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宁市里湖镇各村建村碑记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50KB
约12页
文档ID:40778598
普宁市里湖镇各村建村碑记_第1页
1/12

普宁市里湖镇各村建村碑记 一、松溪村 由松溪、桂林老寨、桂林新寨、金沟、西园 5 个自然村组成.清天聪年间(公元 1627_1635)詹韩植从广东省饶 平县上饶赴福建省松溪县任县令,后告老携其侄迁此创村.为纪念祖先任职地,故命今名. 二、和平村 由一、二、三、四、五 5 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清初(1628_1635)祖先从湖北省荣阳迁此创村.清顺治年间被九军(农 民起义军)夷为平地,俗称平寨,别名彭寨.清康熙乙酉(1705)年村民潘淮城返故地重创家园.取平安幸在之意名平在. 在 1950 年改称今名.有水果加工传统. 三、竹林村 由阳竹篮、横山、石溪、大坑、员坡老寨、员坡新寨、月林、福田、园坪 9 个自然村组成.明万历癸未(1583) 祖先从福建省永定县迁此创村.周围翠竹蕞生苍绿,称阳竹篮.1952 年改称今名.盛产水果,属革命红色游击区.村内 “竹林书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竹头 由竹头、八角楼、赤溪、兴仁里、新平里、泉水仔、陂头、树林、矮埔、新德里、瓦窑、楼前、下埔 13 个自然 村组成.明末,有周、许两姓各一支分别从福建漳浦和漳州迁此,后有其他姓氏(黄)相继迁入.这里原先地势低洼,翠 竹丛生,又在竹林前头,故名. 五、新松 由新埔、松柏围老寨、松柏围新寨 3 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有郑、薛两姓各一支从福建漳浦迁此.因周围古松翠柏 参天,故名. 六、富美村 由大寨、埔顶新寨(南门) 、东楼、新营、大埕、西楼、下埔、湾池、书斋园、宫后园、园内、永安围 12 个自 然村组成.明末,李氏一支从大埔迁此.因这里土肥水美,江岸竹林茂盛,故名. 七、新池内村 由新龙围、东门、西门、南门、西头寨 5 个自然村组成.1974 年从新埔析出,自成行政村.村西面有隐陀寺(草庵), 为里湖八景之一. 八、池美村 由新兴围、宫后、池美园 3 个自然村组成.原属冷水坑范围,俗名大围尾.清初(1686),陈、许两姓分别从福建莆田 石狮桥头及惠来岐石等地相继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大池,又村土名大圉围,故名池尾,后雅称池美.除老寨外,又建宫 后、许厝、竹脚窑三村. 九、冷美村 由李厝、顶沟、下沟、林厝寨、浮田、后油车、冷美老寨、冷美新寨、新美里 9 个自然村组成.由洪阳镇方氏分 支移此创村.村西南有冷冽之泉水坑,故初名冷水坑,后于村东又创一寨,称为新寨. 十、田厝寨 清康熙年间(1662_1722)祖先从普宁县里湖池尾迁此创村,始祖姓田,故名. 十一、庵埔村 由公厅、双枧、老寨、新寨、内新厝 5 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年间(1736_1795)祖先从普宁县里湖的乌石迁此创村.村 附近有一小山埔,埔上有一古庵,故名庵埔.村民多从事建筑业,有“建筑之乡”之称.流馨亭记:庵埔乡地处里湖古镇西 部,榕江之滨.明末清初,洪氏朴素祖自揭阳玉塔西迁,择居福地,建基立业.世代子孙,秉承祖训,德邻善本,勤奋创业,传 继至今. 十二、田中村 由田心、普合、新村、大坪、圆头山 5 个自然村组成.清乾隆年间(1736_1795)祖先从普宁里湖的乌石迁此创村. 处地原是一片沃野,中间稍低似莲花叶状,村建于沃野中间,故名曰:田心.1981 年改称今名.地表深层土宜制作砖瓦, 砖瓦业故发达. 普合:清同治年间(1862_1875)兰谱祖公从蓬石迁此创村. 十三、蓬和村 由乌石、后湖、九斗 3 个自然村组成.明末清初(1628_1635),祖先从福建省黎塘县迁此创蓬石、九斗、后湖三个 村.当时蓬石、九斗属揭阳县,后湖属普宁县五和乡,再与蓬石九斗统为普宁五和乡,取蓬石的“蓬”字和五和乡 的“和”字,故名蓬和.境内有清乾隆年间洪氏五世祖中昌在福建省为官,朝廷为其嫂年逾百岁赐建“百岁坊”一座. 十四、七贤村 由庵前、鹊巢、圆丰山、敦厚、安福寨、鲤鱼头、牛径头 7 个自然村组成.明正统壬戌(1442)祖先从福建省江西 省迁此创村,聚居庵前、鹊巢、圆丰山、敦厚、黄山坑、鲤鱼头、牛径头等七个角落.清雍正年间(1723_1735)为 抵御外犯,七个聚居角落各推荐一贤人共谋御外犯策略,遂成绩斐然,故名七贤. 庵前:村落在一古 庵之前,故名. 松溪村詹玉池收集编写潮汕的建筑艺术颇具特色。

承袭历朝建筑形式,推陈出新,古朴典雅以巨木、贝灰、岩石、陶瓷等为材料, 有防热、防风、防湿、防寇的功能,并突出南方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美观巩固唐 宋建筑历经改建,仅存基础或构件,明代以后,则有些保存整体 第一节 城寨桥道港关井泉 一、城寨【潮州广济门城楼】在潮州市东城垣东门之上,面临韩江,直对广济桥明潮洪武三年(1370)建系宫殿 式建筑,灰、沙、砖、石、木、瓦结构分三层,各层皆五开间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桁数较密底层 檐下拱头有木雕装饰,屋面为歇山顶形式,四面重檐,铺琉璃瓦,顶层栋脊两端饰卷草图案原楼内雕栏画栋, 因历代修葺改建,今佚全楼仍保留明代宫殿建筑形式揭阳进贤门城楼】在揭阳榕城镇新兴路口进贤门是县城第五个城门,可通抵县学宫,故名城楼是全 城更楼之一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落成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民国 26 年(1937)建环城马路,城墙毁, 残楼尤存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原貌城楼高 20 米,宽 19 米,门深 8 米1985 年在城楼前置石狮 2 只, 围以花圃古巷象埔寨】在潮州古巷镇古一乡寨方形,宽 162.4 米,深 154.4 米。

总面积约 1.9 万平方米有“三 街六巷七十二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之说,寨内四通八达石拱寨门匾额“象埔寨”,上款:“壬戍之秋”,下款: “颖川群立”寨规模浩大,布局合理,保存宋、明、清年代建筑风格,其中陈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特点普宁县衙】在普宁洪阳镇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卜营建县城于厚屿,同时在此建衙署,后经多次 修葺扩建,至民国时期还沿用为县政府县衙主体系三进九厅式建筑物,系清代所建,风格庄重朴素三饶道韵楼古寨】在饶平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系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土木结构, 周长 328 米,内围周长 135 米面积约 1600 平方米三进堂屋式,后进三层楼高 11.5 米寨内 56 屋门,门门 不相对建筑规模壮观惠来石寨】在惠来城东 3.5 公里处明万历年间建花岗岩巨石垒筑,墙围高 3.5 米,寨后有了望台,寨 内一直街三横巷,有石井一口尚书寨】在潮州铁铺镇尚书村明末清初建,寨内有清顺治九年(1652)石碑一块寨圆形,居民近百户 建筑规整、匀称葵潭葫芦寨】在惠来葵潭东 1.5 公里处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墙高一丈二尺,周一百二十丈官塘长远楼】在潮州官塘镇象山村。

清康熙五十四年建(1715)系圆形楼寨,直径 56 米,房 28 间,二层 楼式寨中心有族人公厅磷溪世德寨】在潮州市磷溪镇溪口八村圆形,直径 40 米,墙高 7.2 米,房 24 间,大门有“世德寨”匾 额,落款:“雍正十年岁次壬子仲秋谷旦”隆都永宁寨】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清雍正十年(1732)建寨正方形,墙高 8 米,寨外有沟渠,构成水 乡特点寨保存完好磷溪保定楼】在潮州磷溪镇岗湖乡清乾隆七年(1742)建寨圆形,直径 56 米,房 8 间官塘仪凤楼】在潮州官塘镇奕东村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寨圆形,直径 47 米,墙高 7 米,房 24 间, 二层楼式三饶里秀楼】在饶平三饶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寨圆形,外周长 183.6 米,内周长 73.5 米,贝 灰结构为二进三层楼,高崐 10.75 米,深 18.5 米,共有房 32 间铁铺八角楼】在潮州铁铺镇八角楼村据寨居民称,建于清嘉庆年间系八角形,三进楼寨,共有房 27 间寨门处立有清光绪三年(1877)的寨规碑记饶平东山墟】在饶平东山镇始创于明朝原有商店 30 多间,每日有来往运货的竹筏近百只逢一、四、 七为墟日,有柴炭墟之称。

葵潭牛皮寮墟】在惠来葵潭镇五十三坎桥处,也称葵潭墟明清时一、四、七为墟日,有布、米、缶、 薪、菜等街二、桥道【西胪乌岩石桥】在潮阳西胪镇乌岩寺前系石板筑成,基本完好明林大春《潮阳县志》载:“唐大颠曾 居乌岩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贵屿桥】在潮阳贵屿镇华美村与南安村交界 《潮阳县志》载:贵屿桥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南宋 隆兴二年(1164)重建现桥面扩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 10 米,宽 3.8 米和平桥】在潮阳练江下游和平镇始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相传宋大峰禅师首建桥 16 孔,乡人蔡贡续 建 2 孔,全长 30 余丈原为石木结构,民国 18 年(1929)改建成公路桥1982 年在北面加建的和平大桥,旧桥 不再作公路桥用潮州广济桥】在潮州市区东门外韩江上原名济川桥,相传韩湘子曾在桥畔书刻“洪水止此”石碑,故又 称湘子桥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军州事曾汪倡建,历 50 多年而成,名济川桥系一座梁桥和浮桥并存的平 桥,久圮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集资重修,易名广济桥桥全长 545.3 米,分 3 段,东梁桥 13 墩,西 梁桥 19 墩,中段造舟 24 只为浮梁,全桥面上立亭阁 24 座。

明弘治年间桥复圮于水,重修时增筑西梁 1 墩,减 少浮桥 6 舟,重建亭阁 20 间,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明崇祯十一年(1638),桥遭大火,石梁折,亭阁烬, 梭船焚清雍正二年(1724)知州张自谦主持重修,铸?牛列镇浮桥东西两墩,该桥历代较大修葺活动有 24 次以 上1958 年 4 月因交通需要进行改建,加固旧桥墩,新架 19 孔预制钢筋混凝土丁形梁,改去浮桥,增建 3 孔 钢桁架及 2 个高桩承台式桥墩,作为公路桥1976 年 12 月将桥面 7 米拓宽为 11 米凤塘万里桥】在潮州市凤塘镇东龙村前旧名李浦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清光绪六年(1880)重 建桥有 4 墩 5 孔,长 42 米,宽 2.5 米莲下雕刀桥】在澄海莲下镇槐泽村与槐东村交界处南宋年间建系 5 米长 0.5 米宽的花岗岩石桥,因 形似雕刀,故名彩塘仙济桥】在潮州市彩塘镇乐村王公宫前元至大二年(1309)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修桥 4 墩 3 孔,长 26.4 米,宽 1.5 米惠来武宁石桥】在惠来县周田镇东武宁村附近元至元五年(1339)僧竹林建桥长 19.5 米,宽 2.9 米, 由花岗岩石板筑成。

惠来公墟石桥】在惠来华湖镇东福村南,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桥 13 墩,长 82 米,宽 1.6 米惠来虎头山石桥】在惠来虎头山之东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桥长 16.7 米,宽 1.31 米,花岗岩石板构 筑石桥为古道通衢,从潮州经潮阳出葵阳门至广州,正走此道金石神仙桥】在潮州金石镇辜厝村鸟巢铺明嘉靖十一年(1532)建石桥长约 13 米,宽 1.7 米有“神仙 桥”碑记,可辨“嘉靖壬辰春三月……”字样登塘永平桥】在潮州市登塘镇枫树员村神头宫前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碑记刻“乾隆三十二年岁次 丁亥十二月吉旦立”石桥长约 6.2 米,宽 1.7 米冠山跃龙桥】在澄海上华镇冠山村北明崇祯十一年(1638)建为 5 拱石桥,长 80 米桥西有“接龙桥” 碑刻桥东有碑亭,碑记末刻“大明崇贞十一年辛已谷旦立”(碑有误,辛已为崇祯十四年)华湖市上下桥】又名马溪桥在惠来华湖镇堡内村东,上下桥相距 50 米,长各 16 米,明崇祯年间建文祠婆姐岭古道】在潮州市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