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11页
文档ID:461786542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_第1页
1/11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Zhōngshān 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古称香山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设香山寨唐设香山镇宋初置香山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民国(1925)为纪念孙中山 ,改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惯称石岐城区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旧为中山(香山)县治因石岐山而得名石岐古时写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民国(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928)设石岐镇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重要部分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构成民国(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后增长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北接孙文路,南连广 珠公路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构成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 成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经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19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在中山市区西缘含西村、北村、 中心村因所处沙洲狭长,故名长洲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缭绕,“长洲烟雨”为石岐一景,故雅称烟洲员峰(Yuánfēng)又名员山仔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4公里处相传元初由施、伍、吴等姓人建村,因村处员山南麓,名员山仔村清光绪初年称下员山村 民国期间,乡人认为峰比山高,改称员峰,村亦改称为今名   恒美(Héngměi)在中山市区西南6公里处。

南宋末,李姓人从新会河塘村迁此为纪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渡头(Dùtóu)在中山市区西南6.7公里属环城区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边筑船渡码头,俗称渡头   张家边(Zhāngjiābiān)在中山市区东北7.5公里北濒横门水道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张凤冈一家从良宋都张婆澳迁此,因村处海边,且为张姓首居,故名张家边村西桠(Xīyā)在中山市区东9.3公里村处小隐涌上游分叉之西,初称西溪,后更名西丫因“丫”与“桠”同义,清宣统三年(1911)后称今名   濠头(Háotóu)在中山市区东4.5公里含员山、李家村、上陂头、下陂头等自然村属火炬开发区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郑氏建村临海,盛产蚝(蠔)、溪称蚝溪 ,后溪易名为濠头涌村因溪而名   黄圃镇(Huángpǔ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西北邻顺 德县桂洲镇,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大岗镇相望因镇区附近山坡曾盛长黄菊,如天然大花圃,名大黄圃,后简称黄圃1952年建黄圃镇1958年成立黄圃公社1986年黄圃区并入,仍名为黄圃镇   横档(Héngdàng)在中山市区北22.5公里,东濒洪奇沥水道。

属黄圃镇含4个自然村因当地有海拔76.2米小山,山势如屏挡潮得名横档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镇南,后范围扩展,改用山名村   顷二(Qǐngèr)在中山市区北26.2公里属黄圃镇清同治七年(18 68),顺德县梁氏搬家于此,时垦田约120亩,故名顷二   翠亨村(Cuìhēngcūn)在市境东部, 东濒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间(1662—1722),蔡氏来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称蔡坑村 后人见山林青翠,以方言谐音,于道光初更名翠亨寓“万事亨通”意镇因村名1955年 设翠亨区,1957年改设翠亨乡1958年建翠亨公社1986年建翠亨村镇(现属南朗镇管辖)保留有孙中山故居   崖口(Yákǒu)在中山市区东偏南18.6公里属翠亨村镇(现属南朗镇)含东堡、 中堡、西堡等6个自然村元至顺元年(1330),谭姓从东莞县大宁乡徙此建村,因处崖门山西北侧,又当溪流出海口,故名   小榄镇(Xiǎolǎn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北与顺德县均安镇隔河相望镇区地处凤山四面,凤山形似橄榄,故名小榄原有大榄都清光绪初称榄镇1958年成立小榄公社1963年改设小榄镇   中心海(Zhōngxīnhǎi)在中山市区西北22.5公里。

属小榄镇 含太乐、同丰等4个自然村因地处河涌交错旳中心,故名   北村(Běicūn)又名北街在中山市区西22.3公里永宁办事处驻地 属小榄镇,清中叶,在妙灵宫至文昌庙一带已形成街市,称大榄市因地处天妃庙北,故 名北街,后改称今名   沙口(Shākǒu)在中山市区西北22公里属小榄镇1960年始渐成村庄因地处榄面沙及小榄水道东埒口,故名   金龙(Jīnlóng)原名宝丰,曾称新丰在中山市区西北14.8公里 属小榄镇清咸丰七年(1875),张坤海从顺德来此建围馆,称宝丰光绪十二年(1886)成村落,易名为新丰因避镇内同名,1985年改为今名  阜沙镇(Fùshā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东临鸡鸦水道 镇人民政府驻阜圩清初有人聚此垦耕,后形成集市,称浮圩,因处浮圩山南麓而得名, 谐音埠圩1957年设阜沙乡1983年改阜沙区,1986年建镇   低地(Dīdì)原名牛角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7.9公里属阜沙镇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因地势较低,故名   南头镇(Nántóu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清道光年 间(1821—1850)建圩,名南和同治三年(1864)因处坡头沙之南更名南头圩。

镇因圩名19 55年设南头区1957年设南头乡1958年成立南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聚财(Jùcái)在中山市区西北23.6公里属南头镇清同治初,村民从顺德县容奇、桂洲及本市黄圃等地迁此,建聚财社,故名   东凤镇(Dōngfèng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北临 桂洲水道与顺德县桂洲镇相望镇因圩名1958年建圩取东海、凤仪、凤鸣三乡之首字名东凤1957年设东凤乡1958年成立东凤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同安(Tóngān)在中山市区北偏西26.5公里属东凤镇含怡安 、同乐等4村清初,顺德县桂洲、大良及本市黄圃人先后迁此,筑成怡安、同乐、裕丰、 广益等围1951合并,建同安乡,寓意“大家安乐”,后以乡名村   古镇镇(Gǔzhèn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临磨刀 门水道传说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初称古溪清中叶已渐成圩镇,遂改为 古镇1957年设古镇乡,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冈镇(Gāngzhèn)在中山市区西北22.6公里属古镇镇含四巷 、南胜、广厚里等自然村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清末因其地处大冈山之南,名冈南坊。

1950年改称十坊1955年改为今名  教昌(Jiàochāng)在中山市区西北26·5公里属古镇镇 含新圩、外闸等5个自然村清末因有教昌庙而得名寓“教化其昌”之意   曹二(Cáoér)在中山市区西北21·9公里属古镇镇含首龙南、首 龙北等5村1958年原为曹步二、六两大队,1965年两大队合并,称为曹二村   民众镇(Mínzhò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东北隔 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万顷沙相望清末成圩民国(1930)间黄泽生从番禺迁此建民众茶 室,因此得名民众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民众乡1959年置民众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   易家(Yìjiā)在中山市区东北18·6公里属民众镇清末,有易姓人 在此承耕,称易家围,因以名村   浪网镇(Làngwǎ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流动渔民常在此处沙滩晾晒渔网,方言“晾”与“浪”音同,称浪网沙清光绪十二年(1886)始有人定居 ,宣统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万安圩,1949年更名浪网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浪网乡 1974年成立浪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1999年并入民众镇)  三墩(Sāndūn)在中山市区东北16.9公里。

属浪网镇明代海边有 三垫沙,当地称三墩沙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为村名   三角镇(Sānjiǎo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镇东北部,东北临 洪奇沥水道 与番禺县横沥、万顷沙相望明代为海边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清道光末渐成聚落 民国5年(1916)形成圩集,初称万和圩,后易名为三角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三角区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高平(Gāopíng)在中山市区东北22.3公里原名高沙属三角镇 含上赖生、 下赖生、蔡份等自然村清中叶建村,因地属高沙田,初名高沙地势平坦,1953年改称高平   南蓢镇(Nánlá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镇区原是一片海滩,元至元年间(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长蓢草,故名南蓢明末成南蓢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南蓢乡1958年设南蓢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   东濠涌(Dōngháochōng)在中山市区东17.1公里属南蓢镇南宋末年,严姓人从南雄珠玑巷徙此建村,因地处涌 边,村民以采蚝为业,称蚝涌因同音,易名为濠涌后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时曾称东乡 而改称今名。

   港口镇(Gǎngkǒu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中北部北临鸡 鸦水道 驻地于清末成圩,为当时石岐往来广州旳必经港口,故名港口圩镇因圩名1949年设港口 乡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马大丰(Mǎdàfēng)在中山市区东北9.7公里属港口镇据传, 民国22年(1933),顺德马姓人在此建村,名马大丰,寓意“马氏大围田丰收”   前进(Qiánjìn)在中山市区东北10.8公里属港口镇清光绪五 年(1879) ,港口公庙黄姓、新会县陈姓徙此,建村于囊涌河岸上,初名囊涌村1952年改称为前进 寓“不停向前”意   坦背镇(Tǎnbèi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元初淤成 白鲤沙清 中叶大量围垦建村后渐成圩集,名利生圩,1986年更名坦背圩,镇因圩名1966年成立坦 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1999并入东升镇)   兴隆(Xīnglōng)在中山市区西北9.2公里属坦背镇清咸丰末 年有人迁此聚居垦耕,因村处长兴和隆生两围之间,各取一字名村  横栏镇(Hénglán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部,西临磨刀 门水道与新 会县大鳌镇相望。

因地处横栏沙,故名横栏圩镇因圩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