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692670130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技术指南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58MB
约25页
文档ID:380845125
3692670130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技术指南_第1页
1/25

附件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技术指南 前 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建筑物之外,城市广场、街道、人行道、社区活动场地、停车场大量采用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水泥和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进行铺设,导致不透水地表迅速蔓延,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同时由于大面积的不透水地表破坏了正常水循环,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水质恶化、河道侵蚀、生物栖息地退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减缓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而导致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态问题,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福建,省政府决定开展“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作为我省宜居环境建设五个专项行动之一为倡导城市地表透水理念,推广提高透水率工程措施,满足全省各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参与“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的技术需求,省住建厅组织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借鉴国内外不透水地表控制、提高透水率相关政策、对策、技术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技术指南。

指南围绕提高透水率的三个主要实现途径,从规划设计优化和工程措施推广两个方面展开,提出在规划设计中贯彻透水理念的设计要点和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常见的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工程措施,并推荐数种适合本省实施的工程案例目 录第一章 “提高城市透水率”实现途径 1(一)加强城市绿化 1(二)推广透水性铺装 2(三)强化雨水生态管理 2第二章 规划设计优化 3(一)总体规划优化要点 3(二)专项规划优化要点 3(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要点 4(四)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场地设计优化要点 5(五)建设项目方案地表透水性能相关评估指标 6第三章 工程措施推广 7(一)总体原则 7(二)工程措施主要形式 7(三)常见案例 14第一章 “提高城市透水率”实现途径本指南所称透水率即可透水地表面积率的简称,是指可透水地表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可透水地表面积率=可透水地表面积/总用地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就是增加城市可透水地表面积一方面可通过理念更新和规划引导,合理安排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约节约用地,尽量减少城市建设产生的不透水地表,从源头上提高城市透水率;另一方面可通过新技术推广和各种工程措施的应用,在城市建成区中增加可透水地表面积。

综合国内外做法,提高城市可透水地表面积主要有三个途径:加强城市绿化、推广透水性铺装、强化雨水生态管理 (一)加强城市绿化植被覆盖的绿地具有最佳的雨水渗透和涵养功能,是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的主体增加地面植被和绿化面积,完善城市绿地对地表径流的削减、滞留、渗透功能,是提高地表透水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减少城市面源污染通过加强城市绿化来提高城市透水率,主要方式有:(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能绿则绿,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多建设城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绿地、小公园等,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透水网络2)积极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下凹式绿地建设形式, 提倡屋顶绿化,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3)提倡建设城市片林,绿地内宜多种植乔木、灌木等涵养水分能力强的植被二)推广透水性铺装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进行地面硬化,是增加可透水地表面积的另一有效途径将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为透水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成为可透水地表,以便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常见做法有:(1)用透水性地砖铺设,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处由透水性材料填充适合于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巷等 (2)用植草砖铺设,砖孔中用腐殖质拌土填充,杂草生长于其中。

适合于停车场和自行车存放场等3)用实心砖铺设,但砖与砖之间留出一定空隙,让天然野草在空隙中生长适合于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等 (4)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设,由大小均匀的石子散落铺成,这种地面透水好,不长草适合于建筑周边、校园和公园的步行小径等三)强化雨水生态管理雨水生态管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砾石、沙土等自然要素的功能属性,通过建造生物滞留池、渗井、渗透沟、砂滤池和采用透水路面、过滤带、植草沟、屋顶绿化等措施,对不透水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进行蓄留、过滤、传输、渗透等作用,实现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和地下水的补给,缓解因地块开发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态问题主要措施有:(1)雨水收集包括屋面雨水收集和地面雨水收集,屋面雨水可通过雨水管将雨水直接收集到储存设备内,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住区的规划布局、地形地貌进行组织,经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的渗水槽系统进行预处理,然后收集到储存设备内 (2)雨水综合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是指将收集到的雨水,经处理、储存,纳入中水系统作为杂用水回用,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洗车或浇灌绿地,从而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另外,还可采用打渗水井的方式增加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即在雨水集中处打渗水井,使雨水能快速直接渗到地下深处,补充地下水。

第二章 规划设计优化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将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将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内化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一)总体规划优化要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应在相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护自然山体水面、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的基本原则和控制目标,并在用地、交通系统、绿地系统、雨水工程等专章规划中提出贯彻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及不透水地表控制策略应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合理安排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城市建设产生的不透水地表二)专项规划优化要点1、排水(雨水)工程专项规划规划要充分结合绿地、竖向、道路交通等相关规划,统筹考虑农田、林地、水系、绿地等资源,通过蓄、滞、渗、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实现生态排水规划时尽量保留现有水体、湿地以及排水通道,谨慎改变现有河(渠)道等排水通道的走向,在河(渠)道两侧预留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尽量使用生态驳岸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于规划过程中,合理确定城市新建地区和老城区综合径流系数,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环境的影响。

当区域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2、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规划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格局,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形成绿地网络结构在绿地网络结构基础上,生态化集水造绿,构建城市绿色透水网络结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与水网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绿地结合雨洪调蓄区域建设城市湿地,鼓励雨水综合利用对各类型绿地透水率做出建议性规定,如公园绿地透水率不低于65%,广场透水率不低于50%鼓励发展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人工湿地,促进雨水自然排放、入渗、过滤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要点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应通过规划布局、指标控制、实施管理等途径落实总规层面及专项规划层面不透水地表面积控制要求及规划策略,控制、减少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改善城市地面渗透性1)在规划设计中落实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提出的不透水地表控制策略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的结合自然水文要素构建网络化生态绿地系统,细化绿地系统功能布局、建设复合功能的绿地等2)在指标设置中体现不透水地表控制策略优化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指标体系,补充制定相关指标可通过优化容积率指标和设置公共设施可达性、公交站点覆盖率、共享停车位指标,提升用地集约度;通过设置绿地率、每百平米绿地乔木数量、雨水径流系数,促进雨水生态管理在总体、单元、地块各层面的实施落实;通过设置可透水面积率、透水铺装率、屋顶绿化率,促进透水化相关技术的应用发展。

3)从规划控制、政策激励、技术引导三方面建立不透水地表控制实施管理体系,提升法律效力四)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场地设计优化要点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场地设计过程中,应优化传统的设计手法并增加提高透水率相关设计要求1、街道设计采用合理的道路网布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尽量采用透水铺装,机动车道尽量采用渗水性强的材料铺装;采用弹性人行道设计,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流量,合理确定人行道宽度,增加绿化面积;尽量减少设置尽端路和回车场,必须设置回车场时,应在满足行车需求的同时控制回车场尺寸2、停车设计在满足合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地面停车泊位的数量,鼓励采用地下、立体停车方式或错峰共享停车设施方式,以节约停车设施用地,进而减少停车设施产生的不透水地表面积停车指标方面,应注意对地面停车位的数量进行一定的控制,如我国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进行了限定,即不宜超过10%;停车设施设计方面,鼓励修建设生态停车场、绿荫式停车位在建设停车位的同时,合理搭配绿化空间,停车场栽植以乔木为主的植物,形成一定的绿荫覆盖,停车场地面应多选用透水砖、植草格等透水性好的材料进行铺装,透水铺装率宜高于60%,增加地面的透水性。

3、居住小区应以环境质量好与生态效益高为目标,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建筑布局,并尽可能对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生态补偿,尽量增加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屋顶绿化率等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保护并利用原有场地水面和植被资源场地开发不能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尽量维持原有水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开发后场地雨水的外排总量小于或等于开发前场地雨水的外排总量4、其他场地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对绿地采取透水优化措施等地面铺装方面,住区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铺装,应明确透水铺装范围及铺装率,并对铺装材料、铺装层设计提出要求绿地透水优化措施方面,应确定绿地采用的形式(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明确每百平米绿地乔木数量、木本植物种类及道路与绿地高程关系;进行雨水生态管理的场地,应明确雨水生态管理的集雨面积和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及管理措施等内容五)建设项目方案地表透水性能相关评估指标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可采用下表相关指标,进行建设项目方案透水性评估,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在地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补充完善有关城市地表透水性能的指标要求。

表1 建设项目方案地表透水性能相关评估指标指标内容指标定义绿地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透水率可透水地表面积率的简称,是指可透水地表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硬质地面透水铺装率区域内采用透水铺装的地表面积与该区域硬质地表面积的百分比下凹式绿地率1)下凹式绿地率指场地内下凹式绿地面积占绿化用地总面积(不包括覆土小于1.5m的地下空间上方的绿地)的比例2)下凹式绿地一般低于周围道路或地面5-10cm,做法包括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木本植物种类木本植物指的是植物的茎内木质部发达,质地坚硬的植物,一般直立、寿命长,能多年生长,与草木植物相对依形态不同,分乔木和灌木两类雨水径流外排量场地内由降雨产生的需要外排至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或自然水体的径流量地面停车比例项目室外停车数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