,对后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至清,湖州中进士第1530人(含武进士62人) ,其中状元16人唐代有进十35人;宋代进士648人,元代进士24人,明代进士318人、武进士7人,清代进士443人、武进士55人在全国进士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唐代为 0. 49%, 两宋为 1. 70%,元代为 1. 94%,清代为 1. 50%。
历代状元共 9 人其中清代 111 次会、殿试中,有湖州籍状元 6 人、榜眼 6 人、探花 4 人湖州市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宋代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是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 ; 市郊钱山漾遗址曾出土了有 4700 多年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湖州所产的“辑里湖丝”曾获得 1851 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 , 由此迈开了中国参与世博的第一步 ; 茶圣陆羽在湖州完成了世界上首部茶学巨著《茶经》 湖州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既哺育了曹不兴、孟郊、赵3 孟兆页、沈家本、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特别是开宗立派的书画家众多,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建国以来, 湖州籍的 “两院” 院士 (学部委员) 共有 27 名 “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湖州历史悠久,山水清远,是清丽江南的典型所在;文化守藏蜚声海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湖州中部及东南部的吴兴区、南浔区和德清县,蚕桑遍布,鱼虾肥美,以操吴语系地方方言的原住民为主。
千年吴歌绵延不绝,孕育出湖州山歌、湖州滩簧等表演艺术,防风氏神话、范蠡与西施传说、项羽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轧蚕花、扫蚕花地等民俗风情以及水田种植、淡水鱼养殖、老字号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处湖州西北与西北部的长兴县、安吉县,历史上曾因太平天国运动及接踵而至的瘟疫,“地经兵燹,满目疮痍” ( 《光绪孝丰县志》 ) ,十室九空清同治年间( 1862— 1874) ,清政府设局招垦,招徕大批湖北、河南、安徽及浙江温州等地移民来此繁衍生息一时之间,语言杂陈、 风俗多样、 异彩纷呈, 在文化风俗的会通、 和合、碰撞中, 形成了有别于他地的旱船、 花鼓戏、 大鼓书、 龙舞、狮舞、花灯、竹马等,迄今不衰,故有“清代民风活化石”之称山水清远的江南湖州,山毓风土,水蕴文脉,因山脉而有紫笋茶的制作技艺、竹林种植习俗和竹工艺,因滨太湖而有长兴龙舟,因市镇商贸而有老字号,因桑基鱼塘而有丰富的蚕桑习俗和淡水鱼养殖习俗湖州非遗分布与其地浓郁的自然、人文气象有着深远的联系二、工作重点及成效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湖州文化工作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建设文化湖州和4 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围绕以文化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文惠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兴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不断繁荣,文化阵地得到逐步巩固,文化民生得到有效保障,为湖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以强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1. 完善城镇公益文化设施配置 先后投入 4 亿多元,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升华音乐厅、湖州大剧院等重要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各文化场馆走开门办馆之路,正逐步成为湖城的“文化客厅、市民学堂” 市区传统街区、陈英士纪念馆、赵孟 頫 故居旧址等已经修复或正着手修复2. 拓展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 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43 个乡镇建成省级东海明珠乡镇, 占72% 1002 个行政村中近 900 个村已建立了文体活动室;从2009 年起在全市 1002 个行政村实施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 ( 即有演出、有电影、有电视、有广播、有阅报、有书籍、有室内文化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 ) ,目前, 80%左右的行政村完成了目标任务 德清县、 长兴县双双被评为 “全国文化先进县” 长兴县、安吉县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3. 推动城乡文化设施共享 围绕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构建起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和数字电视网城乡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
市 1002 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结合长兴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5 享工程”示范县4. 加快发展公共广电事业 目前 , 全市共有 56 万以上农户、 354 个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 100%,入户率达 93.2%,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 100%,全市有线广播联网率达 100%,收听覆盖率超过9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达94%二)以彰显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文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1. 传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一是整理挖掘湖州地域民间文化资源 目前已有艺术项目 213 个, 44 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中国蚕桑丝织”已成功入选“世遗”名录 31 人成为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长兴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安吉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 《竹叶龙》等 6 个项目被列为省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清明节:轧蚕花》等获得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二是抓好特色文化品牌和文艺团队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市县群艺馆、文化馆为依托,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和培育具有南太湖地域特征、湖州地方特色、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的文化精品。
全市共组建各类特色文体团队 846 支,培育文化示范户1073 户, 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之乡、 特色文化村落和特色文化家庭形成了以“长兴百叶龙” 、 “安吉威风锣鼓”等一批充满民间民俗风味,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同时,形成了以“善琏湖笔之乡” 、 “浙北乾龙灯会” 、 “新市蚕花庙会”等乡镇为基础的重大节庆和民间特色文化活动全市的“一乡一品”乡镇达到 80%以上通过派驻农村文化指导员,加强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等途径和方法, “种文化”在全市已成一道风6 景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汇演中,湖州市成为参演节目最多的地市 三是以文化节庆、高端活动为平台推进工作着力提升湖州地方文化知名度,连续举办 5 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成功举办“赵孟 頫 书画精品回家展” 、 “海上双壁——王一亭、吴昌硕书画精品展” 、 “又见江南——齐白石书画精品展”和“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等一批重大文艺、展演活动2. 扶持创作优秀文艺精品 近三年来全市共创作各类文化艺术作品 1200 余件, 在省以上重大比赛和活动中获奖 500余件,获全国奖 69 件,其中民间舞蹈《长兴百叶龙》 、越剧小戏《瓜园会》 、书画作品《东方吉祥》和《册页、行草》 、舞台舞蹈《蚕匾上的婚礼》分获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金奖。
2008 年以来,自力和借力相结合,为充分展示湖州 2300 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精心创编大型音舞风情诗画《太湖之州》 ,于 2009 年 9 月 25 日—— 26 日在湖州大剧院隆重上演, 受到各方好评 2008 年以总书记视察帐篷企业,体现湖州抗震救灾的小品《一顶帐篷一个家》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大奖 同年 “我们走在春风里——湖州市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大型歌会”取得圆满成功3. 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编制《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42 个,其中国家级 14 个、省级 52 个全市国有馆现有藏品 4.2 万余件,标本 2 万多件博物馆、纪念馆 15 座,民营博物馆正有序推进近年来,博物馆展览水平有很大提高,市博物馆《吴兴赋》基本陈列荣获中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连续五年举办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日” 系列活动, 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重大文物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中央电视台《世7 界遗产在中国》栏目对千金塔地文化遗址等考古发掘进行了现场直播,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
并凭借钱山漾遗址考古新成果首次入围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 200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2010 年,长兴合溪洞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湖州德清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充分证明包括德清、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是瓷器的重要起源地,是中国的“瓷之源” 加大维修力度,近年来完成了双林三桥、张氏旧宅建筑群等一批文保单位(文保点)的养护、维修 三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绩显著 截止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了“三普”野外调查任务,普查地域面积共 5818 平方公里,共登录文物点 4701 处长兴龙山窑址入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主要新发现4. 广泛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一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为配合北京奥运火炬巴黎传递活动,应我驻法使馆邀请,长兴县百叶龙在火炬传递起点埃菲尔铁塔下和终点法国奥委会所在地夏莱蒂体育场进行助兴演出,博得在场观众的喝彩省委书记赵洪祝就此批示: “驻法使馆对我们的百叶龙表演团给予了肯定,要好好总结工作,以利于今后工作 ” 2008年年底,湖州的巨笔书法赴日本、韩国进行了文化交流 二是密切与周边城市文化合作 2008 年 5 月, 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