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活动中初步探究中班幼儿同伴互助能力的培养——以勐醒大拇指幼儿园中二班为例 摘要: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而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发展是通过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来发展的,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又有很多方面(乐于助人、学习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正日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密切关注本文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为出发点,然后从幼儿园中班幼儿责任认知特点探索幼儿园中班幼儿的互助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师以身作则、参加社会实践、创设日常情境和家园共育来增强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互助能力的培养关键词:主提活动;幼儿亲社会行为;互助能力;初步培养;引言幼儿期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独特地位,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格和社会性开始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各方面的可塑性极大,容易受具体形象感染而养成各种习惯因此,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实施教育、培养责任心的良好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约在学前期第一年的时候也就是3-4岁左右,儿童便开始发现,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中班幼儿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认知特点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培养应从了解中班幼儿的责任认知开始,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发现中班段幼儿在责任认知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并做了大量的个案观察案例1:中二班下周五要开展“我最喜欢的玩具”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前,中二班田老师老师给幼儿布置一个任务:在四天内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可是到了第四天清晨,可依依和几个同学还是把带玩具的事情忘记的一干二净,当看见其他幼儿带来玩具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然后就在父母面前哭闹,责怪父母,甚至恐吓父母;这一点体现了幼儿责任感的缺失在“我最喜欢的玩具”活动过程中,带了玩具的大多数幼儿没有一个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甚至有的幼儿开始嘲笑没有带玩具的幼儿,在活动中田老师及时的制止了那些嘲笑的幼儿;但老师耐心引导幼儿并讲述了关于互相帮助的绘本故事后,仍然有部分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同伴分享玩具,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幼儿表示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耍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中班幼儿能认识到带玩具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不上心”,接着会把责任归咎到父母的身上说明中班幼儿的责任认知相对薄弱二、中班幼儿同伴之间互助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1、溺爱性父母教养方式此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2、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放任性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冷淡,给予孩子绝对性质的自由,虽然和幼儿有交流和沟通,但对幼儿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对幼儿进行奖励或惩罚3、专制性父母教养方式系类型的教养方式过分干预幼儿行为,往往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平常和做错事情的时候大多爱撒谎, 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4、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此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处理与幼儿有关的事情时,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长此下去,父母会缺乏温情地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缺乏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亲与母亲对幼儿的责任行为要求不一致,长此下去,幼儿逐渐漠视他人及集体,甚至对自己的承诺也不会可以去实现二)幼儿园重智教育的偏失以教育地点分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 1、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一些家庭中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幼儿的发展,才使得家庭教育出现缺陷,导致幼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缺失2、幼儿园如果只注重智力教育以而忽视3-4岁幼儿的德育,再者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教育,这些都是导致幼儿亲社会行为习惯养成问题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幼儿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中存在许多的不良因素和负能量,这些都会给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中班幼儿同伴互助能力的初步培养(一)教师以身作则,明确责任心教师应当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在日常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过程中,细心的观察幼儿的不良行为,及时引导纠正,并一定要在幼儿需要帮助的的时候及时的给与帮助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不自觉的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最后慢慢开始也去学着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在幼儿有此举动后要及时的给与他们表扬,肯定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二)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幼儿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是幼儿接触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重要途径劳动节,我们班开展“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小事”的活动,在劳动节当天播放一些劳动工人工作的视频,然后要求幼儿回家后帮爸爸妈妈做一件自己可以做到的小事在第二天入园的时候询问幼儿父母的感受和自己帮助别人后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心情户外活动时,每一位幼儿带上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围成圆圈坐好后,开始相互交换食物,体验同伴之间那种分享的喜悦,或者在集体户外活动的时候,主动牵上小班宝宝的小手,或者帮助他们上下楼梯等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培养三)创设日常情境,落实幼儿同伴之间互助能力培养幼儿园的活动中经常可以创设一些以培养幼儿互助能力培养的活动情景,让孩子在创设的各种活动情境下,体验和感受各种活动情景所带来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如顺境和逆境、快乐、痛苦等,培养他们的冷静思考和积极表现的态度。
例如活动:中二班的田老师组织的活动“小兔子迷路”,让幼儿们在活动情景中去感受小兔子迷路了,应该怎么办?老师要求幼儿自己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多数的幼儿都能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小兔子,从而刺激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产生,并指导幼儿体会小白兔在得到别人帮助后找到了回家路的时候那种愉快的心情这样就更加提高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培养的效果4. 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同伴之间互助能力亲社会行为家园配合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共同培育幼儿的一座桥梁,也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家园课程的共享,家园榜样示范的一致、家园一致的成才观、儿童观等否则,可能会使幼儿产生两种不同要求的“适应性”,从而阻碍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的养成总之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互助能力,我们必须使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社会、家庭、幼儿园要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助能力,那亲社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亲社会行为植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中去,使幼儿的互助能力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四、总结有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互助能力培养孩子更能面对复杂的社会,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幼儿的互助能力是让孩子学会对别人有爱心,增强团队精神意识。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互助能力有利于幼儿精神方面的成长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张明红.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J].《幼儿教育》,2015.04[2]包芝芝. 小小老师,魅力无穷——以“区域负责人制度”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的责任心[J]. 好家长,2016,03:11. 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