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家思想与唐代诗人风气 【作者】曹辉 颖 【关键词】道家思想 唐代 诗人风气 【指导老师】朱 安 义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道家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历来为众多学者所重视道家 的很多思想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众 所周知,唐代以道教为国教,而道教与道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有对道 家思想的继承,又有区别在唐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唐朝社会风气整 体较开明,许多诗人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风气,如漫游、求仙、 隐居、戍边等等,而这些风气最直接的表现就在诗人们的创作上了解了道家思 想与唐代诗人风气的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唐代诗歌有很大帮助根据笔者所收 集的资料来看,目前有许多学者对道家思想研究深刻,有的学者专门研究道家思 想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或者单独研究某个诗人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但着重研 究道家思想与唐代诗人风气之间关系的著作较少因此,笔者从道家思想与唐代 诗人风气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进行本文的写作,力求呈现出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唐代 诗人风气概貌道家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儒、释并列为中华文化三大主干。
“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 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道家思想主张“清 净无为”、“虚静”、“柔弱不争”,重视个体生命价值这些思想对后代文学 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唐代政治开明,社会稳定, 思想活跃,出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并兴的局面其中,道家思想在唐代 传播广泛,影响巨大当时,不少诗人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或借道家思想 抒发自己际遇的悲慨,或通过诗歌表现自己的隐逸情怀[1]从而形成了众多风气, 下面我们就一一叙述 一、 道家思想与唐代诗人隐逸之风 道家主张超脱于尘世之外,老子和庄子皆为千古隐士,老子被《史记》誉为: “隐君子”,庄子则被历代隐士奉为楷模他们超然出世,看破虚名浮利,“主 张清净无为,顺应自然,形成了一种返朴归真、逍遥超然的出世态度”[2]老庄 的这种思想影响了唐代诗人,助长了隐逸之风,从而使得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迅速 发展 唐代诗人寄情于山水,乐于隐逸者众多,他们或因淡泊名利而栖身于山野,或以 隐求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或为排解仕途官场的压力而盘桓山水,寻求心灵 的慰藉他们的山水诗除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讴歌外,更多的是通过寄情山水来 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寻找一种游戏于青山绿水之中的轻松惬意。
他们将逍遥山林,回归自然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向往那种进可入朝做官大 展宏图,退可山居隐逸陶冶性灵的进身台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位深受隐逸之 风影响的诗人诗作 卢照邻是受儒、释、道三家思想交互影响的人物他在《释疾文?粤若 》中说: “先朝好史,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可见他早年受过孔墨 的影响而他在《寄斐舍人诸工有遗衣药直书》中又说自己:“晚更笃信佛法, 于山营建,所费尤广[3]可见他晚年是信佛的但是,对卢照邻一生的影响最 大的还是道家思想 陈子昂虽效力于武则天,他的才能也为武则天所常识,但他的思想多与武则天不 和,经常发生抵触,因此他也经常被疏远他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云: “吾无用久矣,进不能以义补国,退不能以道隐身一语道破自己处境的尴尬 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不少诗作都表现出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如第三十二 首:“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变化固幽类,芳菲 能几时疲疴苦论世,忧痗日侵淄眷然顾幽褐,白云空涕洟透露出了因对 现实的强烈不满、对世俗的无比憎恶、对人生的充满忧患、对前途倍觉渺茫而作 出世之想的基本情感和内容 在初盛唐时代,诗人们或多或少都受到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
王维即是其一他 早年即相信佛教,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生长在这样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 家庭中,他深受佛教的熏陶,被后人称为“诗佛”但“诗佛”王维也受到道家 思想的影响 王维因“伶人舞黄狮子”贬官济州后隐居嵩山,嵩山在唐代是主要的道教中心, 他在隐居嵩山时,与道士们交往,接受了道家思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 年) ,张九龄罢相,从此朝廷奸邪专权,政治黑暗,开元盛世逐渐走向天宝之乱,王 维的政治前途也因张九龄遭贬而受到影响在李林甫当政期间,目睹如此腐败的 政治,王维内心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却又不愿与之决裂,弃官而去于是采取 了亦官亦隐,全身避祸的方式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王维隐居在长 安附近的终南山,不久,他在蓝田辋川购置了别业,过着又仕又隐的生活:“中 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正是有了对道的喜好,才有了诗人“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的洒脱,诗人如 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以寻常的隐逸意象和不寻常的情感体验去描述 了一种合乎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旧唐书》云:“晚年常斋,不衣文彩,得宋 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川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
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 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集中体现了王维和友人的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以礼佛出名,其实他同样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诗 中称自己“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道家崇尚自由逍遥、放任无拘的精神追 求,看破虚名浮利,傲视富贵王侯,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当文人仕子在仕 途上遭受挫折时,多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满足,白居易亦是如此他 早年“志在兼济”,但在江洲被贬后,倍受打击,宦情日减到了晚年,白居易 更是超脱于党争之外,流连于诗酒之中,摈弃功利欲望他还以 “中隐”方式达 到入仕与出世间的平衡中隐”既不是因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有别于隐于朝 市的大隐,它是以闲官、散官为隐这种“中隐”方式既能照顾到个人生计,不 至于忍饥挨饿,又与仕途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内,避免了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他说: “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又道:“身闲当富真天爵,官散无忧既地仙” 《池上即事》)他要人内心保持超脱名利的非功利人生的态度,善于进行自 我心理调试,以通达的态度面对不如意,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保持知足长 乐的心境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位。
李白少有鸿鹄之志,而且相 当自信,他对投身官场十分热衷,但他又对科举求仕不屑一顾,不苟同于一般的 仕士文人,一步步往上爬他时而隐居山林,时而在上层社会和文人周旋,希望 为自己投身政治制造影响,想走一条“终南捷径”然而,官场并非他想象的那 般单纯在仕途受挫,满腔豪情化为流水后,他鄙弃世俗,渴望逃离尘世,产生 了隐居遁世的思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 别校书叔云》) 二 、道家思想与唐代诗人求仙之风 在唐代,道教被奉为国教,也称“仙教”众多诗人或受社会服丹练药的风气的 影响,或因仕途坎坷,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转而追求虚无飘渺的仙境,从 而引起可游仙诗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可以试举几例 说到唐代游仙诗的创作,不可不首推李白之作了李白才华横溢,潇洒豪迈,感 情丰富又放荡不羁他胸怀大志却难展抱负,惟有将一腔忧郁苦闷化为诗情,纵 横挥洒,借游仙一一抒发其游仙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遍干诸侯”[4] 的早期他在《感兴》诗中云:“十五好剑术,仙游未 曾歇这一时期的李白,既胸怀大志,希望能兼济天下,又受庄子“自然人性” 的影响,崇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
广交王侯,后由道名人吴筠及玉真公主荐引,得到了玄宗皇帝的重视, 他“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在京都有展才华,意 气风发由此可见,李白早期的游仙之作,实际上是作为入世的途径而存在的 第二是赐金还山的中期长安三年,李白豪放不羁的行事风格不为污浊的官场所 容,他被皇帝疏远,赐金还山,理想抱负的破灭让他深受打击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拖《送蔡山人》)他在离开长安以 后,创作了有系列游仙诗,其中充满了对朝廷黑暗、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的社会 现实的揭露与批判他在这一时期写出了极具代表性和突出意义的游仙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 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 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 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梦游山水,惝恍迷离波 澜叠复,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在魂摇朴荡 中,到最后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力拔千钧之句, 惊人醒豁,表现出诗人不与政协腐朽集团合作的不屈精神与傲岸性格,使主体意 识达到更高的升华可见,李白这个时期的游仙诗是与政治上失意,对现实社会 的失望紧密相连,这类游仙诗带着寻仙求道气息,却高标着诗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鄙弃和抗争精神 最后是以幻灭追寻理想的晚期这表现在他生命的后期,从游仙诗的表达看,是 以幻觉的形式描写对生命的延续和生命长度的增加而李白在经历过生命短暂的 飞扬与持续的跌落之后,自然景物的变换,人的容颜衰老,人生短促的敏感,使 他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牵心于神仙境界的向往李白在其《古风》二十八中云: “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以白,日西月复东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 蓬古来圣贤人……一一谁成功……不及广成自,乘云驾轻鸿。
在现实世界中, 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生亦有时而诗中则冲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幻觉中可长生 不老、永葆容颜、获得人世间无法得到的时空占有然而,幻觉终归不是真,回 归现实以后,李白却并未因此而单纯追求生命的享乐,甘于沉沦他的游仙诗中 显示出了他超脱世俗的独特精神追求 李贺是唐代又一位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的诗人他因身世坎坷,身体又不好,仕 途不顺等诸多原因,早早地对现实失望,而寄情于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他的诗 风独特,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丽,多彩浓郁,并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形 象思维,塑造各种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政治上的失意 和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李贺诗歌中可以看出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痕迹 在李贺的诗集中,有一首《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 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相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 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自己梦中幻游天上的情景,表 现了作者寓尘出世的理想其中“黄尘清水三山下”一句,三山指的是蓬莱、方 丈、瀛洲三座神山,作者在天上看到了海中的仙山,诗人的想象还打破了时空观 念,好象仙山都变成了“黄尘清水”沧海桑田,时沉时浮。
作者在这里寄托了自 己对仙界的企慕 李贺的另一首游仙诗《天上谣》,则是从更高的目的上来升华自己的俗望:“天 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 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 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诗中提到了先人王子乔, 仙洲方丈、长洲和太阳神羲和,在神仙居住的地方,还长着芝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