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再次超越iq_斯腾伯格_成功智力述评_吴国宏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38.29KB
约9页
文档ID:44587588
再次超越iq_斯腾伯格_成功智力述评_吴国宏_第1页
1/9

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 (教育 科学版)1塑珍年第2期〔心理学〕再次超越I Q—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述评吴国宏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在 当代认知发展及智力研究领域,美国耶鲁大 学心理学 教授斯腾伯格(R.J.s telllb er g)无疑是一位身处最前沿的 活跃人物自他在八十 年 代中期提出著名 的 三 重智力理论 (A.T r ia r ch iT he o r y奋H~I n te l li s en ce )之后,时隔 十余年,他又完成了另一本关于智 力理论的新著—《 成功智力)(Su cce ssf u lI nte l lig en ce1 996)在该书中,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一套有别于前的智力理论,即成功智力的理论那么,成功 智力是一种全 新的智力观吗?它与传统的l Q理论以及斯腾伯格以前提 出的 三 重智 力 结 构模式 有 何区别与联 系?如果说智 力三重理论是对l Q 概念的超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种超越之后的再超越 呢?用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本身解释,这些 问题实际都是一些“结构不好的 问题”(in一st r uct ur e dp加bl~)(S uc ce ss f ul玩t ei l ig e nc e第17 1页,以下 引文页码均指该书页码),它们不存在 明晰的解决途径或根本就是开放性的问题,不能求得唯一的正解。

本文作者在研读通译全书之余,又将之与斯腾 伯格的其它有关著作加以对照,由此引 发对智力 问题的一些粗浅思考,现权作引玉 之砖,以就识于智力理论和研究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一、‘ 三重智力理论是对l Q概念的第一次超越任何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而就 的,成功智力理论也不例外为了更加全面地把握斯腾伯格的最新观点,我们有必要追溯斯氏思想的发展历史,对之略作梳理众所周知,在智力研究领域 中存在两大传统的流派一是经典心理计量学流派,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这种智力研究的模式在该领域处于主宰地位服膺此研究范式的学者们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是:智力可 以分解为元素,这些元素构成智力的结构一他们从事研究的数学手段是“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找到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表现 出差异的决定因素,从而揭示 出这些结构某种意义上,这些结构皇现的是智力构成元素的静态画面、随着认知心理学 的兴起与发展,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 用于智力领域的研究,成为不同于以因素分析为研究方法的另 一大流派信息加工学派认为,智力研究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 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加工 的构成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智力。

斯腾伯格最初投身于智力领域研究时采取的 正是信息加工的 立场在《智力,信息加工和类比推理:关于人的能力之成分分析》¹一书中,他提出的“成分分析”的方法 和¹R.J.S tem be屯,(19 77).Inte l li脚e e,11 1‘〕n l la tionl、祀e s sing,a ndA na l叩ea lR~ling:T heC0nlp伪lentia l彻a lysiso fHuma nAbilitie s.瑞]ls d司e,N J:Er ll月um.智力 的成分理论,就是试图结合心理计量学和信息加工学派各 自的 长处并克服彼此的缺陷¹但从本质上分析,斯腾伯格仍是站在信息加工的立场来调和两者的 矛盾,采取的依然是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注 重寻 找并刻画一类心理操作的过程(斯腾伯格寻找到了“成分”)如果说经典心理计量学的智力理论是建立在一固定的结构性实体—因素之上的话,那么信息加工的智力理论则是建立于一动态的加工性 实性—成分之上º当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刚引人智力研究领域时,学者们都倾向认为理解智力的加工过 程要比了解智力的结构或因素更 为重要,但显然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承认智力的过程研究是 一 种进 步,因为它 为 我们了解智力提供了新的维度。

但结构和过程实际涉及和探讨的是智力操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最终它们并不相抵触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主体操作过程上的差 异也是 可以计量的而且,问题还 不止于 此如果仅以结构和过程的相互补充为满足,那就仍使智力的研究徘徊于智力 的操作层 面(它 更多地与智力 的 心理实体和机制相关)这显 然不利于 我们揭示智力 的全貌诚如斯腾伯格所言,“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 于 过 程 的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 进 行清晰完整地描述”(第11 9一12 0页)人的智力是复杂 而多层面 的,只从一个层面进行衡量与测评难 免会失之偏颇于是他在198 5年提出了著名 的“三重智力理论”,作为原来智力成分理论的扩充与修正它是对智力 的成分理论以及与成分理论处于 同水平的l Q概念的超越其中 的情境亚理论涉及个体现实的外部世界,它回答“对于 不 同的人和环境(社会文 化和物理环境) 而言,什么样的行为才称得上是智力行为”这一 问题可见,情境亚理论与智力行为的内容有关;而经验亚理论则同时涉及主体的外部世界 和 内部世界,因为经验是联结 主体内部心理世界和外部世界 的桥梁换 言之,由情境亚理论确定的 智 力行为对具体的个 体来说,必须处于其一定的经验水平上,它才能算得上是智力行为。

人的智力一方面 可以从某一项任务的完成或在某一情境的表现中得以展现,另一方面这种展现的水平还得依赖于个体应付这种任务或应对这种情境经验之多寡而定在“让幼儿学微积分”或“完全自动化地 操作某种技能”这类极端情况下,并不涉及多少智力成分亚理论则与个体的 内部世界 相 联系,它所回答的 问题是:智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成分亚理论抛开行为的特定内容,考察构成智力行为基础的 心理机制的潜在模式将这三个亚理论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较为公正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回答谁相对较为聪明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相隔十余年之后,斯腾伯格为什么又再次提出“成功智力”的概念,他是否又 赋予智力以新的含义呢?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作一番剖析与论述二、从三重智力理论走向成功智力理论1.斯腾伯格对“成功”及“成功智力”的界定对于成功,斯腾伯格并未下一明确的定义,但如下观点贯穿全书: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 那寒牛括中 举感自弓的甲标这有二层含义:第一这里 所指的 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目标,既不等同于某一领域或生 活中某一阶段的近期目标,也不是遥 遥不可期的 空中阁楼式的幻想,更有别于那些 唾手 可 得 的生 活中的一般愿望。

人之所以会成功,首先是因为有理想,而理想目标的树立以及其后 的不懈追求,正充分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的¹同前页¹,P P.6 4一6 5ºR.J.Ste nd〕e r s,(1985).B即o ndIQ:Arl, r i二hie’nl e呵o fH uma nA bilitie s. C田1止〕“d罗Unive r sirypr es s,p. 14.54一面,因而成功智力具有一般传统意 义 上 的智力所 没 有 的积极一 面第二,这里所说的成功不仅 仅是伟人、巨匠 的专属,它也会随时垂青于那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成功智力并在现实生 活中找对自己位置的平凡人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发展成功智力,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一言以蔽之,成功乃是“智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成人生之主 要 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 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 影 响 的智力或者也可以说,我们不能离开活动的成功来奢谈智力因此,成功智力 与传统 l Q测验 中所 测 量和体现的学业上的智力有本质的区别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的IQ测验以及在美国广 为使用 的 一些标准化测验 (如“学业评估测验”SAT、“美国大 学测验”AC T、“研究生人学考试”GR E等)所能测量的 只 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的极小一部分,甚 至是非常不 重要 的一部分。

斯腾伯格将之称为“呆滞的智力”(in er ti nt el l ig e nc e),它 只能对学生在学 业上 的成绩和分数作部分地预 测,而 与现实生活 中的成败较少发生联系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 智力(a n alyti ca li n te l ligence)、创造性智力(r ea tiv ei nt e lhg en ce)和实践性智 力(pr a ct i ca li nt e ll ig e nc e)三个方面它们是成功 智 力彼 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所在:分析性智力用来解 决问题和判定思 维成果 的质量;创造性智力 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 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 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 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 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 紧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这些能 力第12 8页)值得一提的是,斯腾伯 格 用信息加工 心理学中最为常见的、也是隶属 于分析性智力 的“问题解决”作为贯穿和联系成功智力各部分的一根主线,将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 有机地网罗 于成功智力靡下,本身也颇具匠心。

以下我们即按这一原则对成功智力 的三个关键分另l J略作评述2.成功智力的三个关键关键一: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的分析性智力成功智力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分析性智力,它 指 的是主体“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第15 5页)对于分析性的 思 维,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已有相当的研究最能体现分析性思 维 的两种活动分别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在问题解决中,分析性思维的主 要 目的在于从一 问题情境出发沿途克服众多障碍并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而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分析性智力可以帮助我们从许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或对机会进行评估分析性智力也是成功智力三 要素 中唯一与传统l Q测 验有所 重叠的一部分但斯腾伯格明确地指出,它并不能简单地和智 商测验中所 测量的学业智力划等号l Q测验仅仅测量了分析性智力的一部分—即名义 上与学校 中的表现最为相关的那一部分分析性智力的领域其实远远超出学校 的情境而涉及现实生 活的各个方面为了 回答一个问题或达成一个目标,人们必须克服一定的障碍与困难,此时 主体就 置身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了¹如果 主体能很快地从记忆中提取一个现成的答案,那么就不 能称为“存在一个问题”。

现代信息加工 心理学认为,人在进行问题解决的 过 程 中,经历了一系 列 的心理加工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 由“问题确认”、“定义 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¹s ee:R. j.stem be r s.(19 96).C吧litiv epsyeholo留. Ha二 t ,,1Br a cee o lle罗P ublisllp.3 4 6息”、“分配资源”、“监控”和“评价”所联结而成的“问题解决循环”应强 调 的是,人在运用分析性智力执行问题解决循环 的过程中有其灵活变通 的一 面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人们很少严格地遵循这种最优化的解题步骤,而是根据需要对有些步骤不断地重复操作,或对加工顺序加以改变,甚至还会省略或添加某些过程斯腾伯格在出版《成功智力》的同年,还另有《认知心理学》一书问世,两书在阐述问题解决的过程时,按照 的基本上是同一框架(在(成功智力》中他将“监控”与“评价”两个步骤合二为一 ),但两者的出发点却不尽相 同认知心理学》中所指 的 问题解决循环是任何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都要执行的一般程式,而 运用成功智力 中的分析性智力解决问题时,这些一般化的步骤又 有了新的涵义: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一旦问题的雏形初现便已察觉其所在;他们能准确地定义问题,甄别出 问题的轻 重缓急;他们会仔细地制定解题的策略,尤其注 重长远的规划;对信息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