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以来的美国戏剧发展的综述 20世纪末期,美国戏剧基本上是沿着前30年的轨迹不断发展的,即 继续沿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依然是这个时期的 特点前期剧作家不断有新作问世,支撑着美国戏剧舞台,戏剧创作 风格也在变化,有延续,有创新,有发展;同时新的戏剧创作倾向的 出现,一批年轻剧作家的崛起,给美国戏剧增添了活力,预示着世纪 之交的美国戏剧发展的方向现实主义戏剧依然是世纪末美国戏剧的主流阿瑟•密勒老骥伏 柄,辛勤笔耕,继续写社会主题,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同时也试 用其它写作技巧在《一个爱情的故事》(Some Kind of Love Story, 1982)和《献给一位女士的哀歌》(Elegy for a Lady, 1982)剧中试用了 新的戏剧技巧,在某些方面跟哈罗德•品特的戏剧有相似之处1983 年春天,他亲自来北京导演《推销员之死》并随后出版了《“推销员” 在北京》(Salesman in Beijing),扩大了他剧作的社会影响《我什么 也记不清了》(I Can't Remember Anything, 1986)一剧通过写两位老人 对过去的生活轨迹的回忆,展示了老年人的孤寂和失望,揭示了人生 的坎坷、世态的炎凉和美国社会每况愈下的不景气状况。
《克拉拉》 (Clara, 1986)写父女关系问题,通过写调查一桩杀人案的过程,鞭挞 了美国社会,其风格基调是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娴熟地运用了表现主 义手法自传《时移世变》(Time-bends: A Life, 1987)揭示了 20世 纪50年代美国右翼势力对进步作家迫害的情况,对理解社会问题剧《炼狱》等颇有参考价值密勒认为英国伦敦比纽约百老汇更重视戏剧艺术,因此将自己的 新作《驶下摩根山》(The Ride down Mount Morgan, 1991)在伦敦的温 德海姆剧院首演,剧中展示了贪婪自私的保险商莱曼•费尔特人生中 面临的家庭危机,也是“美国梦”的危机《最后的美国佬》(The Last Yankee, 1993)一剧继续探讨“美国梦”主题,揭示了美国梦的寻觅 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和危机《破碎的玻璃》(Broken Glass, 1994) 写在德国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在纽约市生活的艰辛密勒终生写社会问 题,是美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旗手他于2005年2月10日不幸逝世, 是美国一个戏剧时代的结束,但现实主义戏剧不会止步爱德华-阿尔比“于20世纪60年代登上美国舞台,继续拓展奥 尼尔、威廉斯和密勒开创的美国戏剧中的严肃道德主题。
(Philip C. Kolinl)他虽然受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但作品中对当代美国社会进 行了深刻的揭露、鞭辟入里的抨击、无情的嘲讽和鞭挞,被称为是一 位“大声疾呼的剧作家”、一位“社会批评家”但他对人称他为荒诞 剧作家大为不满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自《动物园的故事》(1959)问 世后,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问世,三次获普利策戏剧奖,还获得了 “终生成就奖”(1996)和“国家艺术成就奖”(1997)等1981年他把 弗拉迪米尔•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的小说《洛 莉塔》(Lolita)改编成戏剧,再次引起文艺界对该作品的关注《寻找 太阳》(Finding the Sun, 1983)涉及同性恋题材《长有三只手臂的男 人》(TheMan Who Had Three Arms, 1983)有自传色彩,表达了对人 生的看法《三个高个女人》(Three Tall Women, 1994)探讨三位女性 的人生历程,实际上是代表了一个女性三个不同的成长阶段,表达了 对金钱和人生真谛的看法,演出很成功,获当年普利策戏剧奖他随 后的《婴儿戏》(The Play about the Baby, 2001)和《山羊》(The Goat, 2002)等剧作都颇受欢迎,使他在戏剧界的声誉有增无减。
戴维-雷布是20世纪70年代因写越南战争成名的作家他有参 加越南战争的经历,创作了越战三部曲《帕夫洛•赫梅尔的基础训练》 (1971),《棍棒与石头》(1971)和《漂流者》(1976),主题严肃,展示 了越战对美国精神所造成的损伤,也许比任何作家写得都更加淋漓尽 致;他的剧作中尽管用了 “闪回”等手法,但“基调是现实主义的” (Robert F. Kiernan 89)他在20世纪80年代里继续写“战争”主题,创 作了第二套三部曲:《我在跳舞》(1982)、《浮世男女》(Hurlyburly, 1985)和《古斯与汤姆托姆》(Goose and Tomtom, 1987),但这次主人 公是在国内的“战斗”,和毒品、背叛行为、大男子主义等进行斗争 后来还有《狗的麻烦》(The Dog Problem, 2001)等剧作问世这就是 说他继续用现实主义手法写社会问题剧密勒、阿尔比、雷布等一批剧作家一直坚持写各类社会主题,尽 管也不时地受各种戏剧流派和表现手法影响,写作风格主调是沿着现 实主义的轨迹前进,代表着美国戏剧主流的发展方向纽约市是西方三大戏都之一,见证了美国戏剧兴起、发展、成熟 并在世界剧坛有了一席之地的历程。
百老汇是美国戏剧的中心、象征 和代表,美国剧作家把能否进入百老汇看作自己戏剧创作获得成功的 标志,但从20世纪60年代纽约作为戏都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到 20世纪80年代百老汇戏剧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了,开始走下坡路了, 辐射状地冲出百老汇,向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发展;呈辐射状地冲 出纽约市,向全国各地发展,一批地方剧作家步入剧坛例如,入选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佳剧选》(Famous American Plays of the 1970s, 1981)的六个剧本只有一个是首先在百老汇剧院首演的,有三个是先 在地方剧院和外外百老汇剧院上演后进入百老汇的,其余两个从未进 入过百老汇选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佳剧选》(Famous American Plays of the 1980s, 1988)中的五个剧本全是首先在非营利剧院上演成 功,并得到戏剧界认可的资本家早已把百老汇剧院区看做是发展实 业的重要场所而竞相投资,票价的昂贵超出一般观众的支付能力这 逼着戏剧另觅出路由各种基金会资助的约400余家非营利剧团如雨 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涌现,活跃在各地城市里,成为一支生力军 戏剧中心的转移于1986年达到了高潮,非营利剧院主办的演出周比 所有各种形式的商业剧院的演出周总和还要多,是非赢利剧院在美国 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的佐证。
美国戏剧非中心化趋势已变得势不可挡,造就和哺育了一批成就 卓著的地方剧作家他们多以写地方题材和主题而遐迩闻名当代最 活跃的剧作家萨姆•谢泼德是靠地方剧院崛起的他是在农场里长大 的,当过马夫、牧羊人和剪羊毛工人他的剧本多写美国西部的新老 神话、天堂的“陨落”、子女跟父母一代人的冲突、商业化对艺术的 破坏性影响等他已创作了 50余部剧作,没有一部直接进入过百老 汇,但他已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了他在世纪末期的剧作 风格有变化,但依然是写西部地区题材和主题他的《爱情的傻子》 (1983)以莫哈韦沙漠为背景写婚姻与爱情的苦涩,它是在旧金山的魔 法剧院首演而后进入百老汇的,但迄今在地方剧院和大学剧院演出颇 受欢迎《真实的西部地区》(1980)继续写西部神话《天堂的战争》 (War in the Heaven, 1990)通过写"天使”的生死游荡经历来影射现代 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惊恐”心态戴维•马麦特出生在芝加哥,他的作品多以芝加哥为背景,在当 地剧院首演,故被称为芝加哥剧作家他的《美国野牛》于1977年 在百老汇剧院上演引起轰动,赢得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最佳剧作奖, 成为崭露头角的剧坛新秀随后他一直活跃在美国剧坛上,继续写地 方题材,也写其它题材。
《老邻居》(The Old Neighborhood, 1997)描 写主人公重返芝加哥时的沉重心情,有浓配的自传色彩他还有《加 速耕耘》(Speed-the-Plow, 1988)、《奥利安娜》(Oleanna, 1992)、《密 码人生》(Cryptogram, 1995)、《波士顿婚姻》(Boston Marriage, 2002) 等多部剧作得到出版和上演他已成为“美国剧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作 家” (C. W. E. Bigsby 13),是地方剧院对美国戏剧做出重要贡献的佐 证从美国各地方剧院崛起的剧作家相当多普雷斯顿•琼斯是在得 克萨斯崛起的地方剧作家喜剧作家尼尔•西蒙常以纽约市的布鲁克 林为背景进行戏剧创作贝思•亨利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城,戏 剧作品常以南方为背景,写南方家庭的解体,写南方人的幽默和怪僻, 偶尔掺杂着恐怖色彩兰福德-威尔逊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崭露头 角的地方剧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北卡罗来纳等地为背景,探讨现代人 生轨迹,多年来不断有新作问世《塔利的愚蠢》获1980年普利策戏 剧奖他还有《天使坠落》(Angels Fall, 1983)、《烧掉它》(Burn This, 1987)、《雨舞》(Rain Dance, 2003)等剧作。
罗伯特•申坎(Robert Schenkkan, 1953— )的《肯塔基史诗》(The Kentucky Cycle, 1992) 抨击了美国西部神话中丑陋的一面地方剧院遍地开花,哺育的剧作家擅长写地方题材和主题,富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大大拓宽了美国戏剧创作的路子,推动了美国戏剧 的全面发展实验戏剧盛行是当代美国戏剧的一大特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其鼎盛时期例如,生活剧院、开放剧院等格外活跃,不断创造新 形式,如即兴演出、现场写剧本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以说其 声势相对地减弱了,但实验剧依然很流行,是当时纽约戏剧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华盛顿、旧金山和坎布里奇等地也开始活跃起来 罗伯特-威尔逊(1941—)的宏大的史诗剧《南北战争》(Civil Wars, 1984)就是在坎布里奇定期换演节目剧院上演了第一幕之后,戏剧委 员会一致投票赞成该剧有资格获1986年普利策戏剧奖的1981年在 纽约市外外百老汇的大众剧院(The Public Theatre)上演的《死巷里的 孩子们》是一出别开生面的演出,调动了多种表演手段,包括用鲜血 淋漓的生鸡作道具,以揭示战争将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威胁和灾难。
当 代著名探索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的《企鹅菜》等剧作也是在大众剧 院上演的位于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演出艺术中心是美国官方文化艺 术的象征,经常大胆启用创新派艺术家进行演出例如,在20世纪 80年代中间聘请了年轻有为的导演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ars, 1957 —)主持美国国家剧院,可见官方对实验戏剧的重视有一些实验剧作家写“禁区”题材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出 现的艾滋病对人类的生命构成了威胁,成了剧作家写作的热门题材 威廉•霍夫曼(William Hoffman, 1939— )的《一如既往》(As Is, 1985) 以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展示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以及人们对此病的 恐惧心理拉里•克雷默(Larry Krammer, 1935—)的《普通的心》 (The Normal Heart, 1985)是在纽约市大众剧院首演的,剧院里的墙上 贴着有关艾滋病的文章和因患此病死亡的最新红色统计数字,造成一 种悲怆的恐惧氛围这是一出颇有特色的宣传鼓动剧,其扣人心弦的 力量能激起人们对迫在眉睫的政治问题做出快速反应《我的命运》 (The Destiny of Me, 1992)是《普通的心》一剧的姊妹篇,有自传色 彩,探讨患上艾滋病的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求,真实感人,颇有人生悲 剧气氛。
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 1956一)的《刺客时代》(The Ag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