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织实验织造原理实验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04KB
约17页
文档ID:380956075
机织实验织造原理实验_第1页
1/17

实验一 络筒张力的测定与分析实验目的:1.对络筒张力的影响因素建立感性认识2. 了解络筒时纱线张力的变化规律3. 掌握测定张力的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 基本知识:1.络筒张力的定义:络筒过程中,张力装置与槽筒导纱点之间的纱线 张力2. 络筒张力要求:络筒时,为了使筒子具有一定的卷绕密度且成型良 好,纱线必须有一定的张力,张力的大小要符合一定的工艺要求1)张力过大:纱线弹力损伤,不利织造2)张力过小:筒子卷绕密度小,容量减少,且成型不好3. 张力波动的要求:络筒张力要求均匀,络筒时管顶与管底的张力差 异不能太大,整个管纱退绕过程中络筒张力波动要小 (1)张力的波动对后道工序的正常进行及半成品卷绕质量影响较 大2)张力的波动会影响织物的外观实验准备:仪器:1332MD型络筒机或自动络筒机,机械式单纱张力仪或电子式 单纱张力仪材料:不同支数的纱穗 实验内容:(1)测试不同张力垫圈重量时的络筒张力变化2) 测试不同纱线密度的络筒张力变化3) 测试不同导纱距离时的络筒张力变化4) 测试不同络筒速度时的络筒张力变化5) 测试管纱不同退绕位置:管顶及管底部的络筒张力变化 实验步骤:1.测量络筒机转速或记录络筒机速度。

2. 测量槽筒直径和导纱动程3. 测量导纱距离,即管纱顶端到导纱瓷眼之间的距离4. 放置张力装置,放置管纱并将其引到筒子上5. 放置张力仪,放置位置为张力装置后,靠近张力装置的纱段上6. 按照实验内容依次进行,并记录数据 注意事项:络筒过程中,络筒张力始终是一个波动值,读值时读取中间值即平均值;且测量管纱退绕时某一固定位置的张力值,例如距管顶或管底4 厘米的位置实验记录:1.实验条件络筒机型号: ;导纱动程: ;槽筒直径: ;2. 数据记录表1不同张力垫圈重量时的络筒张力变化张力垫圈(g)G 二1G 二2管纱管顶管底平均值管顶管底平均值12络筒条件:导纱距离H= mm,纱线密度= Tex,络筒速度= r/min表2不同纱线密度的络筒张力纱线密度(Tex)Tex =1Tex =2管纱管顶管底平均值管顶管底平均值12络筒条件:张力垫圈= g,导纱距离= mm,络筒速度= r/min表3不同导纱距离的络筒张力导纱距离(mm)H =1H =2管纱管顶管底平均值管顶管底平均值12络筒条件:张力垫圈= g,络筒速度= r/min,纱线密度= Tex表4不同络筒速度的络筒张力络筒速度 r/minV =1V =2管纱管顶管底平均值管顶管底平均值12络筒条件:张力垫圈= g,纱线密度二 Tex,导纱距离二 mm表5管顶及管底络筒张力的变化气圈破裂器张力平均值管纱管顶管底12络筒条件:张力垫圈=g,纱线密度=Tex,导纱距离=mm,络筒速度=r/min思考题:1. 影响络筒时平均张力变化的因素有那些?影响规律如何?2. 络筒时,导纱距离和气圈破裂器对管顶及管底的络筒张力有何不同作 用,即对络筒张力的均匀作用有何影响?实验二 圆锥型筒子的卷绕密度及卷绕特征的测定与分析实验目的:1.学会检测筒子质量2.掌握筒子密度的测定方法3. 掌握筒子的卷绕特征及其特征值的测定基本知识:1.筒子质量主要检测其成型即外观质量,还有其内在质量。

2. 筒子卷绕密度参考范围如表5棉纱密度 (Tex/Ne)96-32/8-1631-2/19-2919-12/30-4811.5-6/50-100卷绕密度g/cm30.34-0.390.34-0.420.35-0.450.36-0.473. 圆锥筒子体积公式:V=n/12[(D2+D2+D.D)H+( D2+d2+ D.d)h+( d2+d 2+d.d )(h+H)]实验准备:仪器 筒管,络1 筒1机,直尺1,量角器1 ,台秤 1 1材料 纱线实验内容:1.测试一个满筒子的卷绕密度2. 测试小、中、大筒子的卷绕特征值实验步骤:1.称筒管重量,在络筒机上络成小、中、大三种规格的筒子2. 称大筒子的重量,求出绕纱重量3.测量大筒子的直径及高度4. 计算大筒子的体积,根据绕纱重求出绕纱密度5. 测量小、中、大筒子的卷绕特征值6. 测量槽筒直径及纱线一个往复槽筒转速7. 测量并计算小、中、大筒子的平均半径、传动半径、实际半径注意事项:由于筒子有一定的软度,测量误差较大,数据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实验记录:筒子上端半 径/cm下端半径/cm平均半 径/cm传动半 径/cm每往复圈数实际半径/cm小中大筒子卷绕角父叉角每层绕 纱长度 /cm每层绕 纱圈数螺距/cm位移角小中大参数筒子上端 直径D1/cm筒子下端 直径D/cm筒管上 端直径 d]/cm筒管下 端直径 d /cm锥体高度 H /cm锥台高度 h /cm1 /\ /\ 人筒思考题:1. 计算所测定筒子的卷绕密度,衡量筒子的松紧程度,并评价络筒张力 是否合适。

2. 在络筒过程中,筒子的各个半径是如何变化的,有何规律?3. 在络筒过程中,筒子的卷绕特征值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的?实验三 自动络筒机清纱工艺的确定与分析实验目的:1 ) 了 解 电 子 清 纱 器 的 工 作 原 理 2)掌握电子清纱器的参数设定方法3)纱线纱庛的种类及数量统计实验内容:1 ) 设 计 2-3 种 清 纱 工 艺 2)将管纱按设定的清纱工艺进行络筒3)统计每个锭子的疵点种类及数量实验准备:全自动自动络筒机、纱线 实验步骤:将自动络筒机上的钉子分成三组1) 按 组 分 别 设 定 清 纱 工 艺 2)进行络筒 1000 米,并记录工艺参数和实验数据3)对比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清纱效率和筒子纱质量,优化得出优良 工艺实验记录:棉结、短粗节数、长粗节数、细节数截面增量长度疵点总数清除数清除效率棉结短粗结长粗结细节思考题:1 ) 电 子 清 纱 器 的 清 纱 工 艺 参 数 有 哪 些 ? 2)设定工艺参数时应考虑哪些? 3)清纱工艺与清纱效果之间的关系实验四 淀粉浆料的性状及粘度稳定性的测定与分析实验目的:1.观测几种淀粉浆料的微观状态2. 观测玉米淀粉的溶胀特点3. 测定并分析几种浆料的粘度稳定性。

基本知识:粘度稳定性是将浆料煮熟后测得粘度为n0,在保温状态下每间隔30 分钟测定粘度,共测6次,分别为n n n n n n,取六次中的最 1 2 3 4 5 6大值和最小值则粘度稳定性=(n max- n min)/ n实验准备:仪器 生物显微镜,烧杯,电炉,温度计,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粘度仪材料 各种淀粉,碘液实验内容:1.观察几种淀粉的颗粒外形2. 观察在温度和碱的作用下,玉米淀粉颗粒外形的变化3. 测定玉米浆料的粘度稳定性实验步骤:1.将玉米、木薯、红薯、土豆、小麦几种淀粉配成稀溶液少许2. 将各种溶液制成标本,并在标本上涂少许碘液3. 在生物显微镜上用10*40倍数观察4•将400毫升5%的玉米淀粉溶液加热,在50C, 75C, 90C温度下 分别做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5. 测定上述溶液的粘度稳定性6•将20毫升5%玉米淀粉溶液假如少量碘液,加热,在50C, 75C温 度下做标本并观察注意事项:做标本时所涂液体要少,否则颗粒堆积不利于观察 实验记录:标本50C75C90C50C(Na0H)75C (NaOH)颗粒外形图外形描述标本玉米木薯红薯十豆小麦颗粒外形图外形描述思考题:1.温度作用下颗粒外形的变化,碱作用下颗粒外形的不同变化。

2. 各种淀粉颗粒外形的特点实验五 浆液的调制及质量检测实验目的:1.掌握浆液的调制方法2.掌握浆液的质量检测指标 基本知识:1.生浆定浓:在调浆过程中,浆液温度升到50度时测定玻美度定浓2.含固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烘箱法,量糖计法其中量糖计法简便易 行,具体测试方法为:将少量的浆液涂在量糖计的棱镜上,盖好盖 板,让光线从进光窗射入,在目镜读取数值,根据读取值在说明书 上查出该液体的折射率,根据公式计算该浆液的含固率淀粉浆的 公式:折射率=1.3328+0.128*含固率3. 粘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漏斗法,旋转式粘度计法1)漏斗一般用于工厂中,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具体使用方法为: 将漏斗放入浆槽中窜动数次使其与浆液温度相同,然后迅速从浆槽 中提起,距液面10厘米处开始记时,直至浆液不在流出呈断续状 为止,根据所用时间查出相对应的粘度值2)旋转式粘度计法:将浆液装于储浆杯中,浆杯外层为95度的循环 水使其保持恒定温度将旋转体放入浆杯中窜动几次使表面没有气 泡,然后挂于转子上,打开开关转子开始转动,稳定后读表针数值 为浆液粘度,单位毫帕.秒实验准备:仪器 烧杯,电炉,粘度仪,泊美表,温度计,滤纸,量糖计,PH试纸,玻璃棒。

材料 各种浆料已知纱线:19Ne纯棉纱;用途:织造平纹细布,配制500ml浆液玉米淀粉含水为14%浆纱配方:玉米淀粉100%21.5gPVA10%2.15g大白粉5%1.08g牛油6%1.29g火碱1.6%0.4g二萘酚0.55%0.12g实验步骤:1.按配方称取浆料2.1000毫升烧杯装水300毫升,将NaOH溶液加入其中3. 投入大白粉并搅拌均匀4. 投入玉米淀粉并搅拌均匀5. 另取500毫升烧杯,加入150毫升水,加入PVA加热至95度完全 溶解,冷却至50度以下与玉米淀粉混合,搅拌均匀补水至500 毫升6. 将混合液加热至50度定浓:测波美度7•继续加热至98度,测定粘度、PH值、渗透度、含固量注意事项:1.滤纸做成10*50厘米的纸条,在10厘米处其始以毫米为单位画刻 度,用来测定渗透度,测定一分钟浆液向上渗透的毫米数2.渗透度的测定要在浆液降温至50度以下 思考题:1.量糖计法含固量、烘箱法含固量与计算值之间有何区别? 2.为何要求在50度定浓?实验六 浆纱工艺的确定与实施实验目的:1.根据已知纱线确定上浆配方2.按正确的调浆方法调成一定体积的浆液3. 制定浆纱机上浆工艺并对已知纱线上浆4. 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