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制度》教学资源资源1:历史上有些事物是创制时轰轰烈烈,不久后便销声匿迹,迅速成为 历史陈迹;有些事物……当其初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在意,后来的演变 影响愈来愈大,以致后人反观作始之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初创制的重要性进士 科就属于此类……隋炀帝喜好文词,或许还因为他是通过篡位而登上皇帝宝座, 更喜作一些制度改作和振兴文教之事,以赢得名声,才在恢复国学的同时建立了 进士等科但古老的秀才科绵延至隋代已无多少发展势头,由最初全靠举荐演变 而来的秀才科带有不少历史的重负,且至隋代变得过于贵重难得,而炀帝又有意 或需要选拔一些文才之士,于是另立进士、俊士等新的取士科目,与秀才、孝廉 等科并行其实,从杨素铨试秀才时故意为难杜正玄、隋代秀才及第者仅十余人 来看,秀才科在隋代已出现了停废的征兆而炀帝设立的进士新科目,却是一新 生事物,没有什么历史负担,因此到唐代迅速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取士科目—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载《历史研究》,200年第6期资源2: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还遣留着以往荐举制的种种弊端 其中,主要表现为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 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 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就以所谓“行卷”而言,这类文宇系素日宿构, 或为诌词,或出赝剿,甚至写一些猫狗鬼怪以猎奇,实不足以反映士子的真实水 平。
即使真有佳作,亦须通过显人的延誉、嘱托,方能闻达于主司,一般寒士, 无人荐举,纵然诗名藉藉,也是枉然如一代诗圣杜甫,于开元后期几次举进士 不第,终身榜上无名,中唐诗人孟郊才思横溢,声名远播,然而沉沦场屋二十余 年,直至五十岁始得一第,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甚高,亦屡试不第,至有“闭 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之叹在这种情况下,应举只是极少数人的事业,对寻常读书人来说,那是一条 可望而不可及的仕进之路,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因此,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化的影 响就显得十分有限—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资源3:唐朝武举的内容有长垛(靶射)、骑射、马枪、步射、负重和翘关 (考察臂力)至于“身材言语”之选,则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 者若文职官吏参加武举,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 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只要合格,不论 出生、门第、官位、家境,均由兵部官员根据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授予 不同的武职唐朝的武举每年举办一次,开科的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 “武科”的“常 科”特点在此之前,以武取士多以制举形式存在,偶尔为之。
由于制举选拔方 法只限于皇帝诏令、官吏推荐人才,难免会产生举荐唯亲、大批人才被埋没的弊 端实行武举制度,把军事将领的选拔纳入科举的轨道,使选拔制度化、规范化、 经常化这对于发现和造就大批军事将领、提高军官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具有 重要的意义实行武举制度也打破了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开拓了 “广收俊 杰瑰伟奇异之士”的新局面,为习武之人打开一扇进身之门,同时大批文人学士 也崇尚武功,提高了 “武”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民间武艺的普及和提高—王树宏、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载《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资源4:考生进入考场,首先要出示家籍证明,证明他的出身,并且要没有 不孝不悌的行为,不曾受到过刑责,或者曾经罚赎但情理不重,方有资格参加考 试;其次,考生还得另外交一篇文章,以便核对考卷上的笔迹和姓名;然后,考 生还得经过严格的搜身,方能进场参加考试宋时,考生入场挟带作弊之风非常 盛行,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应试的工具书,有的书铺甚至专门印刷了精巧的小 册书籍,专门供应试举子挟带之用,所以,宋时对考生的搜身严苛得不近人情, 有时携带擦状笔观的布巾,穿色彩鲜艳些的衣服都会被认为有挟带的嫌疑。
但是, 如此严厉的搜身,伤害践踏了士人的人格尊严,因此,考生搜身之法在大中祥符 五年被废除,但经常性的搜身依然存在在考场内,考生不仅不许交头接耳,互 通消息甚至因为有“饮食公然传入,弹圆随水注入”的舞弊方法,也禁止传送 荼水和饮食根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有的考生想要喝水,只能喝用来研 墨的水,以至于考生出考场时,嘴唇都变黑了不过,考试的防弊与舞弊,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宋代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虽然有糊名、誉录之法, 但考生与考官之间仍然可以通过实现的约定,达到舞弊的目的;虽然有锁院之法, 但对于考生与考官在被任命前的约定,也是毫无能力的;虽然有严格的搜检之法, 但每次考试之后,考场内总是“蝇纸满庭”,防不胜防—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资源5:宋代不仅永远结来士族地主垄断科举的局面,就是官宦子弟也很少 能在科场上保持其优势考《宋史》本传及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载,北宋 仁宗一朝的十三榜进士第一人,就有12人出身于平民之家又南宋理宗宝佑四年 (1256)《登科录》所载曾祖、祖、父三代仕履都完整的570名进士中,若依其 出身统计,三代皆不仕者达307人,占总数的53.9%,父亲一代有官者(包括宗室) 129人,只占总数的22.6%,应当指出,即使在这129人中,绝大部分亦是选人和 小使臣一类的初品官,其中从九品的迪功郎和承信郎又占了半数以上。
这些人若 要想依仗手中的权势让子弟登第,显然比较困难事实表明,宋代科举的大门已 经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资源6:偏见比无知离真相更远就对科举的认识而言,这句话很有道理 没有接受过片面宣传灌输的人,如过去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对科举的认识可能还 更接近于科举制的真相由于考状元、考秀才的传统戏剧和故事,对科举形成了 朴素的认识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知道贫苦的读书人可以刻 苦攻读参加考试而改变命运,知道靠自己的才学考秀才考状元是很好的事而经 历过以往中学教科书《范进中举》《孔乙己》的宣传灌输,科举给人们留下的多 是坏印象然而,文学作品不等同于历史事实,“范进”“孔乙己”等虚构文学 人物的可笑,不应掩盖苏东坡、林则徐等真实进士群体的可敬作为传统文化的 研究者,我觉得有责任还原历史真相,应当具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学术责任感为科举制平反,需要在一定形式复活历史、再现历史,回到历史情景中去 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候,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或者为出人头地光耀 门楣,许多人寒窗苦读十年,不畏旅途的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到京城赶考。
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能做得到这一点吗?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许多出身穷苦的文化 精英,正是通过科举,实现了社会流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没有 科举考试的平等竞争,他们能有机会走出乡村到京城去竞争,能有机会进入主流 社会或政府高层去施展才华么?科举是连接统治者与平民阶层的纽带,朝廷用科 举来选拔满足统治需要的官员,而士人则通过科举来获得成为政府官员的机会, 或实现理想抱负或获取政治经济的利益—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资源7:我认为,可以将科举人物定性为我们民族历史上的精英群体之一 其理由,一是因为科举时代考试录取率很低,清代许多省的乡试录取率只有 1%〜3%,中举及第之后立即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二是因为无论是从政治事功、 文学创作方面,还是从教育事业、文化繁荣等方面来看,进士等科举人物都作出 了重要贡献,自然属于传统社会的精英人物而且,这些科举精英中的许多人, 还是起自垄亩,从草根阶层跻身主流社会的,这主要归因于科举具有促进社会阶 层流动的功能,确实使一部分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不论从历史 沿革还是在具体实施的结果上,都充分体现出“至公”的理念,其影响不仅在科 举文化所辐射的范畴之内,而且还在更为广泛的古代和现代社会领域。
确实,无 论政权如何更迭,公平始终是科举变革的“关键词”科举的公平理念与措施 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与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适性,有些做法的公平 程度至今未被超越,有相当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今天的高考所继承—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资源8:鲁迅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给许多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不 了解考试运作实际的人很容易接受这一说法……八股文是汉字考试文体发展到 高级阶段的产物,具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规范竟争引导备考、严定程式防止作 弊、客观衡文快速评卷、训练思维测验智力、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功用明清两 代八股文命题和作文从明白正大走向险僻偏难体现了命题作文的内在演变趋势, 为了避免重复命题,八股文从“纯正典雅”“清真雅正”日渐滑向奇僻诡怪,以 至后来截搭题的大量出现,都是为了防止被考生猜题押中而采用的应对措施在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中,为了保持区分度和难度,考官往往不按常规命题以扩 大命题的范围,考生则迎合新内容和题型想出新对策,于是便会出现水涨船高、 层层加码的试题趋难现象越来越多的考生不断应试揣摩,将八股文逼到作文的 死胡同中去,使八股文从一种很巧妙的考试文体变成一种僵化的文字枷锁。
—刘海峰:《为科举正名》 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资源9:科举是笔试,无论考什么内容,都不是考察实践能力特别是八股 文,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与现实毫不相关,因此给人们留下了科举考试完 全脱离实际的印象其实,脱离实际的只是八股文,并不是整个科举考试脱离实 际,即使是明清时期,策问从来都有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在1300年的中 国科举史上,不管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特别是时务策, 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内容例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刻的《时策精拟》 所录时务策题为:“钦察臣工、名臣言行、票行淮盐、缉私祛弊、训练营伍、弥 盗安良、江南水利、漕艘利弊、仓储源流、字典考辨、茶法榷取、洋钱交易”等, 都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内容而道光二十年“恩科桂月”( 1840年9月)刊刻的 《新策琼林》,所录的时务策题则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 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 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到科举制废止前夕, 在1902-1904年的乡会试中,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都是关于当时内 政外交的重要问题,许多策问更是直接以西学为内容。
—刘海峰:《为科举正名》 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资源10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对科举制如此依 恋、难以割舍,造成了如余秋雨所说的“伺机心理”“骑墙态势”和“矫情倾 向”呢?是的,余秋雨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机会”实际上就是制度预先规定的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源的权利或游戏规则 在中国皇权专制的农耕传统社会中,经济结构是单一的,生产能力是很低的,政 治权力是专制的、一元的,这就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规则也是单一的、专断的, 民众无任何选择权,只能完全被动地听命于中央皇权的掌控,实际上是听命于皇帝一人的智愚敏钝或喜怒哀乐的摆布在这种情况下,权力的专断性显示了权力 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绝对优势,由此只能形成一套游戏规则一权力角逐规则,人 们只有一个评价标准一官位高低的评价标准,个人只有一条人生之路一“学而优 则仕”,所以人们纷纷进入仕途,当官掌权,拼命捞取社会资源,操控他人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专制政治制度均造成官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