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太 空 的 长 征,神舟飞船飞行程序组图,,神舟”五号飞船倚天而立、蓄势待发,被称为“亚洲第一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大门开启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船箭塔组合体开始向发射塔架垂直转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船箭塔组合体缓缓离开“亚洲第一门”,向发射塔架进发,转运途中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船箭塔组合体直指苍穹(一)转运途中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船箭塔组合体直指苍穹(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巍然耸立的发射塔架,正翘首以待“神舟”“神箭”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船箭塔组合体顺利转运至发射塔架旁,倚天而立、蓄势待发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右)和“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箭船塔组合体垂直转运现场合影留念,八十八岁高龄的中国老一辈航天人任新民老先生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垂直转运现场兴致勃勃地接受记者采访,,第一步:准备就绪,一.飞船和运载火箭在技术厂房按垂直组装和垂直测试的一系列程序完成技术准备工作后,整体垂直运输到脐带塔,并进行最后的功能检查,,,第二步:火箭发射,一切准备就绪后,火箭一级发动机及4个助推器同时点火,,,第三步:程序转弯,火箭升空,开始程序转弯,,,第四步:抛逃逸塔,火箭继续飞行,抛掉逃逸塔,,,第五步:抛助推器,助推器分离,,第六步:整流罩分离,火箭一级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第七步:船箭分离,二级发动机关机,随后船箭分离,,,第八步:展开帆板,飞船入轨。
入轨后,飞船捕获地球,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展开太阳电池帆板并对太阳定向第九步:测控站对飞船监控,飞船入轨一段时间后,地面测控系统提供初始轨道数据,并通过测控站和测控船对飞船监控,,,第十步:按预定轨道飞行,飞船按预定轨道环绕地球飞行,,,第十一步:飞船接受发射信息,飞行一周约90分种当飞船进入海陆测控区时,飞船上的设备开机工作,发射遥测信息,接收遥控信息,,,第十二步:飞船调姿1,在海陆测控区外,短波通信机工作飞船在环绕地球飞行规定的圈数和完成科学试验任务后返回,在返回前由地面站和测量船发出调姿指令,,,第十三步:飞船调姿2,,,第十四步:轨道仓与返回仓分离,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十五步:推进仓与返回仓分离,建立返回制动姿态飞船制动进入返回轨道,返回舱降低至140公里的高度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第十六步:进入黑障区,在降至100公里时,返回舱进入再入姿态调整,约80公里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第十七步:出黑障区,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约40公里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第十八步:拉出引导伞,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后,着陆场地面雷达站和测量站跟踪捕获目标,测量返回轨道,预报返回舱着陆点。
在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舱抛撒舱盖,拉出引导伞和辅助引导伞,,,第十九步:拉出减速伞,拉出减速伞,,,第二十步:拉出主伞,减速伞分离,拉出主伞,,,第二十一步:抛防热板,主伞张开,抛返回舱防热大底,,,第二十二步:缓冲发动机工作,返回舱从斜吊挂状态改为垂直吊挂,当下降到离地面约1米左右高度时,着陆缓冲发动机工作,,第二十三步:发射信标,返回舱着陆随后,截断主伞,抛天线罩,弹出回收信标天线,发射信标信号第二十四步:现场回收,空中搜索直升机和地面搜索车辆发现目标后迅速赶往着落地点回收返回舱至此,这次神州号的飞行任务就结束了,,,10月15日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升空9时31分许,航天员杨利伟报告:“感觉良好10时41分许,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航天员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11时过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12时过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太空飞行中的首次休息17时26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与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天地对话杨利伟解开身上的安全带,与地面通话:“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把后续任务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8时40分,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他从飞船上发出问候:“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9时58分,正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与他的父母妻儿进行了天地对话他说:“感觉非常好”,“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动画,战略意义、科学成果、经济效益:载人航天效益多,载人航天大大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是进一步大规模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首次进入太空,美国“阿波罗”飞船1969年成功登月,这两个轰动世界的壮举发掘和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精英人才,促进了天文学、高能物理、材料学、自动控制、信息、制造工艺学等科学技术门类的发展,催生了航天器结构力学、航天动力学、空间电子学、航天医学等新学科,形成了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丰富了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认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利用微重力、超低温、强太阳辐射、真空等太空中的独特条件开展多项研究在空间站内,宇航员已制作出了杂质少、表面缺陷小、质地精良的半导体、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和光学元件;在生物材料加工方面,已可以在空间生产抗血栓制剂——尿激酶、纯度比地面高100倍的抗流感制剂和抗病毒干扰素、可治疗糖尿病的胰腺β-细胞和用于治疗烧伤的表皮生长素等30多种质量、疗效较高的药物,航天员还可设法使蛋白质分子按预定的立体结构排列起来,形成纯度比地面高10倍、性能超群的蛋白质晶体,促进新药开发、疾病研究和防治;载人航天器搭载的农作物种子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其遗传基因会发生变化,有可能诞生高产、营养成分增加或抗病毒的作物新品种。
由于载人航天器相对于地球位置高远,因此航天员可以全面探测与地面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磁场、大气臭氧层和电离层,寻找石油、矿藏和地下水源,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森林火灾和积雪覆盖面的变化,尝试预报地震等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一系列民用产品,比如载人航天中采用的机器人能够在地面协助医生做手术,利用双向遥测技术能制造出可被监测、调控的心脏起搏器,航天飞机上使用的水处理系统已开始在部分国家转为民用,受载人航天器表面可减少气动阻力的罗纹启发而研制出的罗纹泳衣助游泳选手摘金夺银美国宇航局专家曾在今年年初计算,美国在载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资都能收到9美元效益,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更不用说航天飞机一百多次飞行所带来的科学成果载人航天技术的日臻完善还促成了“太空旅游”在2001年和2002年,美国人蒂托和南非人沙特尔沃思分别支付2千万美元,赴国际空间站旅游了约一星期预计,第三批共两位游客将于2005年年初再赴国际空间站,而他们身后的报名者还有约10人专家们预计,将来太空还可能成为普通人的旅游热点,图为“神舟”飞船与火箭对接,右图为美国军事人员在某基地从事太空监测工作。
中国航天大事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物理探测卫星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卫星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1991年2月22日,“长空一号”无人机系列研制成功 1997年8月2日,我“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9月2日,我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1997年10月17日,我“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12月8日,我“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
1998年3月26日,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8年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飞船历程回顾,神舟飞船海上试验,神舟飞船做热真空试验,测试中的神舟飞船,太阳能帆板展开试验,测试载人火箭,飞船空运,飞船转运,飞船火箭对接,安装逃逸塔,船箭塔联合体转运,“神箭” 雄姿,“神舟”发射,一丝不苟做监控,返回舱起吊,开舱取宝,中央领导视察神舟飞船,中央领导接见试验队领导,曾庆红视察北京航天城,航天育种结硕果,吃,在太空可以吃到鱼香肉丝和宫爆鸡丁为了节省飞船的空间和发射时的有效载荷,航天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而且不含残渣,如骨、刺、皮、核等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航天飞行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食品要针对航天员生理改变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中国特色。
太空生活中,我们的航天员可以吃到中式菜品,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等,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航天员饭后还需用一杯茗香清爽的绿茶来提神这种绿茶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长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块、鱼块、点心块,食品表面涂有一层可食的保护膜,航天员进食时一口一块,既方便简洁,又不会掉屑,可以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舱内飘浮前苏联和美国的早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采取“嘴对嘴”的进食方式,将经过特殊加工的液体或半固体食品装在类似牙膏管的容器内,进食时通过一根导管将食品直接挤入口内随着包装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航天员的进食方法越来越接近地面如今航天员可将一餐所要吃的食物装在一个餐盘上,然后用与普通餐具外型无异的餐具,以类似于在家中进餐的方式进食航天食品的供给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将地面食品带上天;二是在飞船上用原料自己加工由于载人飞船发射费用昂贵,约1万美元/千克,而一个航天员每天消耗食品1.5千克,约1.5万美元迄今为止,美国和俄罗斯都采用第一种方式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美国和俄罗斯载人航天初期,航天器内空间狭小,航天员只能在座椅上睡觉为防止无意中触及开关,睡眠时必须把双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间最特殊的就是睡觉姿势,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成弓状,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眠,身体稍为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要舒服得多。
太空飞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失重时分不清上下,站着躺着睡都一样,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又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你想怎么睡都可以,忧心忡忡的睡觉,宇航员在太空一般都睡不好觉,原因有多种首先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在地球上,人们普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昼夜24小时,但在太空,90分钟左右绕地球一圈,一个昼夜只有90分钟而宇航员仍保持着在地球上的生活规律,即仍以24小时为周期安排作息时间,为了不使快速的昼夜交替影响宇航员的睡眠,他们睡觉时戴上眼罩,或用灯光强弱来模拟地面上的昼夜变化第二是仪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和静电发出的响声为此宇航员睡眠时须戴隔音帽,地面上也停止与宇航员的无线电联系同时采取轮流工作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宇航员的睡眠第三是宇航员所处的环境是失重环境宇航员睡觉时仿佛头和躯干分离一样,飘浮式的睡觉常常使他们感到恐惧,因为身子底下空荡荡的,没有支撑,犹如掉入了万丈深渊一位苏联宇航员有一次睡觉时,把手臂伸在睡袋外面,醒来时发现两只手向他飘来,吓了一大跳在太空的宇航员什么地方都可以睡:飘在空中可以睡,靠着舱壁可以睡,绑在床上也可以睡但在飞船速度变化或振动时,飘着睡觉容易出事故。
最好的方法是把睡袋固定在床上或舱壁上,宇航员钻进睡袋内,拉上拉链,并系住腰部欧洲航天局设计了一种新式睡袋,双层充气,充气后,睡袋被拉紧,给宇航员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不仅改善胸部的血液循环,还可以消除飘飘然的下坠感,使宇航员感到好像在地面上睡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