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的不同路径 杨立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西方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生态文明出现危机的根源, 作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思想成为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思想参照, 根源于这一思想的中国儒道禅美学作为一种生态美学从人的感性生活中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原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基础上, 融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深入中国文化土壤与生活实践, 创作出适合中国现实的生态文学艺术作品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美学; 生态文学; 作者简介:杨立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博士 (天津300222) 基金: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学艺术作品在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42227) 人类在地球生物圈中生存, 通过与外部事物的感性活动, 即以属人的方式与外部事物进行能量交流, 创造出文化, 当这一文化形成一种同质性的有机体, 便形成了文明当前自然界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精神家园迷失, 对民众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 生态文明开始兴起生态文明源于生态学, 这一学科的最初命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 (Ernst Haeckel) 于 1866 年提出, 最初属于自然科学, 后来进入人文领域, 学者开始将生态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文学批评中来, 出现了生态批评、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人的存在不是为了征服自然、统治社会, 而是按着自然与社会所赋予的尺度去生存这一尺度来自哪里?其获得途径究竟应该用理性推理, 还是感性领会?每次在人类文明出现危机的时刻, 都会回到思想的原点去汲取营养, 以便厘清在历史长河中变形或模糊的思想, 在原点上重新开始思考因此, 本文尝试回到中西传统的民族精神中去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 研究理性与感性两种思想形态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重点探讨生态文学作品在生态文明构建中的作用过程, 以及在此种考量下生态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创作一、中西方生态文明思想贝塔郎菲 (Ludwig Von Bertalanffy) 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灾难是由于人类思想世界的紊乱造成的[1](P97-98)因此, 生态文明危机的根源需要进入到中西思想传统的深处, 以便发现人类思想的最初形态, 澄明其发展与变异过程, 从而诊断出人类文明危机的病症西方思想自柏拉图“理念论”以降, 经过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一直以理性为其核心, 强调按理性的规则对外部世界进行控制、开发、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确实取得巨大进步, 但随着现代性的负面因素慢慢显现, 人们开始对这种生存方式产生质疑。
人类疯狂地运用技术关键在于工具理性的膨胀, 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控制整个世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树立了人的主体性意识, 人作为理性的主体可以靠着人的所思成为宇宙的中心, 外部事物是为“我”服务的,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是生态危机形成的主要根源但理性的范畴只能规定出一个个存在者, 而存在本身却被遗忘, 西方人精神家园沦落, 海德格尔称之为“欧洲人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原因正是如此海德格尔曾经对科技理性进行深刻反思, 他在弗莱堡大学讲课时就已经预见到现代信息社会的状况:当地球上最远的角落已经被技术所征服, 并且在经济上被攫取, 任何时候, 任何地点所发生的任何事件, 瞬刻即被世人所知, 当你能同时“经验”刺杀在法国一个国王的阴谋和东京的交响乐, 当时间作为全人类此在的历史已经消失, 而只成了速度、立刻性和同时性……一个问题如幽灵一般显现出来:为了什么?到哪里去?接着要怎样?[2](P40)海德格尔讲这段话是在 1935 年, 当时并没有网络, 因此, 这段话在当下比当初显得更加真实海德格尔认为理性逻辑持续向前发展就一定达到这一步, 这是主体性原则不断显现, 不断张扬的结果主体性原则为了意志而意志, 完全遗忘了存在, 这被海德格尔认为是人类沦落的根源, 他并不认为这是人类的过错, 而认为是人类的天命。
在现代技术理性的世界中, 个人的私密空间被做成了公共领域, 技术世界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给人的生存造成戕害, 传统的时间、空间观念在技术世界的开启中消失了, 原初人类的生存世界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技术的世界, 而人的心灵无法在技术的世界中得以安顿随着科技理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 海德格尔所言的这种状态也开始波及我们如何呵护存在, 建立精神家园, 进而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我们赖以栖居的生态环境, 是当代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依靠理性无法完成, 因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就是造成生态文明被破坏的原因, 依靠理性的发展来否定理性自身, 显然难以形成, 因此需要在理性之外的领域寻找解决理性弊端的途径作为与西方文明从根源到发展历程迥异的中华文明对生态文明十分重视在以农耕文化建立起来的华夏文明中, 家庭伦理的思想渗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伦”观念成为儒学的根源, 所以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处于感性的文化境遇中儒家学说是人生命经验的思想表达, 其与当代人的勾连主要根植于这种生存经验的相通性如儒学的“忠恕”思想:“忠”指孔子所言的“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3](P56-57), “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P150)。
这是从自己想做的和不想做的两个方面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皆有“人心”, 这个“人心”想获得认可、肯定, 需要首先对别人表示认可、肯定, 自身也因而可以获得认可、肯定;自己的“人心”不想被诋毁、伤害, 就不要诋毁和伤害别人, 这样自己也不会被伤害, 由此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才能使“人心”得以安顿对于“人心”的领会在禅宗的思想中尤见境界, 这个“心”是指人的性灵, 是人之为人最高的一种精神存在人有了性灵, 外部世界对人才有意义, 否则世界对人而言便是混沌的, 人将如动物一般生存着, 此性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道家思想讲“无为”, 即不人为地做事只要人为, 立刻造作, 从而破坏人与物、人与人原初的生态关系生态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只有人在内心深处体认生态原则的真理性, 生态文明才能被最终建立起来国民性格的生态化要求树立自律的人格, 这种思想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的心学思想开端, 后来与佛学思想相结合, 形成了六祖慧能的禅宗思想, 一直到宋明时期“陆王心学”, 使得这种思想得以完善可惜后来由于清朝废除宰相制度, 实行军人统治, 传统文人治国成为历史, 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影响, 这种思想没有被发扬光大。
然而, 这一“心学”思想传到日本后被吸收借鉴并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心理基础就是独立人格的树立, 而这一人格的形成与陆王“心学”的传播密切相关西方很多人了解禅宗思想也是通过日本学者, 尤其是铃木大拙, 海德格尔就公开承认他对禅宗的领会主要借助于铃木大拙当下建设生态文明, 也需要从“心学”思想中获得“树立自律人格”的启示因此,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呵护人的心灵, 不断地让心灵领会生态的智慧, 以期形成生态的“自律人格”能直达人类心灵的一种重要途径便是生态文学作品, 通过这种作品让人认识到“本心”, 由于此“本心”, 世界才以属人的方式显现, 人才能以儒家“仁”的方式处理社会关系, 并在生活中践行“仁”的生态伦理原则, 以道家“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 自然而然的方式生存, 靠着对“本心”的领会, 造成“夺人”和“夺境”, 形成“众生平等”的生态关系二、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感性的文艺美学, 关注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据王诺教授考证, 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术语的出现, 最早由美国学者鲁克尔特 (William Rueckert) 于 1978 年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到。
[4](P114-115)此后以生态批评、生态美学为主题的研究学会、期刊和课程在西方学术界风起云涌, 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显学正如王诺教授在《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结尾所提到的, 如今生态批评越来越关注东方文明的智慧, 哈佛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关于儒学、道学、佛学与生态批评的论著[5]曾繁仁教授认为生态美学的兴起, 使美学研究传统上以西方话语为主, 转变为中西对话, 中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致中和”的美学思想成为参与中西对话的重要学术资源[6]因此从东方智慧, 尤其是中国儒道禅三家思想中探讨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儒家美学讲“礼乐之道”, 礼是社会的规范, 是为了使社会共同体存在, 人必须遵循的尺度, 因为人有“礼”这种尺度, 于是便能自行终止欲望的诉求, 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为前提追求自身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礼”指涉“天地君亲师”等级序列的遵守, 人只有根据这一序列等级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形成儒家所认定的和谐社会乐最初指音乐, 通过音乐达到“天地君亲师”的和谐当然这一思想需要经过现代转换, “天地君亲师”可以转换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伦理秩序的遵守, “乐”也从单纯音乐扩而达至艺术, 通过艺术实现礼, 文学作为艺术之一种, 在礼的实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孔子用“仁”规范礼乐[7](P46)“仁者爱人”, 这种爱从家庭内部向外扩展,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文学作品的功能就是显现社会道德中的“仁”, 以此来陶冶情操文学作品的这种陶冶功能贯穿人性成长的整个过程, 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3](P72)人性起源于诗歌, 在对诗的感受中, 人性开始萌芽人在文学作品中经验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伦理秩序, 领会到此种生态规则, 人性才得以发展、成熟, 达于完善道家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对于道的领会道不是具体的事物, 也不是整体性的事物, 因此道就是无这一“无”的思想影响了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 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 因此存在就是虚无彭富春教授认为虚无在此是动词, 虚无要虚无化[8](P3-4)“虚无化”就是让存在本身显现, 因此道家的“无”并非什么都没有, 只是在“道”不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义上而言, “无”处于生成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道家美学对田园风光、复归原初婴儿的思想让人领会到“道法自然”, 即遵守自然而然的生态规则, 不人为地以理性控制、改造事物在老庄美学影响下的中国山水诗以其虚实相间、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生态美学独特的境界。
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中, 对文学作品构建文明的学理表述是“文以载道”彭富春教授认为文学作品与道的关系是“文以显道”, 而非“文以载道”, 因为“文以载道”就表明“文”是“道”的工具[7](P43)该思想受到海德格尔关于“遮蔽”与“显现”思想的影响, 文学作品被工具化将导致文学工艺品的出现, 而工艺品功利的目的难以承载人真切的生存情感, 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建构生态文明文学作品表现的道在中国表现为显示天地之道和人之道, 道在此指事物自身的规范、法则, 文学作品就是显示天地人自身的运行规范人的生态观需要遵循道的指引, 在文学作品中, 这主要表现为受道家美学思想的指引禅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功能在于显现人的“自性”人的自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遮蔽, 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去蔽”当五祖弘忍法师要弟子们各写一首关于“佛性” (即“本心”) 的诗偈以便定下衣钵传人时, 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本心”就像镜子一般的实体, 要常常擦拭, 以免被尘世所沾染慧能听了之后, 应了一首诗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实体的心被去掉而成为“空”, 但是这个空并非什么都没有, 而是说“本心”不是某个具体的存在者。
后来弘忍法师给慧能讲了《金刚经》, 当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