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矛盾与创生前景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71KB
约13页
文档ID:313019020
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矛盾与创生前景_第1页
1/13

    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矛盾与创生前景    陈怀远Reference:社会共生理论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到了一个从历史归纳、哲学论证转向立足现实、面向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实证化创生关口这种转向应该是基于对社会共生理论泛化倾向的拨正社会共生现象虽有其真实存在的一面,但它的理论作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仍摆脱不了人们主观意识的支配这种理论建构应引导社会共生从终极目的变成它与达致目的之手段的连接过程,其理论创生模式也从非逻辑行为转变为逻辑行为Keys:共生;社会共生论;矛盾;前景C91-06 :A :1003-854X(2016)03-0134-05在社会科学体系里,中国本土所建构的社会理论并不多见,社会和谐论和社会共生论就是其中难得的成果尤其是社会共生论,虽然显得稚嫩与寝陋,但却不失生机及时尚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它,是值得社会建构理论进行一番反身性检验的一、社会共生理论创建的背景和形成的基调社会共生论创建的时间,比生态等生产生活领域共生思想的形成和应用要晚很多它大约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发轫,而真正基本成型则是进入新世纪,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战略之后可以说,提出社会和谐论的初衷,同时也构成了催生社会共生论的背景。

当然,除了应对当前贫富差别悬殊、社会矛盾凸显的社会需求外,后者还包括一批经历建国后多次运动而遭受逆遇者的学术反思社会共生论的创建者们,对阶层经济排斥、政治文化挤压、教卫福利不公、侵权犯罪频发、斗争哲学泛滥,乃至种族性别歧视、宗教冲突不断、霸权战争绵延等各种社会问题及人间悲剧进行追踪溯源的整体性质疑,并且在国家民族、机构组织及人员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提出了看待社会的不同方式,即“社会共生论”,企图用这种理论指导所有层级上的不同权力者相互理解、化解矛盾、消弭冲突,以达致和谐共生的社会秩序和生活境界这一理论的想象力是美好的,比社会学原有的解释与处理社会矛盾的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运用利益统治理想的理论似乎纯洁得多,也聪明得多然而像社会和谐论诞生于社会危机集聚的背景下一样,它被赋予了极强的理论建构使命感,要用社会共生论取代“阶级斗争为纲”与社会和谐论不同的是,社会共生论不但提出了社会建构的目标,并且强调社会不可分割的现实“存在性”,即非人类意志所能左右的排斥异己特征:施于同在一体之对方的行动结果必反作用于共处普天之下的自己,借此警示人们奉行利人利己的行为准则比社会和谐论更进一步的是,它还要用选择(超自然)的共生替代现存(自然)的共生,以实现和谐的共生。

这样,“共生”成为人们逃避不了的宿命,他们唯有可能的选择是:斗争的共生抑或和谐的共生,旧时代的共生还是新时代的共生由此看来,共生论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双重性基调,一方面阐释人在社会中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这“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有’的存在”;另一方面建议人们摒弃“不合理的共生关系”,选择或追求“合理的共生关系”它在强调共生关系“实在性”的同时,又主张通过人们主观的选择或追求,去构建符合某种标准的共生关系,即承认后者的“建构性”共生论学者认为,当人类逃避不了缠斗的命运时,仍坚持博弈,结果争锋各方谁也排除不了谁:强国消灭不了弱国,富人驱逐不了穷人,智者取代不了愚者(相对而言的芸芸众生),加害者可以通过欺诈、抢劫、杀戮等方式强制被害者,谋得一时之利,但最终却难以逃脱社会正义与法律的惩罚,终究会落个两败俱伤的结局所有这些“消极共生”的轮回,就是导引人们走向“积极共生”的思想基础或精神动力归根结底,社会共生论扬榷的基调是:在无法排挤任何共生对象的客观前提下,去主观地实现人类社会交往中照顾各方利益和理想的最佳机制架构通俗地讲,就是要人们告别“消极共生”,走向“积极共生”,争取不同利益者的“共赢”,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种唾弃斗争哲学,呼唤“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共生基调,谁不珍视与向往?!问题是,普罗大众与社会共生论者对社会“承受”的感觉往往有些差异前者从自身经验出发,体验到在主体身份关系和客体资源关系上,社会现实的运转机制与目前共生理论的基调并不符合因此,他们把共生社会当作同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只是遥远未来的理想世界,而非眼前的真实世界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刚经历思想解放,获得一定政治民主,并由大规模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变迁带来较高强度的职业身份竞争和多元社会风险的大背景下,一批理论工作者创建的社会共生基调,与普通民众所体验到的社会公共生活“碎片化”感受仍有较大距离这就告诉我们,社会共生理论建构的深化不仅任重道远,而且需要建构者们反身性检验的高度自觉目前,部分社会共生论建构者虽然自我标榜的使命是反对阶级斗争,可生活世界却并不照护现实中的弱者或芸芸众生,后者所求所争的应该是“美美共生”,即在别人的宫殿旁应该有自己同样的宫殿,而不是自己破烂不堪的小屋,这才叫社会共生我们建构社会共生的理想,是在生活世界现实的基础上去争取“天下大同”,一定不是呼唤人们“让渡”着共生,幻想着强者或精英们把自己的宫殿让给没有宫殿的人。

二、社会共生理论建构中的内在矛盾社会共生论是人们借助生物界一种研究发现的知识抽象所作的跨界性理论建构从实质上看,它的知识性特征并没有什么变化知识社会学告诉我们,无论是宗教知识、历史知识甚至是科学知识等,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整个建构过程必然充满相互冲突、相互平衡的内在矛盾据笔者的观察,在不长的发展历程里,社会共生论的建构至少出现了以下几个难以回避的矛盾: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象之间的矛盾共生论被引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后,就演绎为“学”,并被放到哲学这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层次上展开讨论,奉为“时代的显学”然而不管是提出“同体共生”还是“异己共生”的论者,始终都抱着唯实在论的立场,认为所有生活世界中的主体“谁也离不开谁”的现象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而“共生”应为理所当然的规则共生学所需阐述的“共生规则”不是它是否“有”的问题,而是它在“同体”或“异己”社会关系中如何相安运作、自然平衡以及促进演化的问题可是,尽管研述者强调共生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是不能够当作纯粹哲学来做的,但迄今为止,除了技术业务界外,在人文社会领域,共生学说还处在观念及意象的建构阶段不得不承认,共生论学者就像宗教的布道者一样,还在努力地争取扩大信众队伍。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人们不向往共生的“良智”吗?非也!只能说普通人面对的生活世界仍然广泛存在着等级、权威、生存竞争、身份差别、族群隔离等现象,这使得他们所理解的共生观念难以诠释其所生存的现世在他们不能像西方践行共生理念的绿党那样活动,开展以拒绝等级、权威,反对技术、人类中心主义等为宗旨的生态社会革命时,普通人围绕共生理念还会做什么?除了与共生学说保持距离外,就只能像信徒对待宗教那样对待共生观念,进人类似佛教徒出世后专注精神修炼的境界了这种在现实世界中不知共生方式该何为,只能在社会意象上运作共生观念的做法,生生暴露了共生论建构道路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象之间的深刻矛盾进一步说,它恰恰反映了共生论学者在建构理论知识中自身也陷入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矛盾2.神圣知识与世俗知识之间的矛盾共生论虽冠以“学”,但目前在社会领域却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因此,有学者急于求成,竞认为“共生学,不应刻意创新,只要能够达到淑世之目的即可”这无异于说,不论共生学关注对象的知识模式是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的,它都完全能够同知识的实践路径相脱离,缘起并拓展于精神世界,就像宗教清徒逃避物质欲求世界那样。

或许,他们觉得应把共生观念建构成人们行为“导善”的意识性原则,即以其神圣(科学)知识的地位与世俗知识划清界限如若不然,一则共生观念神圣知识的权威难以树立,再则物欲及权欲竞争的激励也让它们“淑世”的目的难于达至然而,即便是科学知识,要变成人们的信仰,也要经历神圣与世俗这个两面性矛盾的磨砺科学知识在成为权威之前,是“公共意见”,是人们世俗生活中的“评判意见”可见,科学知识的权威来自社会公共意见本身而公共意见恰恰是集体力量的结果或多个结果,至于哪个成为权威,变成神圣的,则要经过社会的再一轮评判甚至是历史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共生理论的求学问道者们也可能脱离不了闲适生活的“学究眼光”法国社会学家布厄迪分析指出,这种“学究眼光”是对存在和所有实践意向的加括号,对产生自己的社会前提不加思考,或者说采取了一种遗忘的态度:其形成的根源是与世俗生活世界的疏离,从而产生了一种“社会失却”的状况或许这个批评提醒我们,就像道德借助宗教来展开自身一样,共生论者也时常倚重宗教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要幻想用神圣知识的建构去排挤世俗知识的提炼,轻易摆脱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二元性纠缠3.历史教训与文明见解之间的矛盾社会共生观念是一些人梳理历史后得出的一种文明见解。

他们认为,尽管历史上充满了人为的灾难,但人类共生、文明进步是主流可卷帙浩繁的《世界文明史》作者杜兰特夫妇却在他们治史经验的萃取之作《历史的教训》中写道:“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个个人和群体中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它从不优待善心,它充满了不幸,最终的考验全看生存能力即使人们不太情愿接受这个观点,但“自然和历史并不认同我们的善恶观念,它们把那些存活下来的适者当作‘美’,而把那些失败者和被淘汰者看作‘恶’,宇宙对基督和成吉思汗也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假如我们把共生论者称为鉴史者,而把杜兰特夫妇谓之为治史者,他们之间谁的观点更贴近史实呢?另一位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考核和记录事实的历史方法,阐明和制定一般法则的科学方法,虚构人物和场景的戏剧、小说方法这样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我们研究的对象历史同戏剧和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中生长起来的,……在其中的事实和虚构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人说对于《伊里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同《伊里亚特》相似到这种程度,它们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

仅仅把事实加以选择、安排和表现,就是属于虚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此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研究历史,都避免不了虚构的成分,关键在于我们萃取什么哲学价值和社会意象但有一点是我们现在仍难以厘清的,即围绕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建立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史观,到底它应该完全被摒弃还是可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呢?共生论者不是还宣称不排除矛盾和竞争,甚至在敌对层面上也可达成共生关系的么,何况仅是这种历史教训与文明见解之间的胶葛!4.就事论理与就理论事之间的矛盾这是构建理论起点的方法论问题从社会共生理论的创生背景与发展简史来看,我们的理论建构者虽然都从共生现象“存在论”说起,但他们与微生物学家发现细菌共生现象从而创建共生学说的路径不同,是将共生学说先移植到社会领域,然后再寻找实现社会共生目标的方法途径和理论架构它就像意大利著名经济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分析研究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重要差异一样,“我们仅从外部观察动物的行为,而我们往往根据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根据这些行为对他们产生的印象、根据他们主观想象或杜撰的引起这些行为的动因来认识人类的行为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们只能从外部观察人手,从现象、问题到理论,即就事论理:研究人类行为,人们既可沿用就事论理的套路,也可以就理论事,从印象、判断甚至主观想象及杜撰的动因来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事先创建的理论来寻求实践之道的路径,比从现象出发探寻“求是”之理的路径不知要艰难多少倍,更别说要绕过理论脱离实际的矛盾阻碍目前,一些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者声言要寻求“理论落地”的途径,应该说是面临着这样绕不过去的选择上述社会共生论知识建构中的矛盾,反映了创立者们在学术场域走过的描述和甄别事实的最初阶段历程,以及他们自身陷于实践逻辑与知识逻辑相脱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