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27.11KB
约1页
文档ID:47426890
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_第1页
1/1

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谈谈六孔箫笛的制作 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陈正生 一位乐友告知, 有位台湾笛子爱好者欲通过商家让我制支匀孔笛 听说他请人制作了多支, 总难满意 我只能付之一笑理由是,我靠十年不为商家制作箫笛我还见过网上有人出让说是我制作的紫竹笛说 穿了,我一生只制作过一支凤眼竹笛,当年送给了我的老师吴造峨,此外从未做过紫竹笛当然这支紫竹 笛根本就与我无关 言归正传,那么六孔箫笛制作有什么可谈的呢?实际上这一问题大有讨论的必要原来如今的六孔笛 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的,要按照原先的匀孔笛制作、校音,有一定的难度;而如今的演奏都是以十二 平均律为音准标准,而六孔箫既要合乎手指按孔的生理要求,又要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音准要求,也不是件 易事 匀孔的六孔箫,若依照十二平均律校音,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达到音准要求,其实不然解决的方法是, 将六孔箫的第二孔开挖成紧邻的两个小孔,它的音就能获得极大的增高如此处理,不仅使它同第三孔的 音程保证为小二度,而将这两个小孔的上一孔淹没,它同第三孔的音程就成了大二度,多半音,不就方便 了转调? 六孔的匀孔笛的制作,要远比匀孔六孔箫难得多何以见得?原来六孔箫的难题仅仅是解决第二孔的 音高问题,音准得到保证,问题不就解决了?六孔的匀孔笛的难题是,六个音孔要等距离,要能转全七调, 同时又要七个调的音准得到保证。

至于匀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确定,并不是难题匀孔笛的制作有明代公式 和清代公式,我是主张用清代公式的理由不仅是清代公式的音准比较容易控制,而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的匀孔笛制作,都是用的清代公式 我曾将清代匀孔笛的制作公式告诉了很多人清代公式很简单: 为吹孔至底孔长)为吹孔至某孔距离,式中的00](085. 0) 1(85. 0[LLnLLnn−−= 当然,有更简单的方法,即校好底孔以后,在有效管长的 85%处确定第一孔,然后将第一孔至吹孔的长度 折半,就是第六孔位置,然后将第一至第六孔距离五等分,以确定中间四个音孔的位置这就是匀孔笛清 代公式,问题就那么简单! 匀孔笛的音孔位置的确定就那么简单, 那么依此是否就能制作出合意的匀孔笛呢?否!原因何在?原来 要制作好、演奏好匀孔笛,有两个要求:一是制作者和演奏者要有匀孔笛演奏时的音律感性认知,二是匀 孔笛制作时吹孔和音孔大小的开挖,能让演奏者通过气口和叉口指法的调节,能方便地转全七调 所用受过专业听觉训练的人(例如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 ,听了匀孔笛的演奏,马上就感觉到音准太 差!原来匀孔笛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纯律和现行的十二平均律是两码事这种律制,杨荫浏先生曾给 它取名“等差律” ,也有人认定它是“七平均律” 。

这些名称都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它们都完全没有反映匀 孔笛的音律实际何以见得?谁都知道,无论三分损益律、纯律,还是十二平均律,都有具体的音准标准, 而匀孔笛,恐怕谁也拿不出其音准标准正因为它没有很具体的音准标准,制作时校音岂不就成了难题? 原来笛子的音孔位置已经完全确定,那么制作校音时的奥秘何在呢?原来笛子的音孔位置确定了,但 是吹孔和音孔的大小并没有完全确定;这是制作者校音时所必须充分认知和必须掌握的因为吹孔和音孔 的大小,不仅决定了音高,还决定着管口校正量吹孔的大小,方便管口校正量的控制和修正,是能否在 转七调时获得量好音准的关键由于竹子管径大小不同,管壁厚薄不等,以及两端管径差的差异,都给匀 孔笛制作是开孔造成不确定性这都得靠经验,即所谓“只可心领、不可言传”的菁华所在 ※針對本文發表您的意見※ 回到管弦絲竹 【吹鼓吹小站 】本站任何內容請勿任意轉載節錄,相關聲明請看首頁之轉貼須知謝謝!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