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阅读理解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16.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出,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三.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五.解题技巧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