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61KB
约2页
文档ID:12193852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_第1页
1/2

i. 【 以“ 了” 代“呢”】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 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 经典例句:-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你干嘛了?(你干嘛呢?)-是了,是了是呢,是呢)-说好的幸福了?(…… 说好的幸福呢)ii. 【 以 “哇”代“吧”】“哇 ”的开口小于“吧” ,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经典例句:-这的哇这么着吧我可美了,是哇?(…… 我可美呢,是吧?)-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 ”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iii. 【以“呢(去声)”代“ 那”】“呢 ”字(四声)代替“那” 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经典例句:-呢不儿?(那不是?)-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iv. 【以“的” 代“ 么”“着”】我总觉的说“的 ”比“么”“着” 要舒服很多,— —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经典例句:-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地图上都标着呢这的走肯定没错这么走肯定没错)-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

我正看着呢)-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v. 【以“v”代“w”】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 “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 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vi. 【以“in” 代“ing”】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我们一般不会把“王先生” 读成“玩先生”,但“ 金陵十三钗”中“金陵”两个字好多山西人读出来没有任何区别北京”-“北金”;“冰雪”-“ 宾雪”;“经济”-“金记”;“明天”-“民天”……vii.【阴平变为升调】山西普通话另一特征是:阴平(一声)变为升调阴平的发音要求应该是贯穿如一,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但山西普通话总是把句尾抬上去试着大声喊一声“妈”(而不是“ 妈妈”,会出现轻声),仔细听自己的语调;再长长地喊一声“ 抹— —布”,两个 ma 是不一样的………………山西普通话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与标准相近又有所游离的特点呢?我猜想:其一,山西属北方,历史上与京城的交流比较密切,山西人与北京人同有北方人的许多特点,比如干脆爽快,不喜欢“唧唧歪歪” 的软语。

而标准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的 因此我们的山西普通话与标准相距是较近的(尤其是与成都、广东、福建等地比起来的话……)其二,山西人在历史上经常扮演“贵族” (可上溯至周)“大商”(明清)等角色,似乎带着一些雍容,甚至是慵懒的性格作风这就使得山西人说话时很在乎“省事”“ 省气”“省力” 嘴型放扁、吐字换音,这都使得山西话说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虽然会造成有时听不清——现在的山西人,在中央光辉的“能源基地” 战略部署下,才气被限制,从而不再扮演那些上层角色时,仍然脱不掉语言里的那份小慵懒,却又改不过来语言习惯,只好说话更大声一些这可能是山西人说话声音大的原因之一山西口音的细节和妙处自然不是一篇日志写得完的虽然说这种乡音让我在考普通话时吃了不少亏,但我仍然愿意继续把这扁嘴咬唇的家乡话永远说下去,因为毕竟是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毕竟爱着这片土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